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奇蹟男孩》觀後感大綱

《奇蹟男孩》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奇蹟男孩》觀後感

《奇蹟男孩》觀後感

導讀:翻臉不如翻身,生氣不如爭氣。活着不是靠淚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贏得掌聲。下面是小編爲你推薦的《奇蹟男孩》觀後感。

《奇蹟男孩》觀後感

2012年R.J.帕拉西奧所創作的暢銷小說《奇蹟(wonder)》也算得上是一個出版史上的“奇蹟”了,沒有一本小說和它一樣發行了這麼多國家卻使用了同一個封面,而這樣的現象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個小說的內容的全球性和與各國家庭文化的共同性,它不光光是一個兒童小說,它更應該被所有爲人父母、即將爲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者處於迷茫階段的年輕人所閱讀。

奇蹟男孩

8.8

[美] R.J.帕拉西奧 / 2018 / 人民文學出版社

描寫天生臉部畸形男孩的小說《奇蹟(wonder)》獲獎無數並連續超過120周蟬聯《紐約時報》童書排行榜榜首。

其實青少年題材的電影是現在大陸市場最缺失的電影類型,本土創作者很少有心思去聚焦家庭觀衆,而海外的引進片爲了票房回報幾乎沒有在大陸發行過家庭題材的真人電影。這也就是讓我覺得特別遺憾的地方,這麼大的電影市場,這麼巨大的羣衆基數,越來越對選擇影院觀影的家庭觀衆,我們的市場卻很難出現一部真正適合他們的現實題材電影。

所以,對於中國市場來說,由暢銷小說《奇蹟(wonder)》改編的電影《奇蹟男孩》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我相信它的出現會改變一些事情,當然,這也是因爲影片本身足夠出色。

《壁花男孩》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房間》男孩”雅各布·特倫布萊與朱莉婭·羅伯茨、歐文·威爾遜兩大明星主演。

在觀看本片之前,我其實做好了好好哭一場的準備去的。在沒有閱讀原著,對於整個故事的瞭解也很有限的情況下,我一直覺得《奇蹟男孩》就是一部好萊塢傳統的催淚家庭片,你在觀影的時候可以收穫很多感動,但是哭完了也就這麼一事兒。

其實《奇蹟男孩》這個譯名還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因爲應該並不是一部僅僅講述小男主角生活和成長的電影,反而是原著《奇蹟(Wonder)》這個簡單的名字更加契合影片的主題,至少在我看來,本片是以一個特殊的角色爲故事切入點講述着青少年家庭和校園生活羣像的電影,而所謂的“奇蹟”來自於每一個角色。

首先是久違的茱莉亞羅伯茨飾演的母親伊莎貝爾,她是這個“母系氏族”家庭的頂樑柱,影片一開頭就是她獨自決定讓外表特別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兒子去上學,儘管丈夫反對,兒子也恐懼,她仍然掩飾住萬般的擔心做出決策並推動執行——而後的事實證明,她的決定是英明的。———親密關係原則之一:作爲一個家庭的主導者,必須果斷做出對所有人有利的決定,即使執行起來可能障礙重重。

兒子奧吉一開始的上學之路充滿荊棘,遍體鱗傷回家哭泣,伊莎貝爾和他的臥室對話簡直可以推廣給所有的母親:先明確由於情緒離開餐桌是不禮貌不合規的,然後是輕柔請奧吉發泄出悲傷,傾吐心聲,而後她堅定的論證自己的兒子不醜,因爲自己是媽媽,所以說得最算數,然後是那個閃閃發光的句子:心決定我們去哪裏,臉標記了我們去過的地方。自己的皺紋是兒子手術的計數器——這是表明皺紋是愛的證明——就是說她對兒子的愛始終如一甚至有增無減,最終用一個詼諧的甩鍋結束了睡前的安慰。白天被重傷的奧吉被滿滿的母愛包圍着入眠。——親密關係原則之二:當家人受到傷害,要盡最大努力肯定他,讓他知道你和你的愛從未遠離。

起初看到卡司陣容,不太理解爲什麼選擇歐文威爾遜來飾演父親內特,觀影后全然明瞭:這個父親的角色有點像爲這位天生浪漫、陽光、有“氣管炎氣質”的男演員量身打造的,估計看了此片的女孩都愛上他了吧。雖然從影片中看出好像家庭一直都是伊莎貝爾執掌大權,但我還是覺得這個專制制度是從奧吉出生後確立的。馬上要拿到碩士學位的妻子,爲了兒子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和事業,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孩子的治療、照顧以及教育,內特尊敬妻子,也心疼妻子,並且剛好妻子有足夠的決策智慧,讓賢事件何樂而不爲的事情。他每次小聲和兒子說話,都是那麼可愛,尤其是承認自己害怕妻子的時候,觀衆在笑的同時,心裏都是感動的。同時,他並沒有讓出一絲父親的職責,他送孩子上學(雖然不是每天),給予兒子男人式的鼓勵,在伊莎貝爾忘記給女兒道晚安時及時補位,陪兒子和朋友玩《我的世界》(其實我實在不懂大人會喜歡那個遊戲嗎),和妻子一起去醫院救治狗狗,所有孩子的重要場合,他都不曾缺席。——親密關係原則之三:珍視伴侶的犧牲,尊重她的地位和選擇,並用行動支持協助,作爲男人,酷到不行。

最後是有些類似艾麗範寧氣質的姐姐維亞,估計所有人都想要一個這樣的大寶吧。和黃多多一樣,她自弟弟出生就毫無理由的愛他,習慣着弟弟是太陽的家庭星系,一邊照顧自己,一邊幫家長分擔家事,心事只能向閨蜜傾吐。在閨蜜也無來由的疏遠自己之後,她終於到了崩潰的邊緣。最難過的時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灘自己紓解。回家後如實告訴伊莎貝爾之後,母親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長期忽略已經傷害到女兒,安排了彌補的母女約會——然而,意料之中約會被弟弟的狀況破壞了,之後她做了什麼?沒有自己躲起來哭,沒有對母親發怒(她並不是不會吵架,而是深知時機不對),她成功地拉着弟弟出了門去討糖——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她絕對繼承了母親的談判天賦。——親密關係原則之四:家人也許會暫時忽視自己,但不能因此不自愛或封閉自己,適時表達抱怨,用行動支持,會獲得應有的回報。

就是這麼深諳親密關係的三個家人,給奧吉營造了一個完美的避風港,他可以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愛,可以每次受傷後都重新上路,一次次鼓起勇氣去改變那個不適應他的環境。幾乎片中的每一次家庭對話都值得借鑑,希望正式上映後去觀影的家庭都能在感動之餘有這方面的收穫吧。當然,最後奧吉獲得的榮譽獎章,還屬於那些在正確和良善間選擇良善的孩子們,這是這部影片的另一個主題——友誼(其實也是未成年的重要親密關係之一了),但由於篇幅和主題限制,這個主題就不寫了。

全片沒有任何煩瑣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就單純解讀了角色的情感衝突,也達到了非常好的催淚效果。

在這個以自我爲中心的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而且還會沉浸在自我正義中不可自拔。

所以本片在某種意義上是另一部《房間》。那個7平米的小空間是對自身不足一意孤行的沉浸,身邊的親友是那個對我們細緻照料的母親,只是我們變成了雅各布,永遠得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尋找到出口。

所以我認爲這個奇蹟,其實是指的每個人對於自我掙扎的一種解脫,男孩只是一個樞紐,一個名爲“善良”的驅動力。

同時他也教會我們,哪怕自身被苦難折磨,也可以學會對他人善良一點。

“因爲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