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古人這樣打的士

古人這樣打的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K 次

  當下,打的是百姓生活出行的一道風景,那麼唐、宋年間,出現過像長安、開封、杭州等人口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城市,那時的市民是如何出行的呢?他們是否如當下一樣,招手就能攔到“的士”呢?
  
  早在2000年前,“的士”就出現在了漢朝都城的大街小巷。
  
  陝西省科技館曾舉辦過一場中國古代科技展,一架漢代的記裡鼓車,讓觀者對古人的聰慧才智欽佩不已。
  
  一旁的工作人員講解道:“這輛記裡鼓車的原理,就是馬車的一個車輪每轉100圈,就是1千米,同時會帶動車盤上的一個特製齒輪轉一圈。這個齒輪通過連線和兩個小人連線,齒輪每轉一圈,就會帶動小人的手臂揮動一下,小人的手裡的鼓槌會跟著擊打車座上的小鼓一次。”
  
  記裡鼓車和現代的士車上計程器的功能是一樣的,它是古代利用齒輪轉動來記載距離的自動裝置。據工作人員介紹:“小人擊一次鼓,司機和乘客就知道車行1千米了,這也算是最早的計價器了。”
  
  漢代“的士”跟現代的士不同的是:“古代人打的是馬車,現代人打的是汽車;古代計程車比較少,集中在大城市,而現代大小城市都有。”
  
  到了唐代,道路發展達到極盛時期,極大地方便了百姓打的出行。
  
  當時的朱雀大街,是盛唐時期長安城一條貫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各條大街上車水馬龍,非常熱鬧。街道兩側多植樹,加上錯落其間的清池溪水、眾多的園林、盛開的牡丹,使整個城市非常整齊美觀。
  
  出了長安城,向東南西北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不僅通向全國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來也比較頻繁。此外,洛陽、揚州、泉州和廣州等城市,也相繼成為國內外重要的交通中心。
  
  唐代的道路發展,不僅使類似的“的士”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出現了“公交車”。當時,這種公交車稱之為“油壁車”,一般由6~8匹馬作為動力,車身做得很長,上有車廂,廂壁有窗,方便市民出行。
  
  到了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對這種油壁車有了新的改進:窗有掛簾,裝飾華美;車廂內鋪有綢緞褥墊,供乘客坐臥使用,很是講究。小的油壁車可供六人乘坐,大的可坐幾十人,既方便出行又可觀光遊覽。這是最早的公交車,臨安在世界上也算是出現公交車最早的城市了。
  
  宋代有個叫盧道隆的人,曾對漢代以來的“的士”做了很大的改進,計程更加方便。
  
  儘管宋代“的士”“公交”系統比較發達,但百姓似乎更喜歡“打轎”出行。為什麼呢?畢竟轎子不顛簸,比起行駛在不平坦馬路上的“的士”“公交車”更平穩,尤其是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晚輩為表示孝敬,寧可多花錢也要打轎車,這在《清明上河圖》上隨處可見。
  
  古時候打的也有講究,分單程與往返,計價方式當然也不一樣,所以在打的時需要先講清楚價格。宋代魏泰在《東軒筆錄》記載:京城有位軍巡判官叫孫良孺,因家境貧寒曾得到太后的特別賑濟,自然是沒有私家車的。一次需去法場公幹,孫良孺只好去租馬打的。在談價錢時,對方問他:“去哪?”孫良孺說:“去法場。”對方問:“去了還回來嗎?”一時傳為笑談。
  
  和現代一樣,古代的的士司機(馬伕)也存在職業道德問題。宋代首位狀元,時任開封府判官的許將,還因此吃過一次不小的虧。一次,他因涉及一起案件,被關了近一個月。在講清楚問題後,裡面的人告訴他當天可以回家,他馬上讓人通知家人準備車馬在外面等候。但因為一些細節問題還需要核實,他被放出來時已經是二更天了,家裡人以為他一時還出不來,就早早回府了。
  
  許將體弱多病,他只好請一名巡卒替自己叫了一輛“的士”。剛好那會兒“夜禁”甚嚴,馬伕又不認識他,為趕時間拼命趕路,一路顛簸中,不僅將許將從馬上顛了下來,傷得不輕,而且好不容易趕到家門口,卻發現大門緊閉。馬伕為了喊門就問許將姓名,一問才知道他是著名的開封府判官。馬伕怕追究責任,嚇得逃之夭夭,扔下許將一人。可憐許將又傷又病,哪裡有力氣喊門,只好在寒風中苦等到天明。  

古人這樣打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