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開講啦範瑞祥演講稿:探索“航天夢”的未來(188期)

開講啦範瑞祥演講稿:探索“航天夢”的未來(188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15K 次

開講啦範瑞祥演講稿:探索“航天夢”的未來(188期)

探索“航天夢”的未來

演講時間:2016年7月23日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在《開講啦》第188期的勵志演講稿

1、火箭研製一直在挑戰極限,一直在追求極致,這就是火箭研製人員的使命。

這次“長征七號”火箭首飛的成功對我們國家未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建設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知道我們國家未來要建設空間實驗室,再進一步發展要建設有人長期駐留的空間站,人在上面必須要有地面定期給他發射貨用飛船來補給,解決吃喝的問題,還包括上面做科學實驗需要的儀器設備等等。補給的話,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大於十三噸。可是我們國家以前的運載火箭低軌的運載能力最大也就八噸多,要達到十三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需要新研製一些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火箭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們從八年前開始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所以這個任務是非常光榮而艱鉅的。

新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可以說是挑戰極限,把工作做到極致。我們“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捆綁了四個助推器,助推器直徑是2.25米。其中助推器的上面有一個液態氧的儲箱,這個液態氧的儲箱壁厚最薄的地方是1.8毫米,鋁合金製造的1.8毫米,比一般厚一點的紙也厚不了多少。火箭整個研製就“斤斤計較”到這個程度,既要滿足火箭在加註發射過程中的載荷,同時又要把它的重量做到最輕。大家知道它裏面裝了多少推進劑嗎?液態氧50噸!五萬公斤的液態氧,就裝在這麼一個薄薄的1.8毫米厚的儲箱裏。我們火箭研製一直在挑戰極限,一直在追求極致,這就是火箭研製人員的使命。

2、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十年辛苦付出換取最後600秒的飛行。

對於“長征七號”火箭,我們研製起步是從2006年開始的,全面研製工作是從2008年開始的,經歷了8到10年的過程。火箭起飛以後,從飛行表演到最後入軌就10分鐘,600秒,但底下是數以千計的研製人員花費10年的時間。這10年的功夫造就了這10分鐘、600秒的成功。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這個火箭我們給上級機關承諾,2014年12月15日從天津港出發。爲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天津公司總裝車間的一百多號人員,在那三四個月每天晚上幹到兩三點鐘以後。他們提出口號“12點之前不叫加班”——晚上12點之前不叫加班。每週工作七天,每天實際上也就是休息幾個小時,第二天早上八點上班繼續幹。我們一天都沒有拖,12月15日那天準時把產品送到了天津港,這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去年年底,我們火箭進行最後一個大型試驗。這個試驗正常情況要做完得九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但是我們的研製進度卡在這了,因此我們試驗單位在三個月的時間裏,每天兩班倒,每天一班幹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小時連軸轉,做到了今年的1月10日,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過去需要九個月到一年的工作量,拿到了這個數據。我們這個試驗有一個負責的同志姓張,叫張永亮。這三個多月過去以後,他們的領導說,(張永亮)走路都有點恍惚了,非常的不容易。還有就是我們在研製過程中,不光是我們領導,每個崗位的人員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壓力。去年四月份,我們在天津做火箭一級結構的聯合的靜載試驗,第一次試驗沒有達到合格載荷,說明這個產品出問題了。後來我們做了改進,再做第二次試驗,第二次做試驗的時候,我們的主管設計人員心裏知道有風險:有可能也達不到合格載荷。如果做不到合格載荷,這個結構就破壞了,那就需要重新改進、生產、再試驗。這個週期最短也需要一年,所以大家的壓力非常非常的大,第二次試驗能不能過?

我們都在天津,那天晚上做到了十二點以後。當加載人員一級一級加載,最後說加到了合格載荷時,現場一片歡聲。我們中有兩位,一位設計人員,一位試驗人員,兩個大小夥子,就在我眼前,緊張地擁抱在一起,長時間地擁抱在一起。非常的不容易。我也在現場,在沒有到合格載荷之前,我的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確實是那樣,大家心裏知道,一旦不成功,意味着後邊整個型號的研製進度會推遲多少。我們靜載試驗的設計負責人是一個小女孩,很年輕,姓張,叫張薇。在到合格載荷之前大家都非常緊張,到了合格載荷以後大家都非常高興。這個小女孩當時一下就哭了,眼淚汪汪的。那種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千斤重擔實際上遠遠不止,是千噸的重擔,就是這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