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楊石頭:永遠在跟年齡角力

楊石頭:永遠在跟年齡角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06K 次

從上大學的第一天起,石頭就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問題的,因爲他要面子,不願意23歲了還跟家裏要錢。家裏每個月會把錢打給一個親戚,但他基本上不去拿。大學第一天報到完他就出去了,幹什麼?去打工。借了輛自行車,到處找活幹,什麼活都幹,只要能給錢。

楊石頭:永遠在跟年齡角力

有個停車場,需要畫個指示牌,他就去了。大熱天的提着油漆桶,光着膀子跪在鐵板上畫,一個月能掙300元錢。於是,他得控制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每天絕對不能超過10元錢,經常是早飯多吃倆饅頭,晚飯再吃一頓,這樣午飯就可以省下了。經過食堂看到別的同學,人家問吃過了嗎?他只能打腫臉說吃過了,回到寢室逮到沒人的時候,使勁兒喝白開水。這就是23歲的大一新生楊石頭,比起班上的同學,年齡大,充滿自卑感。

因爲要打工養活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有限,爲了不落下太多功課,石頭就得琢磨怎麼學能事半功倍,長久下來,他學會了一套記筆記、寫心得的辦法。老師上課講過的,他只記重點,晚上翻着這些重點再對着書回憶,回憶老師講這段時的思路,再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跟寫論文似的,每天寫每天寫,就更容易掌握。

他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從那時候培養起來的。他不像其他同學學習那麼好、繪畫基礎那麼好,就只能每天寫心得,盯着那些個畫寫心得,因爲他感覺,但凡手到的東西,都是心裏理解的東西,每天寫十幾條心得,一個月就三四百條,知識點就開始積累,領悟力就越來越強。

如果你看《職來職往》會發現,石頭哥被拍到時,常常在低着頭寫寫畫畫,那就是他在寫一些腦子裏突然有的語句,他說站在臺上的很多時候,寫的一些話,過了很久還是會觸及自己,其實寫的東西不只爲說給選手聽,更像是說給自己聽。

聽他說到令我自己心裏難受的時候,我就跟他打趣,也緩解緩解自己的情緒。我說這是因爲他老了,人上了年紀總會記不住事兒,我姥爺以前就喜歡沒事兒記記東西,挺好,保證石頭哥老了也不會健忘,呵呵。

他說真的是這樣,他永遠活在一個“老”的狀態裏,學畫畫比孩子們老,上大學比同學們老,老到這個年紀在任何單位,都應該是個有資歷的人了。這也就是爲什麼,他進大學沒多久,冒着被留校察看的風險,都要出去找工作,他要把耽誤的時間給找回來。

第二學期,他去一家廣告公司求職,那時他已經算是有基礎了,年紀大些也敢講話,就順利地入職了。他被派到企劃部,做企劃總監助理,月薪2000元,終於能好好地養活自己了。那會兒他還在上學,爲了保住這個月薪2000元的飯碗,只能瞞着公司說自己唸的是在職續本,是啊,他的年齡很符合這個謊言啊。這樣,他就可以靈活安排上班時間,每週有三四個半天,是可以回學校學習的。

在廣告公司鍛鍊了半年多,他覺得自己應該也能試着做個小公司,還能經歷更多的工作流程,就辭職了。從學校帶上幾個同學,一起開了個石頭設計工作室,跑中關村什麼的,求人家公司讓他設計VI、包裝盒,能做的就儘量做,每天到處找活兒。

現在很多同學常說,我在學校也有些社會實踐經驗,我在學生會做過什麼什麼,在校團委組織過什麼什麼,其實那都不是真正的社會。學校裏的任何社團,出了岔子,總還有學校頂着,不會面臨多麼有風險的市場考驗。只有把自己丟出去,才能真正得到市場實操的經驗。

到了快畢業時,石頭已經積累了信心,覺得自己未來找份工作,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他學的是裝潢專業,當時面臨兩種選擇:很火的裝修行業和不太規範的廣告行業。他想了想,覺得廣告行業是可以把藝術和文學結合在一起的,自己要做個文化人,做廣告至少能算半個文人,好,那就走廣告這條路,而且,要去規範的大公司。

他給幾家大的廣告公司都投了簡歷,其中有一家是奧美。奧美通知他可以去面試,他很興奮,因爲這是一家很牛的廣告公司,圈內人都曾經把奧美視爲航母級別的。

他去面試,遇到了未曾想到的局面。面試官跟他說,以他的水平,很難直接進入公司,但有一個叫BF的總經理要出去自己創業了,問他願不願意跟着去。他也明白,自己已經二十六七了,沒有很高的學歷,英語又差,進外企大公司恐怕也沒什麼好結果,那就跟有經驗的人一起去創業吧,他就答應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面試官沒有判斷錯。石頭是一個散漫的人,不懂得注意細節,公司第一次開會,每個人都會作會議記錄,筆的位置、電腦電源的走線都有講究,人家都有條不紊,他卻一團亂。結果他就被老闆當着所有人的面痛批一頓。會議結束後大家走了,他一個人還留在那兒,會議室黑着燈,同事回來看見問他怎麼了,他說沒事兒,自己想靜靜,其實是他覺得太丟人了。從此,他逼着自己,要改掉一些習慣,要按人家的規矩來。

他把那次的經歷,視爲對自己的第一次磨鍊,他把公司整體的生存發展,也當做自己迅速成長的同步歷練,什麼事兒都跟着做,什麼事兒都願意爭取去嘗試,去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慢慢地,他還學着爲公司着想,公司派他去上海,讓他離開北京這個非常熟悉的環境,他也領命了。

北京是個老北京,上海是個大上海,他在上海戰鬥了六七年。從客戶總監,到後來中國區的副總,他說來到上海,自己其實是走了一條濃縮的路,在專業技術和全局思考這些方面發展,自己的工作血統纔開始融入這個行業,這讓他更清楚,培養一個良性的思維習慣特別重要。

在上海打拼了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有一個新嘗試。什麼嘗試呢?很多人去淘金,淘得着的就賺了,淘不着的就死了,可賣鐵鍬的都賺錢了,淘金的都得用鐵鍬嘛。他做的是客戶總監,那是不是可以轉身成爲一個執行顧問?不屬於任何公司,但任何公司需要他的時候,他都可以憑藉多年在廣告公司爲客戶服務的經驗,做一個管理者和經營者一體化的角色,這樣時間上也可以自由很多。

從2000年到2003年,他做了三年執行顧問,在這個過程中,他又有了新的提升,思考組織行爲、研究如何迅速提升公司形象,這些都使他得到了新的收穫,也爲日後的智立方做企業品牌營銷顧問開啓了思路。

石頭因畫畫進入廣告公司,因規範化的教育思考公司整體形象,因接觸客戶又開始思考品牌經營的方式,從而變成品牌營銷的顧問。這個軌跡,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個很好的提醒。其實在工作中,我們不能只是一條線思考問題,一條線只能做好眼前事,在紮實做好工作的同時也要會思考。小時候學過的一個成語,叫觸類旁通,就是告訴我們,思考要像織網一樣,由點及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