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中央車站影評

中央車站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中央車站影評(一)

中央車站影評

影片一開始看到的是一位在里約熱內盧中央車站靠替人寫信爲生的退休教師朵拉,目睹了曾代爲寫信的男孩約書亞的母親在車禍中喪生,約書亞開始流浪街頭的事實。剛開始她還是做冷漠的旁觀者,直到她看見一個年輕人偷東西在逃跑的過程中當場槍斃後,她開始轉變對約書亞的態度,於是將他帶回了家。到這裏並沒有說明她找回了良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她把孩子賣給了人販子,後來良心發現,又奪回了約書亞,並踏上了帶約書亞尋找未曾謀面的父親的漫漫旅途。

在旅途中兩個人從狐疑、防範到親近和信任,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其間觸發的感情,雖不經意卻很真實,流露出的是脈脈溫情。兩個人在這尋父旅程中,男孩找尋自己現階段人生的定位,而朵拉則在給小男孩找父親的過程中,尋回自己的人生、情感,發掘她已迷失的真正自我,朵拉的家的感覺復歸了。她愛上了無私幫助他們的卡車司機,並試圖展開愛情攻堅,從而找到自己的歸宿。等到她抹上借來的口紅要向卡車示愛時,那個人卻悄然離去。於是她對家的期待和追求成了泡影。

尋找的結果,兩人各得其所。對約書亞,找到的是真實的家;對朵拉,找到的則是丟失以久的親情。當影片最後兩個人各自拿着合影幸福的看時,不禁想到了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愛上了一株花,這株花只長在億萬顆星之中的一個上面,那麼觀看羣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福”。雖然朵拉和約書亞可能不會再見,但他們會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中央車站,個人的自我尋找救贖之路。

影片的側重點始終只有一個字“家”,而主題也是永恆的“迴歸”,不管是迴歸家園,還是迴歸靈魂。這在影片中是很亮眼的。迴歸的最終目的是重生。

影片中有一出鮮明的對比,那就是朵拉生活的中央車站和約書亞哥哥的生活的鎮子,那麼井然有序、美麗溫馨的平房,那麼悠閒、無爭的場面,與嘈雜混亂的中央車站比起來,宛然一個“天堂”。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旨就是迴歸。

《中央車站》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小製作的影片,既沒有靚麗的演員,也沒有精彩的對白;既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壯觀的場面。影片從頭到尾都是講的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其中有名字的角色都還不超過10個人,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卻屢獲殊榮,我覺得這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首先是劇本相當成功。整個故事表面上看來是相當簡單的,幾乎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就是朵拉幫助小男孩尋找父親的故事(最終並沒有找到)。而編劇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用尋找某個具體的人作爲主線,其實是在尋找已經迷失的自我。對於小男孩來說,自我的意識並沒有形成,父親、母親和家庭對於他來講,就是全部的自我,對於一個失去了母親的孩子來說,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就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期望。而對於朵拉來講,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尤其是在中央車站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她爲了生存也漸漸適應了周圍的環境,也許她第一次收別人的錢沒有幫別人寄信時會感到一些愧疚,可是時間久了也就相當麻木了,甚至以此當成娛樂的項目。當他將小男孩賣給人販子的時候,人性中的貪婪和冷酷達到的頂點。

可是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這一切也漸漸地發生改變。雖然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小男孩的父親,但他知道他和他母親並不是被拋棄的,而且父親也在尋找他們母子倆,這使他重新獲得到被人尊重的價值和自信。當朵拉決定將信真正寄出去的那一刻,她也找到了曾經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了人性深處的悲憫與感激。在電影結尾處,劇本不僅僅表現了朵拉與小男孩分別的傷感,更讓人感覺到重獲新生的暢快淋漓。表現上影片從頭到尾要找的人都沒有找到,似乎結局並不完美,然而在我看來,這是電影中最完美、最精彩、最耐人回味的結局!

第二,導演才華橫溢。導演WalterSalles對整個劇情的理解與把握是本片成功的關鍵,尤其是在一些細節的表達方面,將整個劇情和人物特徵描寫得入木三分,簡直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不細細品味,幾乎察覺不到其中的味道,可見是多麼的自然流暢,毫無做作的感覺。

第三,演員表現平實自然。

第四,畫面和音樂錦上添花。畫面和音樂與劇情的配合恰到好處。

從整體上來說,《中央車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精品。本片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簡單的故事、入情入理的敘述、完整的故事表達和關於人類渴望溝通的主題,感人至深。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人的心是一直在改變的,沒有永遠的敵人,雖然一開始可能爲了一己之私而失去人性,但過去不好並不代表未來也不好,兩個人在透過旅途中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對方,也互相爲對方付出,打開了彼此的心結。這社會上很多人也是因爲生存在資本主義下而失去了做人的真正價值,迷失了自我,直到死亡。忘卻了人應該是要用“心”去活,這真是值得讓人檢視自己的一部好電影。


  中央車站影評(二)

不知從何時起,“車站”在文藝作品中漸漸成爲了一個極具隱喻的詞,似乎當大多數人試圖去劃分人生的不同階段與重大轉變時就會習慣性地用“站臺”進行註解。《中央車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開始於中央車站這個現實的地點,另一方面又隱喻着故事中的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轉折。以中央車站爲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選擇任意一條道路,然而每一個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確性,就這樣,流浪成爲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中央車站”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流浪者,開卡車的凱撒、寫信的朵拉、以及美麗的鄰居艾琳,儘管他們經歷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過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們有着一個最根本的共同點——他們都是沒有“家”的人。漂泊在外的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舒適的歸屬,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爲他們寫信,目的也多是爲了尋找自己的根,對於根性的追尋是中央車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約書亞執着地尋找自己的父親,在衆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約書亞的線索成爲了影片的主線。這個可憐的孩子與母親二人相依爲命生活在里約熱內盧,母親努力地試圖聯繫失散已舊的丈夫,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令約書亞成爲了這個喧鬧城市中的孤兒,約書亞只能徘徊在中央車站過着流浪兒的生活。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難以接受母親離開人世的現實,他天真地堅信着自己的母親總有一天會回到這裏。朵拉把約書亞拉回了現實,並且踏上了尋根的流浪之旅。

《中央車站》的人物名字都帶有着宗教意義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誤解爲是一個另類的神話。《聖經舊約》中的約書亞是與摩西同時代的人物,後來成爲了傑出的領導者,約書亞曾經接受過摩西的按手,他的身體被聖靈所充滿,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堅強的心。《中央車站》中的這個孩子也叫約書亞,他的母親告訴他,他的父親叫耶穌,在影片的後半段我們發現約書亞還有兩個哥哥,摩西和以賽亞。

乍看之下這裏似乎很明顯的出現了一個矛盾的地方,約書亞、摩西、以賽亞這三位先知均是舊約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穌是來自新約中的。在《中央車站》中,約書亞這個叫耶穌的父親被設置成了木匠,這似乎可以被認爲是一種雙關含義的隱喻。仔細揣測一下我們會發現,耶穌作爲“福音”的象徵是毫無疑問可以成立的,約書亞尋找叫做“耶穌”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尋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生命意義上的“啓示”。耶穌在《聖經新約》中是一個牧師,耶穌的父親纔是木匠,而耶穌真正意義上的天父則是上帝,影片中把約書亞的父親設置成爲名叫“耶穌”的木匠,既有着福音與啓示的含義,在某種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說從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聯繫還略顯牽強的話,影片中他的兩個孩子摩西與以賽亞也可以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畢竟摩西與以賽亞都直接聽命於耶和華上帝。

這個叫做約書亞的孩子成爲了一個有着神話色彩的人物,他被遺落在了殘酷的現實世界。約書亞要尋找自己的父親,年幼的他急需一個人作爲引導,於是就有了這個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語言體系中同樣存在着隱喻,DORA作爲女子名暗指“神的贈禮”。對於失去母親的約書亞來說,朵拉成爲了尋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個嚮導,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親。

《中央車站》的故事發生在當代的里約熱內盧,這個被科科瓦多山頂宏偉壯觀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這裏表面上有着極端的富有,暗地裏也有着極端的貧窮。影片的鏡頭更多地還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價值。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朵拉並不像廣義上的“神的贈禮”那樣天真無邪,在中央車站中代人寫信的朵拉起初恰恰是一個令人厭惡女人,她不僅相貌醜陋而且內心自私。白天朵拉爲不識字的底層人士寫信,夜晚則是以窺視信中內容爲樂,她甚至會撕毀那些她覺得沒有價值的信件,擅自決定何時寄出,大多數窮人的信件就這麼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當她第一次將流浪的約書亞帶回家的時候,動機也只是爲了能夠賣錢,她用販賣約書亞的錢換置了一臺全新的遙控彩電,直到好友的那席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