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周國平生平簡介​

周國平生平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周國平生平簡介​

周國平生平簡介​

【周國平簡介】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家、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人物生平】

1945年出生在上海市市區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

1968年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爲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爲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爲研究員

2009年受聘爲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周國平生平簡介​

【作品摘錄】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爲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於他有靈魂生活。作爲肉身的人,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唯有作爲靈魂的人,由於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軍隊的劍下,當劍朝他劈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曬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你做些什麼?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爲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秀人物對於靈魂生活的珍愛,他們愛思想勝於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更加高貴。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麼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麼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做事情,包括爲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務,也包括出於興趣、愛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係以及一般所謂的公共關係,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係。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爲,並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衆多,就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別人眼裏,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黴蛋。這麼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應該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爲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當然,實際上做人並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行爲,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係來說,做人主要並不表現於做的什麼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問還是做生意,學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在做事的方式和態度上。一個人無論做學問還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鍵就看他是怎麼做事的。學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商,而因爲自己仍在做學問就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氣勢。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有些所謂的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子裏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幣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這倒不在於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際關係是否和睦。人緣好可能是因爲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爲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爲是對的。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爲一旦他認爲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的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慾,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於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爲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切外存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爲,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佔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已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面對苦難》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症,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生,打斷我們業已習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

天有不測風雲不測風雲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倖,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並無絕對的幸運兒。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啓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世態炎涼,好運不過爾爾。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人生的本質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裏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種西方的哲學教導我們趨樂避苦。一種東方的宗教教導我們擺脫苦與樂的輪迴。可是,真正熱愛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樂一齊接受下來。

幸福的反面是災禍,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織着幸福,但災禍絕無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後福?

《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苦難不同於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快感,而我們忍受苦難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爲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並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難時,它便醒來了。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麼,苦難之爲苦難,正在於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也成爲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於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無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間的遭遇,其中充滿着偶然性,因爲偶然性的不同,運氣分出好壞。有的人運氣特別好,有的人運氣特別壞,大多數人則介於其間,不太好也不太壞。誰都不願意運氣特別壞,但是,運氣特別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他們得到的東西是看得見的,但也許因此失去了雖然看不見卻更寶貴的東西。天下幸運兒大抵淺薄,便是證明。我所說的幸運兒與成功者是兩回事。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經歷過苦難、挫折和逆境,決不是隻靠運氣好。

運氣好與幸福也是兩回事。一個人唯有經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纔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如此看來,我們一生中既有運氣好的時候,也有運氣壞的時候,恰恰是最利於幸福的情形。現實中的幸福,應是幸運與不幸按適當比例的結合。

在設計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時,人們不妨海闊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知道,最美妙的好運也不該排除苦難,最耀眼的絢爛也要歸於平淡。原來,完美是以不完美爲材料的,圓滿是必須包含缺憾的。最後你發現,上帝爲每個人設計的方案無須更改,重要的是能夠體悟其中的意蘊。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於靈魂。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的鮮明感覺。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乃至最高的實現,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多數時候,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於瑣碎的日常生活,忙於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我們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來。災難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於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的眼光。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周國平生平簡介​ 第2張

《閱讀的價值》

我這一輩子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是不務正業。意思是沒有受自己專業的限制,什麼書都看。大學學的是哲學系,看的多是文學書。我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人規定你必須幹什麼。上哲學系,完全是偶然的,沒有必要受那個限制。一個人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覺得實際上像文科,文史哲真的不分家,沒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之間沒有那麼嚴格的界限。他什麼書都看,不受專業的限制。這一點直到後來在社科院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什麼都幹。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你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樣的書,其實跟自己的精神成長的關係非常大,可以說你吸取了什麼樣的營養,你的精神就會長成什麼樣的狀態。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過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歡哲學,但是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讀旁邊介紹哲學的著作。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僕求婚,這很可笑。

第三點,儘管我是讀經典,但是我不求甚解,爲我所用,這是我的第三個特點。真正要搞一個課題,必須是很認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麼。但對一般的閱讀來說,沒有必要去死摳含義是什麼,如果讀的過程中不感興趣,你可以跳過去,慢慢的,不求甚解,隨着積累,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讀那些書非常愉快,可以把它當閒書一樣讀。我想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爲我所用,讀書到底是爲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周國平論教育》

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麼也來談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叢生的教育現狀,哪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不在爲教育憂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個心力交瘁的家長不在把教育埋怨?那麼,我也和大家一樣,只是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發表一些感想罷了。

當然,既然我是學哲學的,當我思考教育問題時,就一定會把這個專業背景帶進來。我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過,我相信,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我的這個信念,構成了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爲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爲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爲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不錯,這只是常識而已。唯因如此,真正可驚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麼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裏,只把應試和謀生樹爲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爲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

有智者說: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此言極是,因此,最令人擔憂的是今天教育的久遠後果,一代代新人經由這種教育走上了社會,他們的精神素質將決定未來中國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準和社會面貌。讓教育迴歸人性,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拖延下去,只會愈加積重難返,今後糾正起來會更加事倍功半。

無論個人、民族,還是人類,衡量其脫離動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質財富。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民族的偉大,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偉大。人類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性的進步。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爲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據我所見,凡大哲學家都十分重視教育,他們致力於人性和人類精神的提升,而唯有憑藉正確的教育,這個事業纔有成功的希望。我一直想系統地研習大師們的教育著述,不做完這項工作,我知道自己對教育是說不出真正有分量的話的。我一定會做這項工作的,請假我以時日。這個集子,只是彙編了我迄今爲止與教育有關的文字,我自己並不滿意,但暫時只好如此。我相信,在針對今天教育發出的衆多清醒的聲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點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