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大連80後小夥照顧17個“爺爺”、“奶奶”

大連80後小夥照顧17個“爺爺”、“奶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88K 次


“小戰哪去了,怎麼今天不來看奶奶了?”在甘井子區泡崖街道康盛社區的鴻運來敬老院,102歲高齡的楊仁先老人一時看不到自己的孫子就念叨個不停。每次聽到“奶奶”的召喚,小戰立刻放下手裏的活兒,來到“奶奶”的身旁握着奶奶的手說“奶奶,孫子在這兒,孫子陪您聊天。”
其實,不是小戰故意不來看“奶奶”,他需要照看十七個“爺爺”、“奶奶”,一下子看不過來。事實上,“孫子”不是“爺爺”、“奶奶”們的親孫子。這個老人們都叫小站“孫子”是因爲小戰比自己的親孫子還親。戰全福是鴻運來養老院的老闆,一位80後的年輕人。一年多來,在他的照料下養老院裏的十七個老人離開了家卻又找到了“家”,離開了親人卻又有了“親人”。

大連80後小夥照顧17個“爺爺”、“奶奶”

選擇“另類”生活一頭扎進“老人堆”

要說80後開養老院,人們都覺得這事不“靠譜”,但身爲80後的戰全福卻把別人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戰全福1980年出生,是大連水景區的一名海軍復原士兵。復員後的戰全福被父母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家庭條件寬裕的他被父母送到了愛爾蘭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學經歷讓戰全福產生了辦養老院的念頭。“其實,歐洲國家的老齡化現象比我國出現得早,而且比我國要嚴重的多。然而,他們的社會養老機構很多,老人們的晚年生活一點兒不犯愁。”戰全福說。
留學回國後,戰全福立刻就下決心一定要把國外的“先進經驗”搬到國內來,開一間屬於自己的養老院。有人曾笑過戰全福,年紀輕輕的和老人們天天“混”在一起有啥出息。可是,小戰並不這樣認爲,他把別人看起來“另類”的生活堅持走下去,他義無反顧的扎進了“老人堆”。不久,他的養老院在一片“質疑聲”中開張了。
老人們都把他當成自己的 “親孫子”
時光飛逝,鴻運來養老院開業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現在共有十七個老人入住在這裏。
記者走進鴻運來養老院發現,這裏裝修雖不奢侈豪華,但是卻給人以溫馨祥和的感覺,這裏的一切井然有序。老人們常說,“雖然這個不是‘星級’養老院,但是在這我們卻享受到了‘星級’服務。”

每天天不亮,戰全福就開着車到離養老院最近的泡崖市場買菜,而他的員工們也開始爲老人們換洗被褥。“老人們五六十年的習慣一下子改不過來,有人愛吃鹹的、有人患有糖尿病怕吃甜的,這個必須一一照顧到。”戰全福細心地照顧到每一位老人。爲了老人們吃上可口菜,戰全福變着花樣給老人們做可口飯菜,而且特殊的老人有特殊的營養餐。準備這些,就夠這80後的小夥子忙一天的。

物質服務是老人們的基礎,精神服務對老人的生活來說纔是錦上添花。“人老了、性格也老了、有時候糊塗了,有時候特別犟,必須得由着他們來,對他們說好聽的。”戰全福說。幾年下來,戰全福可沒少受這幫老人們的“氣”,但是他卻懂得讓老人們消氣,甚至轉怒爲喜。久而久之,戰全福和老人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切,老人們都叫戰全福爲“孫子”,戰全福也稱呼他們爲“爺爺”、“奶奶”。

有了十七個“爺爺”、“奶奶”比盈利更重要

戰全福對老人的細心呵護,爲他的敬老院加了不少感情分。老人們的親屬都覺得把老人交給他照料很放心,也有不少的人慕名想把老人送進來。然而,戰全福的養老院畢竟還在初始運營階段,到現在還是負債經營。

戰連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養老院房屋租金加上水電等其他費用每年要投入將近17萬元,以目前的收入來看,經營狀況入不敷出。“和這些老人在一起,已經把他們當親人,雖然入不敷出,也不能拋棄‘親人’。”戰全福告訴記者,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在這些老人當中,戰連福最牽掛的就是102歲的楊仁先老人。老人歲數太大了,子女都因病走在了老人的前頭,是老人的侄女把老人送到了敬老院,老人侄女因工作忙,很少看望老人。所以,敬老院就是楊仁先老人晚年的家,爲了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戰全福不惜天天陪在老人身邊,他簡直成了老人生活的唯一寄託和依靠,老人一時見不到他就直召喚“孫子”。在外人看來,戰全福開的養老院是一個虧本的買賣,但是從情感角度講,戰全福覺得一點不虧,甚至逢人就幸福地說,“我多了17個‘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