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老子《道德經》: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老子《道德經》: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老子《道德經》: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其意爲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這一切,說的就是要大氣做人。

這對於現代來說,特別是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的時代,老子的大氣思想,無非對我們在爲人處世中頗有指導借鑑意義。而要做到大氣,首先得從以下三點做起:

謙下,要如“百穀之王”

江海在老子眼裏是一切大小河流的匯合之處,而它之所以能成爲“百穀之王”,是因爲它善於處在下游,從而水往低處流,最終匯流成江。而一個人是否能在社會中相處得更得人心,就在於他是否能如江海這般甘於居下。

三國劉備在火燒新野、大戰長阪坡之時,一路都有百姓的生死相隨。爲何這些百姓明知跟隨劉備是九死一生卻又無所畏懼呢?這是因爲世人都感於劉備的“謙下”品德,他從不標榜自己的身份,甘於居下,深得民心,諸葛亮也因他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從而也爲其後續奠定三國鼎立的形勢打下厚實的基礎。

從而可知,大氣謙下,是成功的至要因素之一呀!

不爭,要明“上善若水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是指出爲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他認爲水德是近於道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爲最微。善居道者,爲其微,不爲其著;處衆之後,而常德衆之先。”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甘願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

而爲人處世的要旨,即爲“不爭”,寧願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從而別人也不會對自己有任何怨尤了。

求全,要知“曲則全,枉則正”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爲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就是說爲人處世也要學會經受委屈以及冤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從能將事理進行伸直、糾正。更爲重要的是,還要學會以德報怨。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其實只要學會委曲求全,隱忍自我,方能化干戈爲玉帛、消除嫌怨。清朝禮部尚書張英與吳家的六尺巷美談則很好地詮釋了互相禮讓而將矛盾化解這一點:

張家因與鄰居吳家因牆地之爭互不相讓,便飛書於朝中做高官的兒子張英以讓兒子出面解決,而張英只回了這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家人閱罷,深感羞愧,便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也一時傳爲美談。

大氣做人,若懂得了甘爲居下,謙虛不爭,委曲求全,則心胸也就自然開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就更美好了。老子的這三句話,無非是今人爲人處世的最佳領悟。

延伸閱讀:

老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