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花香自苦寒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12K 次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有座全國著名的光纖通信整機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4研究所,又稱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該所所長兼黨委書記胡鈞桂是原華中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自控專業62級畢業生。

梅花香自苦寒來

胡鈞桂,1962年7月從湖南省石門縣考入華中工學院,1967年7月畢業,一直在中央部屬研究所從事科研和領導工作。他參加研製或參與領導的一些軍事工程項目,曾分別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二等獎等重大獎勵;他先後撰寫了幾十篇重要技術報告和科技論文,並獲多種獎勵。現在,他除擔任研究所黨政主要負責工作外,還是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技術經濟與產業戰略研究會委員。

在離開母校漫長的歲月裏,胡鈞桂始終在艱苦的軍事科研戰線上奮鬥。他對母校滿懷眷念之情,每當他和校友們回顧在喻家山下學習與生活的情景時,他總是激動地說:“在母校所受的教育,是我一輩子前進的基礎;華工畢業生的榮譽感,是促進我迎難而上的永恆動力。”這種感受,可以說是他在30多年的工作歷程中,用汗水和心血書寫的總結。

20世紀60年代胡鈞桂在華工讀書時,“華中工學院——紅色工程師的搖籃!”這條標語給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自那時起,他就爲自己是華工學子而感到驕傲,他就立志在走上工作崗位後要奮發圖強,不辜負母校的期望。爲了激勵自己,他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詩句莊重地抄在日記本上,深深地銘刻在自己的腦海裏。

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68年8月,他剛分配到單位就被直接派到廣東南海灘某軍墾農場接受“再教育”。艱苦的生活條件,繁重的體力勞動,不被人理解的周圍環境,曾使他和許多年輕的大學生一樣,感到自卑、迷茫、消沉。但是不久,他重新振作起來,以樂觀的精神、任勞任怨的態度投入勞動鍛鍊,先後擔任學生連班長和副排長,並於1970年初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南海灘鍛鍊一年半後,他被分到地處秦嶺大山溝中的四機部1035研究所工作。這裏地勢險峻,交通困難,生活與工作條件很差。這一切,與他想象的研究所相差甚遠。他當時情緒低落,哀嘆“自己的命運太苦”,暗想“幹2~3年後就調出山溝”。就在他苦惱、彷徨之際,在大學裏立下的理想和抱負又時時衝擊着他的心扉,使他從畏難退縮的情緒中覺醒。後來,他逐步主動去適應生活環境和工作要求,不知疲倦地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廢寢忘食地在實驗室進行專題探索,主動謙虛地向周圍的老同志請教……他開始以現實的態度在一個實際的科研環境裏發揮自己的才能。他擬製了多份專題實驗報告,翻譯了20多萬英、日文技術資料,並先後擔任了幾個國防重點工程的專用整件設計師,多次參加導彈、衛星發射試驗任務,多次被評爲所級先進工作者,並獲得了電子部1980年度科技成果優秀獎證書。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81年冬天,由於工作急需,所黨委決定把他調到技術層次很高的總體技術研究室工作。爲了儘快熟悉業務,他不顧一切地加速閱讀各種總體技術報告和文獻。他每天清晨6點鐘起牀,晚上12點鐘以後才拖着疲憊的身子躺下,每天堅持學習15個小時以上。天氣太冷,他就用大衣裹住雙腿。半年下來,他閱讀了幾十本重要資料,作了1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寫了5篇專題學習報告,爲他以後的總體技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2年6月,電子部黨組織根據工作需要,突然調胡鈞桂到桂林34研究所任黨委書記。34所是一個在國內光纖通信界佔有重要地位的研究所,但是由於領導班子的原因,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該所既十分混亂、又特別貧窮,各種矛盾盤根錯節,人際關係異常複雜,重要的科研任務常常不能按期完成,上級十分着急。胡鈞桂到任後立即主持制訂了34所的發展大思路,制定了全所工作指導思想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強化管理、理順關係、嚴格獎懲、發展科技和經濟的措施。經過五年多的努力,34所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受到了上級和用戶的好評。

1997年底,電子工業部黨組又根據工作需要決定調胡鈞桂到電子工業部第三研究所(即北京電視電聲研究所)任所長兼黨委書記。1999年9月,信息產業部黨組又根據工作需要,將胡鈞桂調回34所工作。

雖然離開34所只有短短兩年,但34所的內部和外部形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有些方面還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胡鈞桂同志重回34所任職後,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加快34所的發展,提高34所的綜合實力和經濟效益,如何改善職工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提高職工的經濟收入。

在胡鈞桂的領導下,34所經過有計劃地貫徹實施《34所繫統改革方案》,以及不斷地制定並貫徹一系列重要的完善措施,不但正確處理好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在全所形成了新的機制、新的制度和規範,爲積極穩妥完成向科技型企業轉製做好了準備,逐步形成了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工作的新局面。由於在雙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34所在2001年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單位”稱號,並於2001年和2003年兩次被中共桂林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同時還獲得了其他多項榮譽,大大促進了34所兩個文明繼續大幅度協調發展。

歲月在靜悄悄地流逝。昔日風華正茂的胡鈞桂,現在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他和許多中老年科技工作者一樣,更珍惜越來越少的工作時間,更喜歡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學時校園的情景常常會躍入他的腦海,勾起他難以平息的翩翩回憶;每當他在外碰到老同事時,共同艱苦奮鬥的經歷時常會引發他長時間對往事的深情懷念。他十分感慨地說:“我這大半輩子的確太累太苦了,但我不感到後悔,因爲我一直在爲實現大學時的理想而拼搏。”

胡鈞桂是我校一名普通校友,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始終在爲實現自己大學時的理想而執着追求。他經受過艱苦的磨鍊,他遭受過困難的威脅,但他堅持以苦爲樂、在苦中奮進,終於取得了一般人難以取得的成績。他的成長過程,他的意志和毅力,處處表現出“華工學子”的風格和氣質,也給了我們不少耐人尋味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