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我的人生思考:簡歷和墓誌銘哪個更重要?

我的人生思考:簡歷和墓誌銘哪個更重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我的人生思考:簡歷和墓誌銘哪個更重要?


《紐約時報》中文網上作者“戴維·布魯克斯”的一篇人生感悟文章簡歷和墓誌銘哪個更重要?

大約每個月我都會遇到一個散發着內心之光的人。這些人可能從事各行各業,他們看上去都很善良,他們願意傾聽。他們讓你感覺很有趣,自己受到重視。你經常看到他們照顧別人,他們這麼做的時候,會發出悅耳的笑聲,而他們的舉止表明他們充滿感激之情。他們不是在想他們做的工作有多棒。他們根本沒有考慮自己。

當我遇到這樣的人時,一整天都會感到喜悅。但我承認,我經常有比較悲觀的想法:我想到儘管自己的事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還沒達到那種境界。我的精神還沒有達到那種慷慨,我的品格也沒有達到那種深度。

幾年前,我認識到我希望自己能更像他們。我認識到如果我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加努力地拯救自己的靈魂。我需要經歷一場道德冒險,才能讓自己產生那種善。我還需要更好地平衡我的生活。

我想到世間存在兩種美德——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前者指的是你拿到市場上的技能,後者指的是葬禮上談到的品格——你友善、英勇、誠實、忠實嗎?你有深愛的能力嗎?

我們都知道悼詞美德比簡歷美德更重要。但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體系,卻會花費更多時間教授取得事業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策略,而不是散發內心之光所需的那些品質。與鑄就內在品格相比,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更瞭解如何發展外在的事業。

但如果你爲外部成就而活,隨着時間的流逝,你就無法探究內心深處,對其加以構築。你會缺乏道德準則,很容易自我滿足,陷入道德上的平庸。你按照容忍度曲線對自己評分,你認爲只要沒有明顯傷害其他人,人們似乎也喜歡你,肯定就還不錯。但是你充滿了厭倦卻渾然不知,無法體會生命最深的意義和最高的精神愉悅。漸漸地,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你和你偶爾遇到的那些熾熱的靈魂之間,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因此幾年之前,我開始發掘這些非常出色的人是如何達到這種境界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沿着他們鑄就品格的道路前行(我是一名專家,通過顯得比真實的自己更聰明、更出色,來取得收入)。但我至少想知道這條道路是什麼樣子的。

我得出以下結論,那些非常棒的人都是後天培養的,而不是天生的——我欽佩的那些人通過具體的道德和精神成就,慢慢鑄就了無法僞裝的內在美德。

如果我們想找竅門,就可以說這些成就相當於一份道德清單——即人在探尋最豐富的內心生活的路途裏,應該體驗哪些經歷。接下來,迅速地看看其中的一些要素吧。

轉向謙卑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我”的文化之中。精英社會希望你推銷自己。社交媒體希望你發佈自己生活的亮點。你的父母和老師總是告訴你,你有多棒。

但是,我曾深深欽佩的所有人,都是能十分坦誠地面對自身弱點的人。他們清楚自己核心的缺陷,不論是自私、懦弱、鐵石心腸、渴求得到認可,還是其他情緒。他們會探究,這種核心的缺陷究竟如何導致了讓他們感到羞愧的行爲。他們已經產生了深刻的謙卑,這種謙卑最恰當的定義是,從以他人爲中心的立場出發,產生的強烈自知。

自我挫敗

外部成功是通過與他人競爭而取得的。但性格是在與自己的弱點對抗時形成的。例如,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很早就意識到,他的核心缺陷是脾氣。他培養了一種溫和開朗的外在,因爲他知道作爲領導人,他需要展現出樂觀和自信。爲了遏制自己的憤怒,他做了一些蠢事兒。他挑選出自己討厭的人的姓名,把它們寫在一張張紙條上,然後撕碎,扔進垃圾桶裏。在長達一生的自我對抗過程中,他慢慢養成了一種成熟的秉性,讓自己在最薄弱的方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

靠依賴而飛躍

許多人都會把《你要去的地方》(Oh, the Places You’ll Go!)一書作爲畢業禮物送人。這本書談到,生命是一段自主的旅程。我們在通往個人成功的道路上,會掌握一定的技能,經歷一些冒險,並面臨一些挑戰。這種個人主義的世界觀表明,性格是內部有意志力支撐的小鐵人。但是,走在塑造性格的路途上,人們就會明白,沒有誰能靠自己完成自我掌控。個人意志、理性和同情心都不夠強大,不足以持續地壓制自私、傲慢和自欺欺人。我們都需要外部的援助得到救贖。

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會把生命視作一個作出承諾的過程。性格取決於你與其他事物的聯繫有多深入。你是否培育出了深刻的聯結,在你面對挑戰時爲你提供支持,並把你推向善?在智力領域,一個有性格的人已經對最根本的事物,產生了基本的哲思。在情感領域,她周圍有着無條件的愛。在行動領域,她會篤定地從事那些一生無法完成的任務。

激發你的愛

多蘿西·戴(Dorothy Day)年輕時曾過着雜亂無章的生活:縱酒尋歡,還曾一兩次嘗試自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是女兒的出生改變了她。她在寫到女兒的出生時說,“就算我寫出了最偉大的書,譜出了最美妙的交響樂,畫出了最美麗的圖畫,雕出了最精緻的雕像,那種創造的感覺,也不會比他們把孩子放進我的懷抱時的感覺更加崇高。”

這種愛淡化了她的自我意識。它會提醒你,你真正的財富在他人身上。最重要的是,這種愛能讓人興奮。它會讓你感覺自己被需要,讓你在爲自己的所愛服務時,感到歡欣鼓舞。戴對女兒的愛不斷蔓延和昇華。她寫道,“我在孩子出生之後感受到的那種寬廣的愛與喜悅的洪流,沒有任何人能得到或容納。因爲這些,尊崇和喜愛的需要也隨之而來。”

她在各方面都作出了堅定不移的承諾。她加入了天主教,創辦了一家激進的報紙,開設了面向窮人的文教所(settlement house)並和窮人一起生活,把同甘共苦當做一種建設社區的方式,一種不僅是做好事,而且是做好人的方式。有時候,這種愛的饋贈的會戰勝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免不了的自我中心意識。

細化使命

我們都是出於很多理由進入職場的:金錢、地位、安全。但一些人有着將職業變成使命的經歷。這些經歷會讓自我平靜下來。真正重要的,是達到這一行固有的優秀標準。

20世紀伊始,支持進步事業的活動人士弗朗西絲·珀金斯(Frances Perkins)還是一個年輕姑娘。她彬彬有禮但有點清高。有一天,她偶然看到了三角內衣廠(Triangle Shirtwaist)的那場火災,目睹數十名製衣工人沒有被活活燒死,而是因跳樓摔死。這次經歷令她的道德感蒙羞,也淨化了她的志向。這就是她的使命細化。

那以後,她把自己變成了工人權益事業的工具。她願意和任何人共事,向任何人妥協,戰勝猶豫。她甚至還改變了外貌,好成爲該運動的一件更有效的工具。她成了美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內閣成員,當時的總統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她也是20世紀偉大的民權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