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以袁隆平精神爲題的發言稿大全

以袁隆平精神爲題的發言稿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89K 次

導語:爲了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視科學爲生命。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以袁隆平精神爲題的發言稿,希望大家喜歡。

以袁隆平精神爲題的發言稿大全

篇一:

【給袁隆平爺爺的一封信】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生,我是在《感動中國》課外讀本上讀到了您的故事後,知道了您就是享譽全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您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攻下了“雜交水稻”的難題,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爲世界糧食安全生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我懷着萬分敬佩之情給您寫這封信。

“民以食爲天”,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我們中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百分之七,人口卻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而一粒種子改變了一個世界,袁爺爺您創造了奇蹟,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多公斤。您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爲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農民伯伯都親切的稱呼您爲“米菩薩”。

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您從1964年開始,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您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着畝產900公斤的預期目標順利推進。幾十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於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您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溫室裏長大的孩子,住在城市遠離農村,不知道農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除了從書本上了解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知識以外,就只能通過在農村長大的父母口中聽到關於農耕時節的一些事情。我曾聽爸爸講述過60年代種植稻穀,畝產都不高,每年的清明節開始從買稻種、下秧、插秧、除草到收割稻子的整個過程。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在您的科學實驗帶領下,有了“雜交水稻”的成功,才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欠缺問題,現在我們已經不但是吃得飽,而且還吃得好,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

衷心感謝您袁爺爺!您在農業領域裏的無私奉獻和付出,才換來了今天我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四十多年來,您和您帶領的科研團隊爲研發優質高效水稻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付出了畢生精力!我知道您有一個超級水稻夢,在試驗田裏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十萬個穗子形成一棵參天大樹,你坐在稻穗下乘涼,悠閒地給我們講述着盤古開天地以來您的“水稻夢想”!我祝願您“禾下乘涼夢”早日實現!也祝願您國慶節快樂安康!

此致

敬禮!

2019年xx月xx日

篇二: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說:

“我有一夢,叫做‘禾下乘涼夢’。我們的水稻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看着好高興,坐到稻穗下乘涼。”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今年,袁隆平又創出了兩個新紀錄:一是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了突破。此項鎘元素剔除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二是“海水稻”畝產達620公斤。“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並非直接生長在海水裏,而是在海水經過的土地種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三大特性,因此可讓荒地變爲良田。

▌不畏艱難,將個人價值與奉獻社會結合

爲了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視科學爲生命。剛開始研究時,許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爲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研究條件的簡陋艱苦、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的威脅、上千次的實驗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必先強種。袁隆平深諳這個道理。

▌以實踐求索真理、驗證真理,不斷創新

科學家是真理的捍衛者,是事實的追隨者。袁隆平堅信實踐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並能驗證真理。袁隆平常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

袁隆平認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先後成功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產量,就證明了這句話。

▌淡泊名利,樹立正確的”身價觀“

作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雜交水稻培育技術更是“搖錢樹”,袁隆平完全可以憑藉這些躋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機構評估“袁隆平”這個名字的品牌價值高達千億元。

但袁隆平表示,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不錯,我身價值1008億,可我真的有那麼多錢嗎?沒有。我現在就是靠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生活,已經很滿足了。”

▌甘爲人梯,追求全球合作共贏

育人如育稻。除了研究水稻種植技術,處理各項科研事務,袁隆平還會授課分享雜交水稻培育經驗。今年10月,就有21位來自泰國、埃塞俄比亞、印度等國家的“洋學生”來華學習綠色超級稻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和高產栽培等技術,並順利畢業。

早在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就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

科研是一項漫長的工作,也是一種成功率很低的事業。受不了貧窮,耐不住寂寞,就搞不了科研。袁隆平出生在北京,本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舒適的工作。而他卻執意報考西南農學院,爲改變中國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貢獻一份力量。大學畢業以後,他來到湖南一所地處山區的農業學校,一邊教書,一邊研究雜交水稻。幾十年嘔心瀝血,終獲成功。

遠大的夢想,不能脫離面臨的現實。個人的夢想,最好與時代的需要掛鉤。在獨立創造中奉獻社會,在個人追求中服務大衆[]。我們的時代,也需要更多的人像袁隆平一樣,熱愛科學,矢志發明,爲社會創造價值,爲人類實現夢想。

篇三:

我要那麼多錢做什麼?把名利看得淡一點,就不容易受到打擊,就不會爲名利所累,就不辛苦。

人活着要有意義,人的一生很短。我記得聶耳、田漢的《畢業歌》裏邊說: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國家棟梁。保爾·柯察金的話是人生的總結: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我年輕的時候,他們的話感動了我,也激勵了我的一生。

我不是沒有名利思想,說完全沒有名利思想,也是不實在的,一個人真正做到沒有名利思想是很難的,但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要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把名利看得淡一點,或者很淡,就不容易受到打擊,就不會爲名利所累,就不辛苦。如果把名利看得很重,就辛苦,爲了名利去搞研究,你一遇到挫折就要泄氣,就會有負擔。出了名不完全是好事,“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出名後,自由度就越來越小。我喜歡自由自在的,可是現在就沒有自由了。一出去,簽名啊,照相啊,都來了。你不能翹尾巴,你還得要有禮貌,要謙虛,人家尊重你,甚至是崇拜你呀。媒體來了,也不敢得罪,但說句實在話,這些事太多了,很有點煩人。

我稍有點名氣之後,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高薪聘請我出國工作,但我婉言謝絕了。這跟人生觀有很大關係。如果爲了名利的話,我早就到國外去了。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請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認爲中國這麼一個大國,這麼多的人口,糧食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在國內工作比在國外發揮的作用更大。

上世紀90年代,湖南省曾三次推薦我參評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我三次都落選了。當時有人說我落選比人家當選更引起轟動,也有人爲我打抱不平,但我認爲沒當成院士沒什麼委屈的。我搞雜交水稻研究不是爲了當院士,沒評上院士說明我的水平不夠,應該努力學習;但學習的目的還是爲了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而不是爲了當院士。

有一位普通農民,年輕時對飢餓有切膚之痛,後因種植雜交水稻而一舉改變了缺糧的狀況,爲了表達對我的感激之情,他寫了一封信請求我給他提供幾張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說要給我塑一尊漢白玉雕像。儘管我再三拒絕,但那位樸實的農民還是爲我塑了一尊像。有人問我見過那個雕像嗎,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

至於榮譽,我認爲它不是炫耀的資本,也不意味着“到此爲止”,那只是一種鼓勵,鼓勵你向更高的目標攀登。

我最貴的西裝是在北京領首屆科技獎前,抽空逛商場時買的打折貨。

世界上我跑過好多地方、好多大城市,從來沒有心動過。高樓大廈有壓抑感,一天到晚都是金錢的世界,沒有什麼意思。我對錢是這樣看的: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是不能生存的。但錢的來路要正,不能貪污受賄,不搞什麼亂七八糟的。另外,有錢是要用的,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是用呢,該用的用,不揮霍不浪費,也不小氣不吝嗇。錢夠平常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還拿那麼多錢存着幹什麼?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個的評估機構評估說我的身價是一千零八個億,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我覺得我現在生活很好,我不愁生活,工資足夠用,房子也不錯。要吃要穿都夠,吃多了還會得肥胖症。衣服對我來說感覺都一樣,高檔的不會說穿上就舒服些。我也從來不喜歡講究,也不認識。我最貴的西裝是在北京領首屆科技獎前,抽空逛了回商場,買了打折到七八百塊錢一套的西裝,還是周圍同事搗鼓了半天才買的。

我不願當官,“隆平高科”讓我兼董事長,我嫌麻煩,不當。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經濟,對股票也不感興趣。我平生的興趣在於雜交水稻研究,我不幹行政職務就是爲了潛心科研。搞農業是我的職業,離開了農田我就無所事事,那才麻煩了。有些人退休之後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會有失落感,那我做什麼呢?我現在還下田。過去走路,後來騎自行車,再後來騎摩托車,現在提高了,我可以開着小汽車下田了。

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在吸引着你,你就不會覺得苦。

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願意做農業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爲農業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行當。其實,我們的現代農業早就發展到了分子水平時代,是現代高科技水平的一部分。現在,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如美國農業學院的獎學金就是高校中的,而商學院卻沒有獎學金。

學農有學農的樂趣嘞,我就是樂在苦中啊!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在吸引着你,你就不會覺得苦!我們搞水稻,要在水田裏呆,還要在太陽下曬,工作是辛苦點。原來在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飽,但我覺得樂在苦中,因爲有希望、有信念在支撐着。因爲我認爲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我覺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國家、對百姓都是大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