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楊絳先生語錄大綱

楊絳先生語錄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楊絳先生語錄

楊絳先生語錄

寄語:小編收錄了一些關於讀書、成長、處世、生死以及家庭生活經歷、幹校生活瑣記的精彩片段,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收錄的內容加深對楊絳先生的理解。

1. 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

2. 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我們仨》

3.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百歲感言》

4.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裏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洗澡》

5.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隻能在河裏走。但“命造”裏,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裏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6. 人能夠凝鍊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 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楊絳

7. 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8.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9. “假如說,人事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那麼,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於禽獸無異。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呢。” ——楊絳 《洗澡》

10. 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 《雜憶與雜寫》

11.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我們仨》

12. 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頭來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屍體,人生一世,還說得到什麼價值呢?

13. 假如“心如明鏡臺”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塵埃。

14.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15.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16. 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17. 彥成搖搖頭說:“我只是覺得這種“洗澡”沒用——百糟蹋了水。”“認識到自己的不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一個人可以修身求好,纔會看到自己不好。然後,出於羞愧,纔會悔改。悔了未必就會改過來。要努力不懈,纔會改得好一點點。現在咱們是在運動的壓力下,羣衆幫助咱們認識自己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沒法抵賴了, 只好承認。 所謂自覺自願是逼出來的。逼出來的是自覺自願嗎?”

18.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19.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20. 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 ——楊絳

21. 我記得從前看見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擺渡的小火輪,送行者就把許多彩色 的紙帶拋向小輪船;小船慢饅向大船開去,那一條條彩色的紙帶先後迸斷,岸上就 拍手歡呼。也有人在歡呼聲中落淚;迸斷的綵帶好似迸斷的離情。這番送人上幹校, 車上的先遣隊和車下送行的親人,彼此間的離情假如看得見,就決不是彩色的,也 不能一迸就斷。 ——楊絳 《幹校六記》

22. 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

23. “她的條件並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說,她要丈夫對她一片忠誠,依頭順腦,一切聽她駕馭。他卻不能是草包飯桶,至少,在臺面上要擺得出,夠得上資格。他又不能是招人欽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輕,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婦用的老媽子,最好身無背累,心無掛牽。” ——楊絳 《洗澡》

25.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

26. 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

27. 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我從未後悔。

28.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29. 人能夠凝鍊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 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楊絳

30. 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31.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意逃跑,不願意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和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

32. 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樸素。不過,如把天真樸素做了窗簾的質料,做了窗簾的顏色,一個潔白素淨的簾子,堆疊着透明的軟紗,在風裏飄曳,這種樸素,只怕比五顏六色更富有魅力,認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飾,除非有希臘神像那樣完美的身體,有天使般純潔的靈魂。

33. 我相信看不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

34. 聲名,活着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35. 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醜,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36. 我國有句老話:"寫字是出面寶"。憑你的字寫得怎樣,人家就斷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國,"發言"是"出面寶"。人家聽了你的發言,就斷定你是何等人。《洗澡》

37. 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楊絳 《我們仨》

38. 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裏走漏的一乾二淨。《幹校六記》

39. 車過了“蔚然而深秀”的琅e山,窗外逐漸荒涼,沒有山,沒有水,沒有樹,沒有莊稼,沒有房屋,只是綿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車走了好久好久,過了蚌埠,窗外景色還是不改。我嘆氣說:“這段路最乏味了。”賓四先生說:“此古戰場也。”經他這麼一說,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眼前的景物頓時改觀。

40.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41.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2. 彥成搖搖頭說:“我只是覺得這種“洗澡”沒用——百糟蹋了水。”“認識到自己的不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一個人可以修身求好,纔會看到自己不好。然後,出於羞愧,纔會悔改。悔了未必就會改過來。要努力不懈,纔會改得好一點點。現在咱們是在運動的壓力下,羣衆幫助咱們認識自己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沒法抵賴了, 只好承認。 所謂自覺自願是逼出來的。逼出來的是自覺自願嗎?” ——楊絳 《洗澡》

43. 彥成忙說;”羅厚是個能幹人,大有作爲的。他有膽量,有識見,待人頂憨厚,我很喜歡他。“姚太太說:”他野頭野腦,反正他自有主張。他可崇拜你呢!他想來不要人家做媒,總說他要娶個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媽來拜訪以後,我問他粗婆娘找到沒有,他說不找了,將來請許先生給他找個對象。“ ——楊絳 《 洗澡》

44. 背生字,做習題,一天不得間斷,因爲學習語言,不進則退。

45. 年輕時曾和費孝通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懂,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6.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47.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

48. 消失於衆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裏,不求 " 勿忘我 ",不求 " 賽牡丹 ",安閒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楊絳 《隱身衣》

49. 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

50. 人的那點靈光,也微弱的只夠我們惶恐地照見自己多麼愚闇。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侷限,好比貓兒的聰明有它打不破的侷限。《雜憶與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