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安意如日月經典語錄

安意如日月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1、日月爲明,容光必照。

安意如日月經典語錄

2、海棠初醒,花容愈媚。

3、賞花不沾襟,愛物不執着。

4、成全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割捨。

5、人需自贖,而非枯坐等人救度。

6、出離,但不要落入差別的執念。

7、日月爲明,明者爲覺,覺而後悟。

8、雪漫了眉頭,風景還似舊時溫柔。

9、未曾相見已相識,未曾相識已相思。

10、無論我們經歷了什麼,都只是經歷。

11、空氣裏有一種倉皇的味道,叫人頓生寂寞。

12、自然之物不受損傷,勿因愛念,輕取輕棄。

13、沒有永恆,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已經失去。

14、懂得並不意味着放下,放下才是真正的懂得。

15、覺悟,不是此生終止,覺悟,是爲了繼續前行。

16、往事明明滅滅,回憶若隱若現,心事似沉還浮。

17、你衣袖邊流連的白雲,隔斷了,我的望眼欲穿。

18、他在夜色中離去,悄無聲息,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19、日月皎然井立,寂靜歡喜,而我們終將獨自歸去。

20、只是爲什麼?千帆過盡,木已成舟了,兀自情難割捨?

21、若說世間熙攘,本是浮生若夢,如今是連夢都乏善可陳。

22、塵世中相搏相鬥,勝勝負負,終無了局,真正勝出的,是率先放下的。

23、耽於記憶的人,縱然行過萬水千山,經歷漫長時光,亦不過是畫地爲牢。

24、日月爲明,明者爲覺,覺而後悟。生而爲人,不應泯滅本來的靈性之光。

25、斷絕那些看似深重的感情,甘願揹負負心之名,孤身走向屬於自己的道路。

26、生命的矛盾在於,不是滿足了物質和地位,心性就能得到徹底的自由和圓滿。

27、他眷戀的,抑或是決意遺忘的人,那些事,都隨同時光一起,無可挽回地離他而去了。

28、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執障與覺悟,一體同源,它終將被人證得。

29、山河暗淡,星月隕落,掌紋斷裂。縱然形骸朽爛,生命湮滅淪陷,他對她的赤子之心永存。

30、人一旦給到自己自以爲是的理由,就會身不由己的持續下去,乃至於徹底扭轉原先的道德標準。

31、經年之後,能夠坐在一起,言笑殷殷共敘往日的人,不是已經千帆過盡,就是彼此已經波瀾不驚。

32、你在看雲,我在看你。心若清空。我懂得了,什麼是咫尺天涯。一開始的距離,到最後也無法逾越。

33、未曾相見已相識,未曾相識已相思。我對你的感情,就是這樣莽撞,驚心動魄,來勢洶洶,不清不楚。

34、生命是一條河流,靜緩,深闊,恆無止息,它屬於存在於世的所有生靈,千溝萬壑,終了時,殊途同歸。

35、最終的指向,都是內心的平靜和安然。我們在這裏相逢,不是爲了尋找彼此,而是爲了尋找真實的自己。

36、懂得並不意味着放下,但放下才是真正的懂得,願你我都獲得至深智慧,得到這般至真至誠的寂靜和歡喜。

37、要如何才能明白羅布說的,永恆是由每一個當下組成。甚至說,沒有永恆。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已經失去。

38、是以曾經的青春繁華慷慨相贈,還是以歲月的漫長荒蕪相欺,相欠,相負。無論怎樣定義,都勢必與這個人一刀兩斷,再無干系。

39、若摩天大樓轟然倒塌,若世間一切貌似井然的秩序崩猝,若你與我塵霜滿面,相見不相識,我們所持守的信念是否能護持我們各自安然,孤身走完必經之路。

40、堅守與信仰,是與命運另一種精神層面的對抗,不容被這無常反覆和庸常瑣碎湮滅了人生的大信,不肯屈從於習氣的擺佈,誓要從中拔節而出,證得稀貴永恆。

41、對於許多事,習慣不問,任其保持距離,維持自有的莊嚴靜謐,習慣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被告知,擔當真相的力量,在等待的過程中已積聚。水到渠成不是壞事。

42、如果不是靈魂相挈的伴侶,所謂的恩愛,不過是男女之間敷衍互酬的成熟演技,懶得折騰再換,因爲適應而遷就相處,形成習慣。只要有心隱匿,外人根本無從得知真相。

43、與她共處,所經歷的一點一滴,都如高山上一面清透湖水,亙古存在,處於他的記憶裏,不甘涸,亦不褪色、模糊。這是可怕的侵佔,縱然他此時一無所有,依然揹負着如山記憶艱難前行。

44、記憶如此霸道、持久、鮮明。那些以爲被遺忘的過往,是潛伏的洶涌巨浪,瞬間呼嘯而來,將他吞噬。這種感覺竟似當年溺水一般,掙扎只會越陷越深。無望之中的心,卻是靜的,一星一點死滅。

《日月》簡介

《日月》是安意如用純美散文式語言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
書中描寫了一個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餘年人世沉浮的心靈史,講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養,到北京生活和學習,融入現代大都市,求學經商,經歷情感挫折,漸漸迷失自我,最終重回西藏,尋根故土的完整過程,是一個關於成長、超越、覺悟的故事。
本書也是一曲融宿命與情感,歷史與現實於一體的人生詠歎,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長生)的此生,恰似倉央嘉措的今世。倉央嘉措雖未在書中真實出現,但卻像一個符號,貫穿了全書的始終。
小說中,現代都市的浮華虛榮與雪域高原的純潔寧靜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亦把書中人物的命運與自己對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結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內涵。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執障與覺悟,一體同源,它終將被人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