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

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演員、畫家、導演、製片人,1946年出生於美國,1970年進入演藝圈,1977年憑藉電影《洛奇》獲得第49屆奧斯卡和第3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編劇獎提名,1992年獲得第17屆榮譽凱撒獎。是小編分享的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

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

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一

伏爾泰說得好:“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劍至死都不能離手。”下面這個美國人的故事,正是成功從“必要性”走向“必然性”的真實寫照——

史泰龍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而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泄。史泰龍他在拳腳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

因此,史泰龍他面相很不美,學習也不好。高中輟學,便在街頭當阿混。

直到他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母豈不是一樣嗎?成爲社會垃圾,人類的渣滓,帶給別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

但是做什麼呢?他長時間思索着。從政,可能性幾乎爲零;進大企業去發展,學歷和文憑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經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但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顯然不具備做演員的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經驗,也無“天賦”的跡象。

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他認爲,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最後的成功可能。決不放棄,一定要成功!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人……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爲演員的人,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顯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

但他並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

每被拒絕一次,就認真反省、檢討、學習一次。

一定要成功,癡心不改,又去找人……

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便在好萊塢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

兩年來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絕。

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

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

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換一個方法。

他想出了一個“迂迴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

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

因此,他已經具備了寫電影劇本的基礎知識。

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麼樣,讓我當男主角吧!”

普遍的反映都是,劇本還可以,但讓他當男主角,簡直是天大的玩笑。

他再一次被拒絕了。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同時,先只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爲了這一刻,他已經作了三年多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

機會來之不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第一集電視劇創下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現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

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恆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歎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着讓事情發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生。”

如果史泰龍當初只是“想”成功,在茶餘飯後做做明星夢,消遣一下,他就絕不會有今天。因爲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付出,不會拼命。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史泰龍刻苦勵志故事二

1946年7月,他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一所慈善醫院裏。不幸的是他被藥用鑷子傷到了面部神經,導致左臉頰部分肌肉癱瘓,左眼瞼與左邊嘴脣下垂,語言能力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幼年時期,他一直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只有週末才能見父母一面。因爲長相的原因,大家都不喜歡他,也不願意和他玩。他十分渴望得到友誼和別人的關愛,得到別人的讚賞和尊重,可人們總是將他拒之門外。

11歲那年,父母在不斷爭吵中分道揚鑣,唯一讓他感到溫暖的母親也離開了他。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並不如想象中那樣溫馨美好。父親對他十分嚴厲,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就會招來一頓斥責和辱罵。父親經常朝他嘶吼:“你爲什麼不能變聰明一點兒?你爲什麼不能強壯一些?”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

15歲那年,他來到費城,與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被人認爲是一個帶壞其他同學的典範。他一共換了12所不同的學校,常常待不了多久就被學校找個理由開除了。

走過苦難的童年和少年,他漸漸長大成人,並且在體育方面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他想成爲一名足球運動員或足球明星,可是沒有一所體育院校願意錄取他;他想參加海軍,可是又不夠年齡。無奈之下,他只好來到瑞士,一邊給女學生上體育課,一邊學習戲劇課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排演阿瑟·米勒的名劇《推銷員之死》時,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名演員。

不久,他滿懷信心地回到了美國,進入邁阿密大學,正式學習表演藝術。然而他的導師很不喜歡他,認爲他不是演戲的料,永遠也不會有前途,還勸他儘快退學。儘管他不相信命運,也不願意服輸,但還是以三個學分之差,被邁阿密大學拒之門外。

隨後,他來到了紐約。迷戀於星相占卜的母親斷言,他會成爲一個明星,但不是演員,而是以作家的身份。於是他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暫時放棄了做演員的夢想,潛心研習劇本的寫作。他想,人們總是在試鏡時拒絕我——因爲我的眼瞼下垂,因爲我的聲音太過低沉。既然我無法改變自己的外部形象,我總有能力去修改潤色自己創作的劇本吧!

1974年,他突發靈感,創作了一個叫《洛奇》的劇本。當時不少製片人都很看好這個劇本,但因爲他堅持要求出演其中的男主角,而被所有的製片人拒絕。他不甘心,又帶着劇本分別拜訪了美國的500多家電影公司,終於,在被拒絕了1850次後,有一家電影公司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片子以很低的成本在一個月內就拍完了,可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爲好萊塢電影史上的一匹黑馬。

1976年,這部電影的票房突破了2。25億美元,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獲得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著名導演兼製片人弗蘭克·科波拉由衷地讚歎道:“我真希望這部電影是我拍的。”

一夜之間,他成了全球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就是觀衆心目中的超級偶像、單片酬金超過2000萬美元、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史泰龍。

回眸往事,史泰龍感慨萬千。如果不是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也許他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別人的拒絕激發了他的鬥志,磨礪了他的意志,洗禮了他的靈魂,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用史泰龍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幹出點兒什麼名堂,來爲自己贏得一點兒自尊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