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创业故事 > 老当益壮,古稀老人苏增福的第二次创业

老当益壮,古稀老人苏增福的第二次创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4W 次
老当益壮,古稀老人苏增福的第二次创业
创业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当益壮,对于老一辈的创业家,更值得我们80后一代学习,就像之前介绍过的创业者的典范——2012年度创业励志人物褚时健,老一辈的创业家用拼搏的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跟褚时健差不多年纪的另一位高龄创业者,苏泊尔的创始人,他叫苏增福。

一起先来看看苏老的个人经历:

1941年 ,苏增福 生于浙江玉环
35岁,苏增福在浙江台州玉环县一个农机厂当业务员,

45岁的苏增福当上了这家年产值20万-30万元的农机厂厂长。55岁,苏增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苏泊尔”。70岁,苏增福在沈阳开始第二次创业,做水龙头。如今,苏增福的目标是帮助苏泊尔集团再创造一个百亿级的上市公司。一起来看一段记者采访苏老的印象:  苏增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面容和双手都写着曾经吃过的苦,没有凌厉的气场,但话不多,很少笑,透着正派的严肃和倔强。他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却有一副南方少见的魁梧身材,或许因为当过8年兵,至今还算挺拔。今年,苏增福72岁了。之所以重新走入媒体的视野,因为他正进行着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放下做了二十多年的压力锅,从零开始做水龙头,且已默默地做了4年。为什么还要创业?对于苏增福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果——在一连串决策之后,自然地走向了这个结果。  2007年开始,他陆续向全球最大的炊具和小家电制造商——法国SEB公司转让苏泊尔炊具71%的股份,从而使苏泊尔集团失去对苏泊尔炊具的控股权,至今外界非常不解。有那么一秒钟——只有一秒钟,苏增福的脸上划过一丝得意的笑,他说:“我很会算的。”于是,立刻算了一笔账:2000年,苏泊尔集团投资6000万元,成立炊具公司,而后单独上市;两次卖掉股份之后,集团所剩下的股份市值还有近20亿元,但套利了近70亿元。  成立炊具公司时,苏增福将集团的这一主营业务交给了儿子,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一批副总们从此退回了集团。那段时间,集团也尝试过多种投资业务,但他始终认为,集团必须以实业为主业,原因很朴素,“如果做投资,肯定不能让做锅的人去做,得找专业的人,做锅的人还是没事可做;只有做实业”。  苏增福首先就不允许自己没事可做。“闲着不就是在等死吗?”他说,“人们都说,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些价值,息字的结构就是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了,就息了,所以,要自强到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为止。”四五十岁时,他经常去大连出差,认识了一个水产公司的老头儿,他问人家:“为什么退休了还来上班,不待在家享福呢?”那老头说,“如果待在家里,整天得看老伴的脸色,被老伴指挥做这做那,得拎着篮子去买菜,给孙子当服务员,太烦了。”那时候他就想,有道理。  两年前,苏增福在沈阳大手笔地投资4亿元做基建,建成25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54条120米长的生产线和200台抛光机器人,年产量可达4000多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其实,把炊具公司剥离之后,苏泊尔集团的资产只有5亿元,要再做实业,并不宽裕,直到卖了股份,才有了丰厚的家底。浙商的精明像一种基因,没写在苏增福的脸上,却刻在骨子里,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我知道,这次创业一定会成功,所以,一开始就做了长远的规划。‘苏泊尔’已是一个知名品牌,水龙头可沿用其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苏增福懂得如何把企业从零做到一,再做到强大。  相较于从一到二,从零到一往往更难。上世纪80年代,苏增福以给“双喜”压力锅做配件起家,几年后,他不甘心,想做整锅,遭到身边所有人的强烈反对。他依旧坚持,但需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引入一条生产整锅的生产线需要300万元。今天他仍清晰地记得,“我找县财政局借5万块,人家都不借,还问我‘你一个农民,借钱干什么?’”最后,他只好去上海找银行借了200万元,又挨家挨户找村民,一点一点地凑。可当整锅生产出来时,也不怎么挣钱。因为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买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一样,成本不一样。“直到1992年,民营企业有了和国营企业同等待遇,成本一致了,我们的效率直接转化成效益,才开始赚大钱。”苏增福首次承认,他是后怕的。“风险太大。如果1992年不来呢?如果再晚几年来呢?”  第一次创业,并不知道企业下一步怎么走,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每天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一个坎一个坎地走过来。可这次,他相信,不会存在任何坎,集团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了。  正如为什么要做不锈钢水龙头,就因为苏增福偶尔了解到现在通用的铜质水龙头含铅,铅溶于水,儿童如果摄入过量的铅将有患多动症或者痴呆症的危险。作为铜质水龙头的替代品,不锈钢水龙头的售价在几千至上万元,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这是一个大好的市场。在今天的环境下,只要人们意识到这点,一定就有机会,就像当人们知道国产牛奶中含三聚氰胺,就肯定不会再喝了。  投身水龙头产业后,苏增福花了4年,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把品质做上去,一是把成本降下来,“我本来是做锅的,如果一开始做水龙头就做成功了,就做到国内一流水平,我就是神仙了”。当谈到技术时,他的脑子就像立刻换了一个频道,从商人切换到工程师,兴奋而执着,甚至情不自禁地大笑。他说:“不能引入一条生产线之后就开动生产,就不管了,得把每一个工艺都弄清楚,光技术人员懂是不行的,有时候,即便他们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因为要改进就要换工艺、换设备,以至换生产线,这意味着此前的投入都要作废,不是老板谁敢担这个责任,谁敢拍板?只有我自己弄懂,自己来判断。”  不久前,他去沈阳巡视水龙头生产基地,当地的厨师给他做“水饭”,他觉得很不好吃,于是,就把整个厨房的工作人员都叫过来,亲自讲解“好米饭是如何做成的”:一粒米在蒸煮的过程中,从多少温度开始吸水;从什么部位开始吸水;多少温度会“开花”……这是做锅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为了研究不锈钢水龙头,他4年中换了3套流水线,生产了100万个水龙头,都不满意,就一个都没卖,几个亿打了水漂。一度身边的人都认为,“董事长不是在生产水龙头,是在生产流水线”。  苏增福坚持要一条产品完美且自动化的流水线。他称,卖掉炊具公司,并不是为了套利而套利,而是看到了做锅的“天花板”。1998年,他去韩国考察,就发现韩国炊具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之前的韩国同行也是做外销,但当中国企业冒出来后,由于人力成本低,韩国锅一下子就没有了竞争优势,加之韩国国内市场小,企业很快就不行了。  10年后,中国的人力成本也翻了几番,外贸订单也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苏泊尔炊具的产值已达100亿元,占全行业的80%。“如果做企业做到企业倒掉的那一天才关门,那是不合算的。我得在企业走向上升期,走到80%的时候卖掉,然后再马上投入下一个企业。”苏增福说,这次他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变为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如今,他经常不动声色地陈述:他的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75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只需要42个工人;同行一年生产19万个,需要360个工人。“产品质量更是不好比的,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个规模。”这话之中,能够听出他的骄傲,但也仅此而已。他从不曾有过特别兴奋的时刻,过去因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成功的一刻更多的是感慨;而现在每一步都是计划之中的。  今年,苏增福72岁了。他的目标是帮助苏泊尔集团再创造一个百亿级的上市公司。他说,如果年轻10岁,就有100%的信心做到,“人的生命不是自己控制的,但企业的生命可以由做企业的人控制”,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但也许不是由他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