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你愛的是雙截棍,還是雙節棍背後的周杰倫?

你愛的是雙截棍,還是雙節棍背後的周杰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K 次

你愛的是雙截棍,還是雙節棍背後的周杰倫?


當年,我們愛的是《雙截棍》,還是背後的那個“周杰倫”?

作者:知乎網友

如何評價周杰倫的《雙截棍》?

我換個角度回答。

把歌唱理解爲一種“表演行爲”,即歌手所演唱的並不是自己的真實經歷,而是“扮演的角色”——這就是很多人唸叨的“藝術人格”、“音樂形象”之類之類的。

在華語樂壇,最常扮演的角色是“苦命情郎/桑心女人”,這大概和成人抒情在華語樂壇的流行有關,我不知道兩者誰爲因果。

舉個荔枝啊:

林憶蓮在李宗盛操刀製作的專輯中,扮演的是“爲情所困的都市成熟女人”,這一形象深入人心,我接觸她就是從《不必在乎我是誰》啊《夜太黑》啊《當愛已成往事》啊這類歌開始的,以至於她脫離李宗盛後塑造的新形象,我一度不太習慣。

周杰倫所扮演的角色/展現的藝術人格/塑造的形象(反正都一個意思),不僅僅更輕鬆活潑(小虎隊之類的華語樂壇 boy-band 已經幹過了),而是打破時空限制、塑造新的虛擬情景。

不,他並不是有意爲此,最初的心態只是“玩一玩”罷了,結果無心插柳獲得強烈反響(別忘了專輯中還有《龍捲風》、《星晴》、《反方向的鐘》這類主題很傳統的歌曲)。當我聽到《娘子》、《印第安老斑鳩》、《鬥牛》這樣的歌曲,感慨道:終於有特麼不繞着你情我愛主題打轉的華語歌曲了。

到《飯特稀》啊不對《范特西》,這一特點被加強了,《愛在西元前》、《忍者》、《威廉古堡》、《雙截棍》、《上海一九四三》(這首歌改改調式就是中國風)……甚至包括嚴肅主題的《爸,我回來了》,都是“扮演”。《范特西》是一場大型 cosplay 或者“角色扮演遊戲”,而且此後,他對這種扮演樂此不疲。

要命的是,當最初的“無心插柳”變成“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一切就變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