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精選老子小故事4則

精選老子小故事4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精選老子小故事4則

精選老子小故事4則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老子故事四則,非常有道理,值得閱讀。

故事一:做石頭還是磚頭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爲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髮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精選老子小故事4則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着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着問老翁:"爲什麼呢"?

老翁指着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衆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衆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故事二:勝利之感,反而失落

過去的聖人多生於亂世,比如老子,在古聖先賢之中,他是一位大哲學家,他的哲學是從混亂的人間體悟出來的。

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教學的風範。當時,有一位自認“廣聞博學”的士成錡,因經常聽人讚歎老子,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爲何大家對老子的評價那麼高?”因此,他就登門拜訪老子。

當他來到老子的住處,一見老子便說:“我經常聽人稱讚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來拜訪。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好像進入鼠洞,滿地丟棄的菜蔬,一片雜亂,你根本不懂得調理生活環境,枉費我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麼糟的人!”

老子聽了毫無反應。來訪者罵完轉身就走。但當天,士成錡一直回想,心裏覺得很奇怪——我對人人稱爲聖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有勝利之感纔對,但爲何心裏反而失落,這是什麼道理?

當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並無溫怒之色,也無排斥他的表情。來訪者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說了很多無禮的話,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我自以爲勝利了,可是心裏卻若有所失,這是什麼道理?”

老子這時纔開口說:“真正體會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馬、狗、貓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論你把我比成什麼,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爲生命之體是平等的呀!”士成錡聽了頓有所悟,趕緊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對坐,他覺得老子太偉大了,而自己忽然變得卑小幼稚。

他又繼續請教:“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來時擺着架勢,目露兇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氣浮動。要知道自以爲是、傲視他人、喜好辯論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人人都有純真的本性,但習性一起,處處要向人挑戰,其實心中已有自性之賊,若能恢復純真的本性,所謂的馬、牛、猴、狗、貓……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

故事三: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爲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爲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老子接着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爲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衆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爲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爲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爲喜死不以爲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爲一條,生爲安樂,死爲安息;視是非爲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爲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爲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爲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爲鵲,飛於枝頭;覺己爲魚,遊於江湖:覺己爲蜂,採蜜花叢;覺已爲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爲何物矣!造我爲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爲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爲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爲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故事四:螞蟻搬家的真相

母親:李耳,你今天去哪裏玩了?

李耳:娘,孩子今天去後山玩了。

母親:玩了什麼?

李耳:看螞蟻搬家。

母親:看到了什麼?

李耳:剛開始看到一隻螞蟻,後來看到了一羣,好多螞蟻。孩兒還做了一件事,把他們的窩給挖開了,看到好多螞蟻,他們在搬食物。

母親: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

李耳:事情並不都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很多事情背後都有更深層次的真相。螞蟻吃腐爛的動物屍體,每樣事物存在都有他存在的功能,大自然就是一個自我循環的過程。

母親:與你的生命有什麼關係呢?

李耳:螞蟻雖小,也有他的作用。人也一樣,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作爲,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優勢,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着自己的用途,誰也不比誰高,誰也不比誰低。而且今天在觀察螞蟻的過程中,我在想,與螞蟻相比,我就是龐然大物,我可以任意改變他們的命運,甚至決定他們的生死。那麼有沒有可能,存在着另外一種龐大的存在,也可以輕易的決定我們的人生,那會是什麼樣的,又是怎樣控制我們的呢?

母親:(一臉慈愛作思索狀)嗯,這是個很不錯的問題,明天上課時你可以問問先生。

李耳:先生總說我問的問題,“先賢未傳,古籍未載,不敢妄言”,我怕先生不高興,不太敢問了。

母親:先生在周朝都非常有名望,精通殷商禮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有答案也沒關係,也許這正是你未來需要探索的方向呢。

李耳:孩兒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