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王安石故事大全

王安石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K 次

王安石故事大全

王安石故事大全

【救東坡】

蘇東坡與王安石同朝爲官,由於政治見解和主張不同,兩人逐漸疏遠,最後到王安石晚年,他們爲各自的政見鬧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進一步,蘇東坡都要寫詩文相譏諷,弄得王安石十分惱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豐初年,那些記恨蘇東坡的人抓住他寫詩譏諷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蘇東坡抓來投入了大獄。蘇東坡很清楚這次是凶多吉少,難免一死。

再說王安石,罷相後早已退隱山林,所以不知蘇東坡入獄的消息,等這場轟動朝廷的"烏臺詩案"傳到江寧時,蘇東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國家多難,人才難得,王安石連夜寫信派人飛馬進京給神宗皇帝。信中說,哪有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反而爲些小文字惹的麻煩去殺那有學問才華的士子?

宋神宗是個有作爲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變法。王安石雖然早已退隱,但神宗對他還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後,思之再三,覺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將蘇東坡放了,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從此,"王安石一言救東坡"的事,便成爲歷史上"文人相親"的一段美談。

王安石故事大全

【字謎】

王安石打算身邊再要個書童,可連着看了幾個都不中意。這一天,家人又找來個書童,請王安石過目。王安石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傢伙答得不錯。王安石看他聰明伶俐,也沒說什麼,在紙上寫了幾行字,交給了家人: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家人看了,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傢伙留下了。讀者朋友,王安石寫的是個字謎,謎底就是一個字,你們能猜出是什麼字嗎?

答案是個"用"字。

【“囍”——王安石的“小發明”】

表弟年後即將喜結連理,要我陪他去買婚慶用品,看到紅紅的大囍字,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去年結婚時的熱鬧場面。囍擺在眼前,可謂雙喜臨門,豈不美哉!現在,每逢人們結婚辦喜事兒總要把兩個大紅囍字貼在門前,以示慶賀。囍俗稱“紅雙喜”,取其喜事成雙之意,已經是當今婚慶活動中的必備漢字,通常新人結婚住所的房門、窗戶、傢俱以及經常使用的物品上都會貼上“囍”字。記得上小學時,手工課老師曾教過,要想剪出一個囍,首先把一張紅紙平行對摺兩次,然後剪出囍字對稱軸一側的部分,展開之後,一個漂亮的“囍”字就完成了。

相傳囍字最先是由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獨創的。王安石自幼飽讀詩書,眼看就到了弱冠之年,於是毅然進京趕考,欲謀得一官半職,以光宗耀祖,造福蒼生。眼見天色已晚,便到馬家鎮歇腳,忽見馬員外家門口的燈籠上書:“走馬燈,燈走馬,燈息馬停步。”“步”爲仄聲,很顯然是上聯,但旁邊並無下聯,顯然還無人對出,王安石沉吟思索片刻,也未能對出,不禁感嘆:“真乃妙對也!”

第二天科考,王安石行文遊刃有餘,汪洋恣肆,酣暢淋漓,一蹴而就,他第一個交卷,引起了當時的主考官,北宋前期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注意和賞識,於是便留下他當面再試。歐陽修指着大堂中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心中暗喜,回想昨夜燈籠上的那行文字,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不假思索,當即以“走馬燈,燈走馬,燈息馬停步”相對,歐陽修及衆位考官們均拍手稱讚,連連稱奇。

王安石走出考場,欣然起行,躊躇滿志,懷着對馬員外家門口那副上聯的敬意,他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了那扇大門前,恰巧與馬員外相遇,員外仁厚,邀請王安石進屋喝茶,並請他對燈籠上的對子,王安石信手拈來:“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員外一拍大腿,緊緊攥住王安石的手大呼:“真乃吾之賢婿也!”原來,燈籠上的對子是愛好文學的馬小姐爲選丈夫而出的,許久無人能對。

王安石喜得佳偶相伴,正行大禮一拜天地之時,官府小吏來報,王安石金榜題名,進士及第,正所謂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日之內雙喜臨門,王安石異常興奮,醉意闌珊之際,揮筆在紅紙上寫下了一個喜,接着在旁邊又寫了一個喜,合成“囍”字,並在下面批了一行小字:“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從此,囍字流傳開來,並風靡至今。生活中,人們但凡看到大紅囍字,心情都會變得豁然開朗,其喜慶之意自然溢於言表。

【王安石懲罰皇親】

宋仁宗皇佑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值久旱,稻稷枯死,顆粒無收。土豪劣紳趁火打劫,囤糧積倉,哄擡市價,窮苦農民飢餓難熬,紛紛離鄉出逃。

桐山邑池田村老佃戶荀仁基,因交不起高皇后內親荀子豪的租谷,兒子被關押,兒媳被逼抵債,一家八口,陷入絕境之中。荀仁基老人風聞王通判愛民如子,於是來到舒州告狀,請求王安石作主。

桐山邑是舒州郡的一個縣,由知縣孟仲林管轄。他對王安石矯世變俗的改革,深表贊同,極力支持。因此,在接到王安石叫荀仁基帶來的信後,對荀子豪的所作所爲非常氣憤。按新律,值此災年,財主理應減租減息,削價糶米,以度衆生荒生之飢。而荀子豪卻仗勢皇室,加害佃農,置人於死地,這還了得。於是,孟知縣帶着荀仁基和衆公差,急忙趕到荀子豪家,當衆宣佈:一、立即釋放被關押的佃農。三、開倉放糧,利息減半。三、侵佔他人田地,三天之內全部退還,稍有遲延,按律問罪。孟知縣說完,手一揮:“快去開獄放人。”

“放肆!”荀子豪霍地站起來說:“聖皇封宅,膽敢衝犯,還有王法麼?”

“荀世公知律犯律,罪該幾等?”

這時,忽聽稟報:王通判到。原來王安石打發荀仁基走後,怕孟知縣頂不住這皇親國戚,於是趕快催馬追來。

荀子豪見通判大人都來了,暗吃一驚,但又佯作鎮靜地說:“大人不信,儘管搜查。”

“聖皇封地,焉可魯莽?”王安石反脣相譏,指着荀仁基問道:“他可是世公的族佃?”

“是,是荀爺的遠房族叔,老爺家的老佃戶。”荀管家顫顫兢兢地回答。

“侄老爺,看在祖宗面上,把我兒子放出來吧。”荀仁基老頭苦苦哀求道:“我兒媳還在你家抵債呢。”

“荀世公,民立獄,犯國典,你焉有不知之理?”孟知縣憤怒地一揮手,“砸開獄鎖,放出佃戶。”

“笨蛋,竟敢瞞着我私自立獄。”荀子豪狠狠地打了管家一巴掌,裝着十分抱歉的樣子,哈腰求饒:“管教不善,請縣大人恕罪。”

“勞駕世公,三天後本官還要來驗證。”王安石見事已了結,與荀子豪拱拱手,便隨着知縣孟仲林策馬回府。

三個月後,仁宗皇帝按受王安石的奏書,按刑部典律,處罰荀子豪白銀一萬兩,以賠償佃農們的損失。

【“扒灰”的來歷】

民間流傳的“扒灰”的典故,竟然就起源於王安石。他的一句詩“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本是值夜班時的隨意之作,卻被人解讀爲“豔情詩”:瞧這小子,表面裝老實,原來卻是個“悶騷型”,晚上還在單位懷春想女人[]。

在當代某些熱衷於搞權色交易的官員眼裏,北宋宰相王安石絕對是個“另類”,他不僅家中紅旗不倒,外面也從未彩旗飄飄。到頭來還是他的夫人過意不去,親自張羅爲他納了位美貌小妾。而王安石對夫人的“高風亮節”竟然毫不領情,當他了解到這位小妾是因元配丈夫罹禍而不得不賣身還債時,大發惻隱之心,不僅將這女子原封不動送回去,而且連九十萬錢的鉅額“彩禮”也不要了。隔着近千年的光陰,我們彷彿看見王安石也很酷很姜文地對女子說:錢和你,對我都不重要!

話說回來,如果就外在形象而言,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位王相爺應該不會太招女生喜歡,因爲他常常不修邊幅,很不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連上朝時都一副邋遢相。有一次最高領導神宗皇帝正在訓話呢,競有一隻蝨子從王相爺的領口鑽出來,爬上他的鬍鬚、腮幫觀光旅遊了一番,皇上看了也忍俊不禁——這隻蝨子可獲“史上最牛蝨子”桂冠,因爲它“屢遊相須,曾經御覽”。

但自古以來官員和女人,似乎總是糾纏不休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即便是王安石這樣兩性關係異常清白的資深“宅男”,也被編排了一些“緋聞”:民間流傳的“扒灰”的典故,竟然就起源於王安石。他的一句詩“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本是值夜班時的隨意之作,卻被人解讀爲“豔情詩”:瞧這小子,表面裝老實,原來卻是個“悶騷型”,晚上還在單位懷春想女人。

王安石想不想女人呢?當然會想,但要看他想的是怎樣的女人;野百合也有春天,這樣一個不講衛生的“糟男人”,這樣一個眼裏似乎只有“變法”的“拗相公”,心裏也有一方柔軟的角落,盛着他那一段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和浪漫情懷。變法失利後,閒居江寧的王安石有次午睡時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他的初戀情人,在夢中他爲情人深情地賦詞一首,醒來後只記得了後半闋:“隔岸桃花紅未半,枝頭已有蜂兒亂。惆悵武陵人不管。清夢斷,亭亭佇立春宵短。”王安石大半生爲變法而殫精竭慮,爲變法而屢遭世人詬病,這一位他心靈深處的“紅顏知己”,能給他多少精神的慰藉呢?恐怕更多的還是失落,感到因功名而有負於佳人,這從他的另一首詞可見端倪:“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耽擱!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着。”讀着這樣的詞句,強硬而又邋遢的“拗相公”形象,彷彿一下子就讓人感到親切而生動起來,讓人體味到他的率性和真情。可見,“想女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王安石因懷戀舊情而賦詞,與當代一些官員爲炫耀情史而大記“性愛日記”,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對王安石有很多誤讀。他因變法而觸動了許多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當這些集團對王安石恨之入骨,認爲他欠下了罄竹難書的“政治債”、“金錢債”之時,晚年的王安石,卻在爲自己年輕時欠下的“風流債”而愧疚不安。這,也許正是歷史和人性的讓人玩味之處。

【王安石的另類智慧】

北宋慶曆7年,江南地區陰雨綿綿,從3月一直下到9月,田裏的莊稼顆粒無收,受災面積達127個縣。米價接連上漲,到了10月,米價就由原來的每石400文漲到了1500文,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員一面向朝廷請求援助,一面強力抑制米價懲辦奸商。一旦發現有人哄擡米價。輕則沒收家產發配充軍。重則就地斬首。靠着這種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區的米價終於穩定下來,維持在每石500文左右。

但是,在東南沿海,一個當時叫鄞縣的偏遠小縣裏(現在的寧波),卻有一個很另類的縣令,不但不抑制米價,反而發出公文,以政府的名義硬性規定:鄞縣境內米價每石3000文!

這位大膽的縣令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時間,寧波境內民怨沸騰,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罵得最厲害。因爲米價太貴,不少人家只好舉家食粥。米商們則歡呼雀躍。發了大財,他們紛紛知趣地給王安石送來金銀。對此,王安石來者不拒,一一收下。偶爾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獻金銀,王安石就讓師爺前去討要。

時任杭州知府的呂向高,聽說了這事,怒不可遏。只因礙着王家世代爲官,實力強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內名士文人領袖。這才暫時沒有追究。呂向高心想,等寧波鬧得不可收拾,再去發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賢嫉能不能容人的罵名。

沒想到,由於陝西一帶連年大早,朝廷已經賑濟多年。如今國庫空虛,對江南的雨災,一時無力救助。到了第二年3月,江南市面上幾乎已經無米可賣。黑市上。米價出到5000文一石,還常常有價無市。大量饑民開始涌現,不少人舉家外遷。每天都有許多人飢餓而死。昔日風景如畫的江南,一時哀鴻遍野淒涼一片。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寧波境內卻米糧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來,全國各地的商人聽說寧渡米價高昂,有利可圖,紛紛把米販到寧波。寧波的老百姓們,雖然一時間將多年的積蓄消耗殆盡,卻幾乎沒有出現饑民:對於無力買糧的人家,王安石就發給銀兩救助。

後來,寧波的米糧越積越多,漸漸供大於求。商人們已經把米運來,不好再運回去,只好就地降價銷售。米價竟然慢慢降回到了1500文一石。

同江南其他地方比起來,寧波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

原來,江南不同於陝甘等貧弱地區。這裏歷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而且商業十分發達。普通人家幾十年下來,也小有積蓄。因此,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只是糧食。就算米價高,儉省一點。也能堅持一年半載。

呂向高這才發現,王安石真有一套,實在是高。他馬上嘉獎王安石,並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糧價,每石3500文。

商人們一聽,大受振奮,紛紛竭盡所能,馬馱驢運水陸並行,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把米販到江南來。江南民衆家財散盡,卻終於渡過了這一劫。

經此一事,王安石名聲大振,從此平步青雲,成爲北宋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