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王寶強: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王寶強: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K 次

一個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外表看上去與在城市打工的千千萬萬農民工沒有任何區別,沒有受過任何與演員這個職業有關的培訓,也沒有哪怕一點點在一般人看來是成功必須的一些“社會資源”,甚至沒有一個“城裏人”親戚,唯一有的只是一個要靠演電影來擺脫貧困生活的夢想。他的夢想實現的機率有多大?

王寶強: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當許許多多都市青年沉迷於港臺、韓國的那些胡編亂造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青春勵志”電視劇,爲劇中人物唏噓長嘆,繼而感懷自己的時候,王寶強卻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繹了一個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現在他們都改叫‘許三多’了———這是我最驕傲的事情,因爲它說明我這幾年的努力沒白費。”王寶強特有的笑容中,帶着些許自豪地說。

“我就是許三多”

讓普通觀衆熟知王寶強的,是《天下無賊》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寶強自己看來,“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寶強”的則是“許三多”。

王寶強說:“‘傻根’、‘阿炳’只能說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樣。而‘許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寶強,因爲無論從舉止還是內心,他是一個很豐富很現實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歲那年,王寶強“決定不能在村裏待一輩子,一輩子種地沒意義,一定要出去闖。”於是他去了少林寺,因爲深受李連杰電影《少林寺》的影響,王寶強以爲去了那裏就可以拍電影。

在少林寺當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練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寶強連“拍電影”都沒有見過一次。這時,他才相信了寺裏的和尚對他說的話:這裏真的不是拍電影的地方。

16歲的時候,王寶強決定去“能拍電影的地方”——北京。當時,他的父母對他說:你這沒頭沒腦的孩子能闖出個什麼天地來?的確,一個農民的兒子,沒有任何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和背景,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演員的訓練,想通過演電影來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時看來他這個理想的確有些不可思議。

“北漂”生活是極端艱苦的。那時王寶強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門口等待一個羣衆演員的`機會。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掙20塊錢,還有劇組的盒飯吃。這個機會不是經常有的,爲了生活,王寶強就在北京的各個建築工地上做起了農民工。

讓王寶強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一個除夕。當時他口袋裏只剩下2元錢,在這個舉國歡度春節的時刻,他只能選擇躺在工棚裏睡覺,用睡覺來熬過那陣陣襲來的飢餓和孤獨。王寶強說他那個時候從來不告訴父母他在北京做什麼,只說自己挺好的,因爲怕父母擔心。

王寶強說:“我跟許三多的經歷很像,他在當兵前被他爹叫‘龜兒子’,都不敢言語,我剛從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時,也很懦弱,怕被別人瞧不起,因爲俺家是農村的,沒有背景,沒有條件。我做武行,卻又長了一個苦瓜臉,他們都嘲笑我,說我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強,所以剛到北京那會,經常打架。”

一個偶然的機會,導演李揚在衆多的試鏡資料片中看到了王寶強,於是,18歲的王寶強被選中出演處女作《盲井》。這部電影於2003年獲金馬獎“最佳新人獎”,2004年獲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和泰國金鳥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王寶強說:“我很幸運,不光是因爲我等到了機會,還因爲這個機會是在我最單純的年代降臨的。我不敢保證,假如換了今天的我,我還會不會相信這個機會最終真的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