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俞敏洪:讀“無用的書”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和眼界

俞敏洪:讀“無用的書”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和眼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俞敏洪:讀“無用的書”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和眼界

如何讓閱讀的“知識”變成“力量”?

作者:俞敏洪

摘自公衆號:老俞閒話

提問:如何能有效地將閱讀所帶來的知識轉化爲自身的能力呢?

我認爲閱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有用的閱讀”,第二種是“無用的閱讀”

“有用的閱讀”是什麼?就是抱着某種目的性去學習的知識性閱讀。比如,如果你讀一本管理學的書,那麼這本書就會教你一些知識,比如如何制定戰略、如何進行營銷、如何進行品牌管理等等,這個就叫做讀“有目的的書”或者是“有用的書”,面對這樣的書,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這本書能不能指導我們的具體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如果讀着發現沒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那這本書讀了就沒有多少用處。

第二種閱讀,就叫“讀無用的書”,大家可能會問:爲什麼無用的書還要去讀?其實所謂的“無用的書”,有點像《莊子》裏說的“無用的樹”,“無用的樹”長在那兒,它能夠越長越大,變成一道風景不被人砍走,是因爲這棵樹用來做傢俱也不行,用來當柴火燒也不經燒。所以,他反而就會變成一道風景。

那麼倒過來說讀“無用的書”是什麼概念?就是讀那些表面上對我們來說沒有直接功用,但是卻能把我們整個人生提升一個級別,使我們變成自己生命中一道美麗風景的書。

比如你讀《詩經》,你說會有用嗎?對我們來說其實沒什麼實際用處,除非你未來打算進入大學教《詩經》,當研究《詩經》的教授,否則讀《詩經》的作用也就是增強我們對於大自然的審美感知,以及陶冶情操。

又比如讀唐詩宋詞也沒有什麼特別實際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真的熟讀了唐詩宋詞,你會覺得自己的氣質在逐漸變化,眼界、胸懷、情懷和情感都會因此發生變化。

像這種潛移默化的書,包括哲學、歷史、詩歌、文學的書籍等,它們實際上給我們帶來的東西,表面上並不能直接服務於我們的人生目的。但是如果我們多閱讀這些書,有很大的機率能使自己變成一個完善的、有品位的、有眼光的、有着人文情懷和哲學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

所以我一直認爲,以人的一生來說,“讀無用的書”是比“讀有用的書”更有價值的。但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必須讀“有用的書”。比如說我們從小學讀到中學,甚至讀到大學的大量的書,其實只能歸類爲“有用的書”。

這些書讓我們吸收了知識,讓我們對某個領域有所瞭解,並且爲我們上好的中學、大學,甚至爲我們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當我們讀這些“有用的書”的時候,尤其是我們已經進入了大學或者畢業以後,我覺得確實如問題所說,能夠“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爲自身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讀“有用的書”的過程當中,我是有一些體會的:凡是“有用的書”,你只讀一遍是不管用的,因爲讀一遍只能留下一個很淡的印象。任何“有用的書”,中間的知識轉化爲我們自己的行動指南,或者變成我們自己行爲和思想的一部分,都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這個前提條件就是:你要反覆地去運用讀到的知識或是方法。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說你已經讀到了某本管理學的書,書中提到公司戰略的制定部署有四點,那麼你就必須在工作的時候按照這四點去反覆地訓練、實踐,最後才能將它變成你自己戰略思維的一部分。

再舉個例子,假如你學英語,你要學習一個英語句子,但你只是讀一遍,弄懂什麼意思之後就不管了,那麼這句話其實你根本就沒學會。但是,如果這句話你反覆地說,反覆地用,到最後就變成了你語言的一部分。最後你不管在什麼場合,凡是想要用到這句話的意思,你都能夠脫口而出,這個時候纔等於把這個知識轉化爲了你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凡是“有用”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轉化”,也就是中國的一個俗語“熟能生巧”,英語中叫做Practice makes perfect,指通過反覆的訓練,最後不自覺地將某種思想體系、語言之類的東西內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並且隨時隨地可以應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在所學的知識轉化成了自身的能力”。

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是他便利了你生命和生活的基礎。像我自己認真地背誦了英語詞彙,所以現在讀到任何英語單詞,都能夠自覺地反應出來這個單詞在上下文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它的意義,這就是帶有某種能力的標誌,而這個能力一方面使我能有口飯吃,另一方面讓我能有足夠的空間來讀“無用的書”。

因此我認爲,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讀“有用的書”並轉化成自己的能力,讀“無用的書”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和眼界。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夠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