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沒有嘗試勵志故事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沒有嘗試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我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我在餐桌上問她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沒有嘗試勵志故事

這種教育方式的差異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顯而易見。2015年10月,在電視真人秀《最強大腦》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位12歲的中國男孩與一位同齡的意大利男孩展開競爭,看誰能用最短時間記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順序,然後用人偶復位。按照比賽規則,由意大利男孩先行報出自己的排列,結果是完全正確。就在同時,中國男孩開始低聲啜泣,繼而號啕大哭,主持人蔣昌建問孩子爲什麼,他懊惱地哭喊道:“我記對了,可是排錯了!”他太傷心了,幾乎癱倒在座椅上。在家長和現場嘉賓的百般勸慰下,他終於鼓起勇氣,帶着哭腔報出自己的排序,結果卻是——完全正確!甚至因爲用時較短,他成爲最終勝者。

這時,主持人發現那位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淚,就關切地問他怎麼了。意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也覺得很難過。”原來,他是因爲同情中國男孩才哭的!兩個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爲觀衆的我卻不由感慨:中國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輸不起啊。

在我採訪過的人物中,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發明人伊隆·馬斯克曾說過:“誰喜歡失敗呢?失敗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無風險,就意味着你不過在做一件稀鬆平常的事!”馬斯克的這句話可是真切的體驗。“失敗也是一種選項。如果你沒有失敗,那意味着你的創新精神不夠。”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們湊的1萬多美元創業,開辦軟件公司。爲了節省開支,他把辦公室和公寓二合一,晚上人就睡在沙發上。31歲時,他已經把一家公司成功地賣給了康柏,另一家賣給Ebay,賺了2000萬美元!而他的決定不是從此過上舒服日子,而是把所有資金投入新公司,再度創業。電動汽車和火箭運載在實驗過程中失敗率很高,馬斯克的情緒也隨之大起大落,甚至在一個聖誕節前的週日徹夜難眠,幾近崩潰!近乎奇蹟般的是,就在第二天早晨,他接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打來的電話,給了他一個14億美元的訂單。他激動得忘乎所以,對那個打來電話的人大聲說:“我愛你!”

讓他能夠不斷面對風險和失敗的是這樣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回顧過去時可以說,我對這個世界有過好的影響!”這話在“萬衆創業,大衆創新”的熱浪中,能給人帶來一份激勵和警醒。凡創辦企業,95%都以失敗告終,“你輸得起嗎?”是創業者應該問自己的問題。

曾幾何時,我們用“贏家”“輸家”來評判別人、評判自己。《贏家通吃》(The Winner Takes It All)這首歌是ABBA樂隊的傑作,後來出現在《媽媽咪呀》音樂劇中,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單親媽媽唐娜,面對曾經的戀人山姆唱道:“The winner takes it all,The loser standing small. It's simple and it's plain,Why should I complain?”(贏者通吃,輸家微不足道,道理就這麼簡單,我爲什麼要抱怨?)多麼糾結,多麼委屈,多麼不甘啊!

失敗者是否有資格要求尊重?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南方聯盟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向北方聯邦軍隊統帥格蘭特將軍投降,從而結束內戰。在此之前,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南軍曾在公牛溪戰役等較量中以少勝多,創下卓越戰績。他本人並非奴隸制的捍衛者,他曾說,如果美國400萬奴隸都歸他所有,爲了避免戰爭,他也會欣然給他們自由。1862年他釋放了家中所有黑奴,允許他們越過防線加入北方軍隊。他是爲自己的家鄉而戰的。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士兵只能用野菜、爛土豆充飢,認識到繼續流血只會導致無謂的犧牲,於是下令打了白旗。他對手下說:“我可能要成爲格蘭特(北方軍隊總司令)的階下囚了,我想我必須使自己的儀表儘可能好一些。”

在簽署投降協議時他提出,敗軍也不能受辱,請允許他的士兵保留他們的`馬匹,因爲沒有馬匹,他們就很難收穫下一季莊稼。而格蘭特將軍深知李將軍在南方軍隊中的威望,也決定給予對手體面的待遇。後來他表示,寧可辭去總司令之職,也不願逮捕李將軍並把他交給法庭審判。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李將軍致力於教育事業,1870年長眠於華盛頓學院的教堂。南北戰爭造成數十萬人喪生,但戰爭結束後,林肯總統與格蘭特將軍的決定,使民族得以和解,國家得以統一。如果他們當時決定清算南方所有參與戰爭的人的罪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人們常常只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事實。賭場裏只傳出誰中了大彩的消息,更多人輸得傾家蕩產卻鮮有耳聞。同樣,我們喜歡聚焦於某些人物的成功並將之神化,而不太在意成功之前之後的許多失敗經歷。

2015年10月,我採訪邁克爾·喬丹,被譽爲“飛人”的史上最偉大運動員(不僅是籃球哦)。他曾不可思議地帶領芝加哥公牛隊獲得六次NBA總冠軍,帶領美國隊獲得兩次奧運會冠軍,他自己則獲得五次常規賽“最具價值球員”、六次總決賽“最具價值球員”稱號。他的傳奇經歷,連同他扣籃時的吐舌動作都被球迷們津津樂道,他們稱他爲“披着23號球衣的神”。他的飛躍姿態成爲最成功的個人體育品牌,而在收購山貓隊(現名黃蜂隊)之後,他成爲歷史上首位職業球員出身的球隊大股東,其年收入超過他作爲職業球員時收入的總和。但是他卻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着一個,這就是爲什麼我能夠成功。我從未害怕過失敗,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在採訪中,他回顧了傷病帶給他的肉體痛苦——他伸開雙手,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右手變形的關節;他爲圓兒時夢想,曾中途離開NBA去打棒球,在場上被噓的尷尬經歷,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但也不會爲嘗試而懊惱;父親被槍殺給他帶來的精神痛苦則更讓他刻骨銘心,在這之後他帶領球隊獲得了那個賽季的NBA總冠軍,奪冠後他在休息室的地板上痛哭不已;還有在華盛頓奇才隊被質疑、被出局的困惑與掙扎……面對這一切,他的法寶就是父母從小教育他的那句話:“誰都會遇到倒黴事,你的任務是想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

人生如此豐富,豈能用輸贏一語概括?除了贏家和輸家,難道我們不能做個玩家,在對夢想的追逐中體驗一把挑戰自我的驚喜與刺激?萬一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