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南懷瑾談教育:讀書是爲明理,而非謀生

南懷瑾談教育:讀書是爲明理,而非謀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談教育:讀書是爲明理,而非謀生

南懷瑾先生“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的人生觀點淨化了很多人的心靈,南懷瑾語錄在網絡上一度成爲網友們轉載的熱門語錄。

今天80後勵志摘選《南懷瑾選集》裏關於讀書教育的一篇感悟文章:讀書在於明理,而非謀生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

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儘管經典講得那麼熱鬧。

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我一輩子,受舊式教育出身,然後又受到新的學堂教育,還受過軍事教育、武術教育。我專門學武功兩三年,那很費時間,學出來做什麼?學武功出來可以做總教官,教練。

可是我的目的呢?是興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練拳,我是興趣,學會了再說。我學軍事,帶過兵,也教過兵,也做過官,文的武的,大學也聽過課,也去上過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過了,清清楚楚,那麼我個人的總結下來:教育無用論,教不好一個人的。

我的經驗,人不是學校教育能夠改得了的。一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給他讀書,給他按在泥巴里頭,他都會站起來,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站不起來的孩子,你怎麼培養,怎麼教育也只能成爲一個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學》《中庸》,“性”在學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來帶來的,父母遺傳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兩方面,生理、身體上的,還有思想情緒上的。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儘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學生裏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當時讀小學的時候,誰知道他啊,現在覺得很偉大,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幾千年都是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推翻滿清之後,所謂最好的學校,你們知道北大、清華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在社會上有貢獻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學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