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鄭也夫信任論:中國人的信任從未超出過家庭範疇

鄭也夫信任論:中國人的信任從未超出過家庭範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摘自中國著名社會學專家鄭也夫《信任論》關於信任的評論文章:中國人的信任從未超出過家庭範疇

鄭也夫信任論:中國人的信任從未超出過家庭範疇

《信任論》是一部理論社會學著作。書中對信任的分析,從借鑑當代生物學的理論探討人之本性是利己還是利他開篇,廣泛涉及生物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並且構建了分析信任問題的龐大框架,涉及有關信任的方方面面問題,包括有關信任的起源、定義、功能、載體、現象等。

中國人的信任從未超出過家庭範疇

作者:鄭也夫

社會學家齊美爾說:“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現代生活遠比通常瞭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他人誠實的信任之上。”

信任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之所以能發揮這一功能,是因爲信任可以使一個人的行爲具備更大的確定性。增加行爲的確定性又是通過信任在習俗與互惠性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來完成的。信任早已成爲人格中的重要品德而進入習俗,而習俗不僅在成長期塑造着人格,並且在其後,靠着對違約和失信者施加的社會壓力,約束着人們的行爲。

中國社會依然是“低度信任社會”

信任產生於社會中間組織。社會中間組織是政治權威之外的社會力量建立的羣體或組織,在社會結構中承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造一個健全的社會,光靠國家機器和公民個人是遠遠不夠的,自由集合的“羣”很可能將於人類共始終。

在這方面,美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按照日裔美國學者弗郎西斯•福山的說法,美國有着雙重的文化遺產:個人主義與社區主義。美國不是純粹的個人主義社會,美國人非常喜歡社交,是對他人信任程度很高的民族,建立了極其發達的民間組織。

福山敏銳地觀察到這樣一個事實:“美國人是反中央集權主義者,但是那些同樣是反中央集權主義的美國人卻自願服從各種中間社會團體的權威,包括家庭、教會、本地社區、工作場所、工會和專業組織等,他們是社團主義的支持者。”他認爲,美國是一個具有高度自發的社羣傾向的社會,普遍地存在高度的社會信任,因而可以建立大規模的經濟組織。在這種組織中,非血親人員可以輕輕鬆鬆地爲着共同的經濟目標合作。美國的個人主義與社團主義互相促進和制約,共同塑造着美國的文明。

正如經濟學家阿羅所說,世界上很多經濟落後可以通過缺少相互信任來解釋。

在中國社會中,社會中間組織一直處於缺位狀態。中國社會的信任依然停留在家族信任階段。

幾千年來,儒家文明雖然一直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中國社會依然是一個“低度信任社會”。在這套文化觀念中,沒有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而只有嚴格的等級秩序。由於沒有彼岸的“信仰”和此岸的“契約”,其結果便是一種奇特的“二律背反”——表面上形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實質上整個帝國都是一盤散沙;表面上家庭成爲社會紐帶的核心,實際上信任從來也沒有超出過家庭範疇之外。

由於信任只是侷限於家庭之中,使得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來與陌生人之間達成某種形式的“信任”——這不僅對經濟的良性運行造成了顯著的傷害,也在很大程度上傷害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信任一旦打碎,恢復起來難上加難

簡化複雜,是人類從生存中進化出的戰略。而人類社會中的信任,則具體承擔着簡化複雜的功能。

總體而言,信任可以分爲三類:人格信任、貨幣信任、專家信任。人格信任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信任,在原始時代,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圈子比較小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信任,基本上都是人格信任。那時候挑選合作伙伴,挑選的都是某個人,而不是某個角色、某個分數、某個大學畢業的。某人我知根知底,這就意味着他是可信賴的。這種類型的信任,叫做人格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