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77K 次

靜,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爲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收靜裏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纔是最有力量的人。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爲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正是踐行了那句“寧靜致遠”,他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裏。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藉以退敵。

雖是小說家言,也足以給我們帶來深刻思考。諸葛亮面對危機,卻焚香操琴,沒有慌張。他安然自若而平靜,迅速判斷出對方主帥司馬懿對自己的高估與不敢輕視,上演了一出化險爲夷的好戲。

我們達不到諸葛亮那般靜氣的智慧,但至少可以做到面對麻煩的靜心。“致虛極,守靜篤”,“守靜”是爲了恢復心靈的清明 ,安靜下來,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靜心,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忙亂當中。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

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爲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