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身殘志堅縫紉工夫妻,一人一條腿相濡以沫25年

身殘志堅縫紉工夫妻,一人一條腿相濡以沫25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堅強夫妻一人一條健康的腿相攜而行

身殘志堅縫紉工夫妻,一人一條腿相濡以沫25年

2015年9月2日至5日中國服裝大會首次在新疆舉行,中國服裝行業的精英人物匯聚一堂,揭曉新一屆的“中國服裝年度人物”。在企業新一代操盤手、新型管理者和設計師間,有一對特殊的夫妻格外引人注目。

行走時,丈夫張文舉用手按壓着殘疾的右腿,上身前傾;妻子馬文蘭則後仰着腰,艱難地挪動着左腿。他們都是浙江依愛夫遊戲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普通縫紉工。一人一條健康的腿,支撐起家庭生計;25年相濡以沫,他的左腿成了她的柺杖。

人生,相攜而行

“嘎吱嘎吱”,清晨7時,張文舉便載着妻子,緩緩將三輪車駛入廠區大門。待丈夫停穩車,馬文蘭費力地將身體挪到車沿,右腳先着地,然後倚着車架把左腿緩緩放下,向前踉蹌幾步才站穩。“小心點!”張文舉邊柔聲提醒着,邊與她相攜着,緩緩踱向車間。

這條不算長的走道,對於夫妻倆而言,彷彿難行的人生路,再苦再累也要向前。

年幼時,張文舉身患偏癱,由於未得到有效治療,右腿不幸落下殘疾。妻子馬文蘭則在2008年遭遇了一場車禍,傷及了左腿,雖經半年治療和休養,還是沒能完全恢復健康。“大概是上天註定,我們就要互相扶持着過一輩子吧。”張文舉笑着說。

提一桶洗衣服的水,扛一袋大米,這些對於常人來說舉手之勞的小事,張文舉夫婦卻必須相互借力才能完成,常常累得滿頭是汗。

“她嫁給我,受了很多苦。我打心底裏真的很愛她!”聽着丈夫的表白,馬文蘭不由紅了眼睛。她記得自己剛剛出院的半年,自己的牀頭總有碗張文舉清晨5時起牀燉好的骨頭湯。細心的丈夫,總要爲妻子備下三餐,才放心出門。

每當下雨天,張文舉都會記得幫妻子按摩受傷的左腿,但對自己因單腿騎車而酸脹的右腿卻隻字不提。

“過去,她也是這樣照顧我,現在她還總跟我搶着洗衣服。”採訪中,內向的馬文蘭很少說話,但她注視丈夫的眼神卻滿含着濃濃愛意。

雙手,裁剪幸福

取衣、踩縫紉機、剪線,夫婦倆已在依愛夫公司的縫紉二車間裏度過了7個年頭。“腿雖然不行,但我還有手,在工廠裏,跟別人沒有什麼兩樣!”提起工作,張文舉總是充滿了自信。

針線、布料,對張文舉來說,已是老相識。初中畢業後,他參加了裁剪培訓班,又拜師學藝。學成後的他在老家江蘇盱眙的馬壩鎮,開了一家裁縫鋪,憑手藝吃飯。2002年,由於製衣成本上升,鋪子的生意漸漸冷淡,他跟隨老鄉來到平湖,開始異地的打工生涯。

“在家做成衣,這裏幹縫紉工,上手特別快。”短短一週,適應針織面料的加工方法後,張文舉就成了組裏的勞動骨幹,平均每日完成量達570件。這意味着,如每天按工作10小時計算,他幾乎每分鐘便可完成一件衣服的流水加工環節。

2003年,張文舉將妻子也帶來平湖,開始事業的第二春。他負責安裝裙衫腰部的花邊和領口的鈕釦,妻子則負責釘胸口的絹花和製作蝴蝶結等配件。車間的工作繁忙而枯燥,但比起經營店鋪時凌晨才能打烊休息,張文舉覺得這份工作已輕鬆不少。“他們倆每天產值最高、返工率最少,是我們縫紉工的標兵!”工人們一提起張文舉夫婦,都豎起大拇指。

正因突出的業務表現,張文舉夫婦也被中國服裝協會推選爲去年的“中國服裝年度人物”,是獲獎者中唯一的基層職工。

十指翻飛間,裁剪出自信和生活的希望。

困境,微笑面對

兒子每年需3萬元學雜費用,家中父母也需要贍養,生活壓在夫婦倆身上的擔子不輕。“我相信困難都可以解決!”張文舉依舊不改樂觀與開朗。

車間的工人們都知道,老張愛唱歌,上下班途中都不忘哼上一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公司每年舉辦的歌唱大賽中,也常常能聽到他的歌聲。他還經常自創歌曲,在公司的迎春晚會上一展歌喉。頒獎舞臺上,他還作爲一線職工代表,演唱了原創歌曲《依愛夫是我家》。

“老張,你行啊,不聲不響地把給兒子的婚房都給攢下了!”2009年,張文舉夫婦用自己打工所得,爲兒子在老家馬壩鎮購置了一套商品房。

夫婦倆自己的生活卻過得拮据。馬文蘭將房東門前的40平方米閒置土地變成了自家菜園,辣椒、菠菜、小白菜、西紅柿長勢甚佳,省下不少買菜的開銷。“我們倆每月600元生活費就夠了,但每年春節也都買新衣服呢!”緊巴巴的生活在張文舉的笑容中,也變得繽紛而美麗。

今年,23歲的兒子也即將工作。但張文舉卻打算繼續拼下去。 “乘着自己眼睛還沒花,多賺點錢,下個目標是攢下20萬元,給兒子結婚用。”

加完班已是夜晚9時,安靜的街道上少有行人。只聽得三輪車“嘎吱嘎吱”的聲響,彷彿一首吟唱堅強的歌謠。

推薦閱讀:

身殘志堅的名人事蹟和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