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高中讀書為話題的作文5篇

高中讀書為話題的作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3K 次

高中讀書為話題的作文5篇

高中讀書為話題的作文5篇

導語: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鑑賞、記憶等行為。這些符號最常見的是語言文字,其他還有音符、密碼、圖表等也在此列;一般獲取過程是用眼睛觀看,也包括盲人用觸覺來識別凸字等其他獲取方式。這個話題總是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高考以此為話題的作文也很常見。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讀書為話題的作文5篇,一起來看看吧。

篇1 讀書的藝術

古往今來,讀書是文人墨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合適的書籍,找到適合的方法,才能使書本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從北宋文學大師歐陽修,到近代知名數學家華羅庚,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了讀書的藝術。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正是這樣一個用功讀書的人。他把握不同的時間,去讀不同型別的書,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著。他文學造詣深厚,開創了一代文風,成為宋代的文壇領袖。熱愛讀書的人,往往充滿了才氣。金庸先生便是如此。他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十分刻苦好學。一天到晚地讀書。父親看在眼裡,十分擔心,於是帶著金庸外出野遊。金庸對此不感興趣,只是敷衍了事,一有時間,又一頭扎進書本里。人必有痴,而後有成。金庸的痴,就痴在那書中。紅塵自有痴情者。

寫出“人生三境界”的王國維先生,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才子。他在文學和美學的研究上,創作出以《人間詞話》為代表的理論鉅著,在史學、哲學方面,都有涉足。他以自己的方式把東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走出了新的研究道路。他運用前人的詩句,來講做學問的三境界“立、守、得”,而他正是沿著這三個階段,走出了自己昭昭未央的人生。

華羅庚先生的讀書方法,揭示了他學有所成的原因。讀書當一意在書,遊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他在學習時,專心致志,對書本內容進行批註,反覆揣摩,把書讀薄,把知識吸收到自己腦中。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就是這樣一位刻苦學習的物理學家。早年他留學日本,在教授嚴苛的監督下,早七點進入實驗室,晚十一點方可離開。這樣高強度的研究,使他不久後就有所成就。回國後,他沒有懈怠,沿用了學習時的時間表,並也這樣要求學生。“7-11院士”的稱呼由此而來。

這三位學者的共同點,就是善於學習。他們發現了讀書的藝術,樂在其中。自家慢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讀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書本的閱讀,促進學習的進步,知識的掌握,利於成功。我們在閱讀時,要學習華老的方法,不能囫圇吞棗地整體感知,而忽視對於語言的揣摩。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使人的靈魂豐盈富足,使人的內心充實安定。

篇2閱讀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間,總要與外界發生聯絡。而閱讀,則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閱讀分為若干種,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屬於消遣性閱讀。這種閱讀的目的就是打發時間,說得高雅點,是讓時間不至於白白流逝。瀏覽網頁,翻翻報紙,看看電視,瞭解一些熱點新聞,蒐集幾件明星八卦,打探哪裡出了奇人異事,瞅瞅又有幾個老虎被調查……邊看邊樂,然後與志同道合者大擺龍門,是很愜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閒人們的閱讀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閱讀有相當的比重也可歸入此類,我們青年學子,有時也願意做這些消遣性的閱讀。為的是放鬆放鬆,調劑一下有些枯燥的學習生活。我覺得,“消遣”是個中性詞,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歸入褒義,畢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託,這總比無所事事、無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閱讀的第二重境界,我稱之為充電式閱讀。這種閱讀有明顯的現實“功利性”,頗有現躉現賣、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以我為例,該交綜合性研究作業了,我才上網搜尋相關的材料,包括成本的書、雜誌,相關論文,然後挑燈夜戰,快速掃描,從中篩選自己用得著的礦石,冶煉、提純,最終形成自己的產品。這樣的閱讀,效率高,印象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腦裡面的東西感覺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品位。出於很近視的目的,其效果卻是長久的,這樣的閱讀,其實就是我們成長的臺階。

聽說大多數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閱讀大都含有某種“功利性”。這不是壞事。關鍵是要將這些資訊合理轉化,切忌生搬硬套,機械照搬。否則的話,這種閱讀就成了鴉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閱讀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閱讀,或者叫心靈性閱讀。這樣的閱讀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所在,閱讀的過程,也是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過程。據說,這樣的人,看經典的影視作品,會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與劇中人的命運相喜悲;看喜歡的文學名著,常常會如五柳先生“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還沒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會向這個方向努力。

魯迅說過,要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盧梭則強調,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讀什麼書和怎樣讀的問題,明乎此,力行之,便會臻於大境界。

篇3讀書與享受

高爾基說:“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爛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裡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可見讀書的作用之大,對他而言,讀書就是一劑良藥,這不正好驗證了我過漢代劉向所說的“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的道理嗎?

我完全支援他們的說法,但是對於我而言,讀書,更是一種享受。

在你休閒的時候,不防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或是庭院裡,一邊享受陽光的沐浴和風的輕撫,一邊讀一些優美的散文,你會覺得心情舒暢,一切都很好美!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當你遭受挫折,意志消沉或心情煩悶時,何不去找一些勵志作品讀一讀呢?比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學學他們是如何面對挫折的,在自己思想的王國裡與他們對話,激勵自己的鬥志,從而使自己勇敢的面對困難,樂觀的看待一切。

在你感到孤單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與書偉伴呢?書,是我們永遠的朋友[]。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細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自由自在的翱翔,無拘無束的暢遊。難道你會在與朋友的宴會上談論知識嗎?難道你會在喧鬧的街道上思考人生的價值嗎?因此,孤獨有時候的偉大的,在孤獨時讀書,更是一種獨特的享受。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育我們,不要用華麗的外表來裝扮自己,而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我們可以不富裕,但不能沒有知識;我們可以不美麗,但不能不充實。因為知識上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讀書,是一種境界,只要你鑽進去,就會發現有無窮的樂趣和價值。

“鳥魚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正值青春期的我們有著積極進取的心態,有著勇於拼搏的豪情。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作為一種享受,善於讀書,熱愛讀書。從中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和自身的價值。

篇4讀書可治“愚病”

我國西漢時期經學家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他認為讀書能夠治療人身上的種種“愚病”。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培根也認為,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懶惰、固執等等。在我看來,讀書恰恰是一劑對症良方。

讀書可治迷茫。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別是年輕的時候,經驗閱歷少,選擇誘惑多,難免產生迷惘和彷徨。曾經有一位青年讀者寫信向楊絳先生討教,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迷茫,楊絳先生回信道,“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真是一句簡單而精闢的概括。如何在紛繁複雜中保持靈臺清明,不至於方寸大亂?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閱讀能幫人明黑白、辨是非,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待認知達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撥雲見日、披沙揀金。前人書中的經驗,對我們走好人生之路頗有啟迪。經驗每多一分,迷茫便減一分。

讀書可治浮躁。浮躁就是靜不下心,沉不住氣。譬如,好些人都有手機依賴症,明明有工作要做,卻隔一會兒就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沒辦法沉下心來專注於一件事,這就是浮躁。讀書首先要靜下心來,不然就讀不下去,而且隨著書頁的翻動,它又能夠培養專注力。閱讀短期內無法帶來功利的效果,看似一件無用之事,但只要發自內心,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作用必能慢慢體現。我發現周圍凡是那些愛讀書、讀書多的朋友,大都具備沉靜和專注的能力,很少浮躁之氣,也不會急功近利。

讀書可治懶惰。當下懶病之盛行,甚至催生了“懶癌”這樣的流行詞。懶的一個表現是拖延,起床要磨蹭半天、工作等到最後期限。凡事都“明日復明日”,再大的雄心壯志和巨集偉計劃也被拖延消磨殆盡。還有一種懶表現為取巧,比如很多人把瀏覽代替閱讀,看看網頁、手機就以為學到知識了,看似孜孜以求,實則是在偷讀書的懶。所謂良藥苦口,持續深入的閱讀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想想那些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求知者,看看那些日程表密密麻麻的“學霸”,他們身上看不到絲毫懈怠和散漫,而是充滿自律自強、奮發向上的朝氣。

讀書可治固執。固執即過分地相信並堅持己見,鮮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勿固、勿我”,倒是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比較常見。固執更大的危害是以“我見”代替“眾見”,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強加於人。固執的根源還是見識不夠,越淺薄的人越固執,井底之蛙總認為天空就是那麼一小塊圓形。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見識和閱歷越是增多,心胸反而越是豁達。閱歷只能隨著時間積累,見識卻可以通過讀書增長。書籍是瞭解大千世界的一扇門,能夠走過這扇門的人,自然知天地之廣大、一己之渺小,愈發懂得謙沖自牧,固執和自以為是也就越來越少。

拿起書本吧,無論是大家經典還是怡情小品,無論是經管法還是文史哲,都可一讀。手不釋卷地去體會那種“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的讀書之樂,種種“愚病”自然也就不藥而癒。

篇5《人生因閱讀而氣象萬千》

每到世界讀書日,這樣一張照片所定格下的歷史瞬間總會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國遭受空襲,位於倫敦的荷蘭屋圖書館也難以倖免,幾乎被炸成廢墟,牆壁傾頹,磚石滿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顧敵機剛剛離去,又在尚未倒塌的書架前翻撿書籍。戰火的殘酷與讀書所展現的不屈意志,兩相對比,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更給人以持久的感動。

或許,也會有人不解:戰火紛飛,還不忘閱讀,為的是什麼?

很多人被生活的艱難折磨得心靈枯萎,但有書香滋潤的靈魂不會。”不久前,在一家書店裡看到的一則讀者留言,或許可以作為解答。對於那3名男子而言,閱讀絕非是暫時忘記戰亂的“鎮定劑”,而是勇敢面對現實,讓精神再次振奮、讓意志戰勝淚水的方法和途徑。

閱讀何以有這樣的偉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閱讀實際上會給人以兩種收穫,一種是通過讀書,知道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另一種是通過讀書觸發反思,知道自己本來就有的東西,並激活它。前者是知識,後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臨困難和選擇之時,閱讀的力量就越能顯示出來。一個人的努力往往會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知識讓我們理解每一項選擇的意義,而智慧還能進一步讓人知道,自己的選擇是符合內心的,從而堅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遠離了閱讀,就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曾國藩一生飽覽群書,文章筆力雄厚,就連梁啟超都稱讚他“可以入文苑傳”。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認為自己有“三恥”,居第一位的,就是對天文和算學“毫無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為恥,曾國藩們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認識,就因為他們深刻地知道,讀書“能養人精神”。

書籍並非是裝點門面的飾品,而是精神的營養品。不能與書籍獨處,只會讓人生之路走向狹隘,甚至禁錮心靈;浸潤書香,才能讓我們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讓人生氣象萬千。

讀書或許並不必然導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內在的豐沛。這些年,兩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驚豔了無數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為。令人動容的,並不僅僅是武亦姝2000多首詩詞記憶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為以外賣小哥身份成功逆襲的不凡,更是因為他們身上散發的那種“閒看花開花落,漫隨雲捲雲舒”的從容淡定。這樣一份獨特的氣質,正源於閱讀的滋養。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為,讀書太多,容易脫離生活。其實不然,讀書並不是要逃離這個世界,而是要讓人擁有平視世界的眼睛,閱讀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

既塑造豐盈的內心,又給人以豐富的生活,這恐怕便是閱讀之於人生的獨特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