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大陸80年代,90年代經典電視劇

大陸80年代,90年代經典電視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大陸80年代,90年代經典電視劇

大陸80年代,90年代經典電視劇

大陸80年代,90年代經典電視劇

1、《渴望》

回頭來看《渴望》,無論從劇情還是人物刻畫都有很重的人爲痕跡,並且50集的長度讓故事也很鬆散。還好《渴望》出現在單純的時代,因爲善良、謙和、忍讓的劉慧芳和忠誠老實的大誠總是讓人喜愛的,這些品質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標準好人的化身。作爲一部電視劇《渴望》大獲全勝,同時創下的巔峯效應成爲一個時代幻想的物化產品,當之無愧站在金字塔頂。但作爲里程碑,《渴望》是一座大山,在一覽衆山小的同時也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和沉重的負擔。《渴望》的起點太高了,它讓電視劇這個羣體痛並快樂着。

2、《紅樓夢》

曹雪芹的原著是百讀不厭的傳世經典,王扶林的電視劇是百看不厭的曠世傑作。你如果是“紅迷”,那麼就不會低估了這部鉅著改編成30多集電視劇的難度,尤其是當時那個技術條件極度匱乏的年頭,這部電視劇所散發出的那種悠長而不膩俗、微香而不氾濫的藝術魅力堪稱境界上的奇蹟,劇本有張力、演員有實力、編導有功力是該劇創造出奇蹟的3個關鍵詞,僅在該劇10多人組成的顧問團中,又有哪一位不是紅學界的泰斗級人物?《紅》的經典還得益於它誕生在一個相對文化、並不功利浮躁的讀書時代。該劇中的演員在這之後都未能再有超越之作問世,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登峯造極吧。

3、《我愛我家》

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部情景喜劇達到了《我愛我家》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由於衆所周知的緣故,全國絕大多數觀衆未能看到或看全這部百集長劇。這實際上是一部沒有劇情、只有對話的作品,劇中一家7口正好濃縮了中國社會的70年,除開宋丹丹的段子,這絕非一部譁衆取寵的鬧劇,只有過來人才最懂得該劇對白中言之有物,該劇設計成現場表演形式,所以它更像是短小精悍的小品,現場有笑聲的地方也是我們最忍俊不禁之處,雖然笑過之後,或多或少有一絲沉重壓在我們心頭。即使再過50年,這部電視劇仍有存在價值,如果你始終清醒的話……

4、《射鵰英雄傳》

真不知是不乾膠工業成就了《射》,還是《射》成就了不乾膠工業。可以肯定的是《射》第一次給了國人“偶像”的定義,蓉兒和靖哥哥的形象第一次讓人發自內心地崇拜。翁美玲不算標準美女也非香港一線演員,但她救活了“偶像”。蓉兒的形象簡單,就是可愛,如果還要給她一個類型,那就是任性。任性並可愛的女孩迷人就不是單純的外形,而性格和氣質上的,這就與之後所形成的追星族有了清晰的界限。同時《射》的服裝成爲了武俠片的模本,此後10年的武俠片都不能改變《射》人物造型給國人固定化的印象。

5、《西遊記》

雖身爲名著改編,但《西遊記》這部電視劇的娛樂價值顯然要高於吳承恩的原著,楊潔拋棄了原著中大量冗長乏味的佛教經文和晦澀難懂的對白實爲高明之舉,不被原著所縛,也不人爲添加使《西遊記》一播出就成爲中國民衆的第一消遣,因爲它通俗,這也是一部不需一分錢廣告宣傳費就能賺翻的電視劇,試問我們哪一個從識字那天起沒看過孫悟空的小人書呢?該劇重播的次數和它每重播一次所帶來的相關效應都充分證明了這點。也許該劇沒有“妖是妖他媽生的”這類“後現代”特色的對白,但對於8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社會來說,《西遊記》中所表現的正義戰勝邪惡、自由無畏的理想狀態正好充當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烏托邦,儘管它虛幻、空洞……

6、《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就像一個在山洞裏住了幾十年的人被接到城市所看到的新事物。劇中濃烈的港臺腔引起一些人號召杜絕港臺普通話的運動;儘管現在看來《昨夜星辰》就是一部極尋常的言情劇,但當時的確是讓我們開眼看世界的長鏡頭。在《昨》中看不到樣板戲的臉譜,真就像在看實實在在的生活,並且是美好的生活,有香醇的人情味。後來,港臺普通話波及全國的每個角落,再後來,我們也開始過着類似《昨夜星辰》的日子。

7、《編輯部的故事》

從《編輯部的故事》到《我愛我家》來看,英達、馮小剛、王朔在電視劇上的貢獻遠遠大於張藝謀對電影的貢獻[]。編輯部是社會中最活躍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間的同事關係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國的難言之隱,還能展示中國不同階段知識分子狀態。以對話爲主的《編》淺入深出,沒有因爲妥協受衆而調整,至此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將編輯部看成是最有思維、望塵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這兩部室內劇更加奠定了北京新銳思維地位,同時以中心身份波及全國。

8、《十六歲花季》

好夢不常在,好花不常開。對於16歲這個人生刻度,任何的脂粉都顯得累贅和浪費。這部青春劇長久被各年齡段的人們談論,正源於它真實地記載了人生中僅此一回的燃情歲月!也是在這部電視劇之後,我們的父親母親,我們的學校開始了對我們這代人重新的認識和理解,比如說早戀,這既是青春期最醒目的標誌,又是人生最純潔豐富的情感潮汐,我們長久否定着它、壓抑着它,甚至上綱上線到道德淪喪的高度,這部電視劇徹底顛覆了這種無視生理人性的保守觀念,並且用童老師的聲音告訴所有正處花季的少男少女:敢愛敢恨纔是人生一種美。

9、《還珠格格》

從本質上看小燕子不是蓉兒的翻版,“反正閒着也是閒着”切合了當今厭世人羣隨意心理。在經歷了現實給人造成的不同競爭、鬥爭之後,小燕子和趙薇的一步登天給人創造了機會主義的神話,使世紀末的博彩和投機心理加強。《還》不但對當代教育體制進行了質疑,而且讓人開始改變人生觀:究竟是在有限的生命裏善待自己還是折磨和規範自己?小燕子和趙薇得到觀衆的共鳴是對傳統價值的挑釁,所以“反趙”呼聲在世紀末此起彼伏。《還》正是新老觀念更替的產物。

10、《神探亨特》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這首極具時代特色的童謠廣爲傳唱的背景是:我們長久以來無法正確認識警察這個社會職業的準確定義,懵懂間將其神化了……亨特來了、麥考爾來了,他倆不拘一格、散漫自由的辦案作風以及隨時在辦公室大攪KISS的浪漫開化都讓中國百姓“大開眼界”。在此劇熱播期間,曾有兩位熱心觀衆投書報社,前者問:亨特每天吃那麼點薯條就飽了嗎?後者強烈呼籲停播該劇,因爲他們全家不明白美國男女同事之間爲何那麼愛接吻……拋開這些時代觀念上的巨大差異不談,《神探亨特》對我們確有一正一反兩個“作用”,反面作用是使犯罪率上升,正面作用是從此我們的警民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諧地相處。亨特被罪犯擊傷,麥考爾也被強暴,這纔是這部警匪片最讓人難忘的地方。

11、《血疑》

中國電視劇曾受過古巴、印度、墨西哥的影響,但日本電視劇對中國卻是致命一擊。《血疑》塑造的山口百惠太純潔太完美了,中國習慣將這種天使般的人神化,但《血疑》卻讓這個神話人化了,山口百惠飾演的角色不但與心愛的人是兄妹關係,還因爲白血病真的死去,這是中國觀衆首次感到心靈恐慌的劇本,中國傳統的精神寄託沒有永垂不朽,這是一種傷感,是不知方向的恐懼。悲劇如果讓人哭那人可以得以釋放,但傷春悲秋的陰影給人的卻是無邊無際的淒涼,一種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

12、《霍元甲》

《霍元甲》播出的時候全國的電視機只有8個頻道的容量,並且只有2個頻道有內容,所以《霍》的播出使得萬人空巷,造成收視比例的最高峯,除此之外《霍》一無是處。它所渲染的看似濃烈的愛國主義實際上是閉關自守的農耕主義,當時配合該片的還有《我的中國心》和《龍的傳人》兩首歌,都極大地滿足了當時民衆莫名的優越感,在傳輸大國思想的同時,也造成了民衆的驕傲和自以爲是。在中國人民需要自我調整以振興國家的當時,人們輕而易舉被阿Q精神所麻痹,對社會來說《霍》的萬人空巷有百害而無一利。

13、《上海灘》

《上海灘》獻給中國電視劇的第一次是它以正面展現了黑社會幫派。周潤發造就的儒雅許文強讓人以更加豐滿的眼睛看待事物,黑幫和它所代表的反面人物也有七情六慾和人性的良知。夜上海的繁華和奢侈正是人們心底隱隱約約所意識到的小康生活縮影,第一次從正面來看待反面,帶給人的是叛逆和刺激,它呼喚衆人漸已萌芽的反傳統和反道德思維。《上》播出後造成大量學生模仿許文強的舉手投足,成績不好的學生和處於社會下層、生活不得意的人突然間找到了學習的榜樣,犯罪率有上升的勢頭。(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