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把技術實實在在地轉化爲生產力

把技術實實在在地轉化爲生產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最初接觸衆協科技和王炎林,是因爲擔任衆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戰略諮詢顧問的許翰龍先生也恰好是我們的朋友。許先生在很多場合都聊起過這個創業企業,極贊它的高成長性和美好前景,還有創業者實實在在的創業心態和對技術轉化的執著追求。許先生做過很多企業的戰略諮詢,印象中從未見過他對自己擔任諮詢的企業有這般超常的熱情。這也激起了記者的興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創業企業能讓於企業盛衰早已是寵辱不驚的諮詢行家都爲之嘖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創業者能讓沉浮商海多年的老許都爲之折服?

把技術實實在在地轉化爲生產力

聞不如見“技術要與市場對稱”

在衆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見到王炎林總經理時,他正在與技術人員一道調試機器。藉着這個空當,記者仔細地端詳了這位“實在且執著”的創業者,確如是,憨實、堅毅,“是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

與王總聊天,感覺還是兩個字:實在。王總嘴裏蹦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什麼曲折的故事,就是這樣平平常常地走過來。”對於自己的創業經歷,王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在談到他的技術、他的企業時,王總的聲調和眼神都明顯激亢起來,平平實實的話語中透出的是大山般的魅力……記者在採訪之前,在老許處看過王總和衆協公司的資料,知曉曾任河北省涉縣企業局副局長的王炎林不僅有着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和企業管理經驗,而且還是一位科技研發的專才,多次獲河北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特等獎;現在從事節電產品的項目也是基於王炎林自己研發專利的基礎。記者最感興趣的是,這樣一位發明型的創業者是怎樣將特殊工藝專利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產品、生產力的。技術轉化已經成爲時下科技創業領域流行的話題,而大多數技術專利產品產業化努力的失敗、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的比例之低,更讓我們疑惑:爲什麼發明和專利無法最終轉化成爲實實在在的產品、轉化成爲看得見的經濟效益?難道發明專利僅僅就是那張白紙而沒有其他任何的意義?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

將這些問題拋向王總,如願引出了王總的金玉良言:“技術發明本身從一開始就要注重發明的實用性,用流行的話來說,我們的發明創造要緊盯着市場導向。我的體會是,發明創造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本身,不是說隨便鼓搗一個東西就是發明,就是專利。技術發明的基點應該是市場需求,它既要有特殊性,又要有普遍性。特殊是講你的發明專利相對於之前的同類技術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創新點,要在某一個方面比現有的東西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這樣才成其爲發明;普遍性是指發明要有普遍的實用性,必須能夠適用於實實在在的產品改良,如果僅僅是實驗室的數據變化,不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樣的發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我認爲,技術發明的意義,歸結於與市場對稱與否。技術本身並沒有經濟效益,只有在市場中立足,對應市場需求的呼喚,技術才能產生真正的經濟能量,並體現其真正的價值。

“同時,既然是發明,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技術的創新點,人們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有了核心的技術競爭力,才能保證在技術轉化創業最終成功而不被市場淘汰。

“以我們的產品爲例,技術本身並稱不上出衆,只是我們通過對市場上現有的節電產品進行研究後,發現其中普遍的某些尚待改進之處,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開發出新的技術,並轉化爲產品。比如我們在材料的選擇上就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儘管我們的材料成本較一般市場上的產品要貴,但是我們的產品也因此而具有自己的質量競爭優勢。”

“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轉化之路”

有了技術如何轉化,如何讓自己的發明變成產品,並最終在市場中立足,收穫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在王總看來,這條路就如通往羅馬之路,路有千千萬萬,你必須選擇適合你自己的。

“創業之初,我們跟所有的創業企業一樣,白手起家,缺錢、缺人,雖然有極佳的項目,但根本沒有能力組建一支專門的研發團隊,資金十分有限,齊全的設備、廠房等更幾乎是奢想。考慮到創業成本,我們採取了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的方式,在總體控制下,將技術的研發環節進行分解,用類似項目外包的方式,將各個項目點分別交給有資質的企業或是科研單位單獨承擔,最後由我們統合完成整個的產品裝配。在整個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牢牢掌握着技術的核心,根據我們的需要統籌安排各個環節的外包控制,所以,這樣既保證了我們的技術安全,又能讓我們在單獨的項目承接者中選擇最好的,保證每個節點最終都是最符合我們要求的,充分發揮了社會資源整合的威力,最終我們能研發出我們自己的專利技術產品。

“採取這樣的一種具體的技術轉化途徑,是我們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的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畢竟是創業之初,不可能有那麼寬裕的資金和條件滿足創業的需要。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創業企業都是這樣,我們的模式只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從企業現在初步成長的情況看,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總之,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對於我而言,出來創業就是要實實在在地做成市場需求的節電產品,很簡單,可能沒有外界所想象的什麼激情、衝動之類。創業是自然的選擇。我也從沒有想過什麼放棄或是堅持,只是覺得事情既然已經開始,遇到困難我們就是要去積極的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且我對我們的技術市場前景有着堅定的信心,我相信我最終是不會白投的。

“基於對產品和技術的極深的理解和信心,我們從技術專利到產品小批量生產,再到現在開始大規模產業化經營,始終保持着平和的心態。即使在完成技術轉化,開始生產的最困難的時候,我通過借錢、賣房、出售老家原來創辦的工廠來維持企業運營,也從沒想過其他的東西。暫時的困難最多也就是讓項目執行的力度放弱,走向成功的時間拉長,企業的成長放慢,但,繼續是必然的。

“事實上,只要是實實在在地做事,就會只想着如何把事情做成做好,所有的曲折也好,階段也好,都會很自然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