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陳海創業感悟

陳海創業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6W 次

  “採訪這50個人對我來説是一件輕車熟路的事,但我從中收穫很多,受到的影響也很大”。採訪50名精英,意味着從50個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經歷中吸取最先進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純粹的精華。自此,陳海的思想發生了轉變:與其治於人,不如嘗試治人。而問題的關鍵是,自己要如何才能從一個文人記者轉變成一位商人?兩種角色應該怎麼調整?

陳海創業感悟

  

  實際上,陳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報的高級記者開始運作京華傳媒網。當時已是著名門户網站新浪網傳媒論壇總版主的陳海,一直在思索開拓京華傳媒網發展之路的切入點。他曾經和某門户網站聯繫,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個頻道,但卻沒有得到迴應。

  

  陳海清楚地知道,他手裏所擁有的媒體資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資本。但如何將這些資源最優整合以使其轉變為切實的經濟效益,他還沒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和《數字傳媒》雜誌合作,兼任雜誌主編。

  

  這一年,陳海整合新浪網、京華傳媒網和《數字傳媒》雜誌等業界資源,採取網上和網下互動的形式,成功策劃了“新浪-京華傳媒新年論壇”,並在新浪網上現場直播。他不動聲色地利用自己的關係請來媒體領域幾位重量級的人物,論壇活動一時間聲名鵲起,他使網絡在傳統傳媒業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這次論壇的內容則成為《數字傳媒》雜誌的封面文章,標題為“京華傳媒羣雄論劍”。陳海又給自己的網站做了個大廣告。

  

  嚐到甜頭的陳海在接下來的一年裏繼續策劃“京華傳媒論壇”。“做論壇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掙錢,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個品牌。”面對外界的疑惑,陳海這樣解釋道。他已經意識到,在互聯網領域,內容、技術、市場是推動事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創業就是要保證這三個團隊裏都有強有力的靈魂人物。而除了在技術方面他不佔優勢外,在內容和市場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獨擋一面,幾年媒體記者的從業經歷無疑給予他獨特的競爭優勢。

  

  説起自己的創業動力,陳海頗有感慨,陳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別:同樣一位社會名流,當你以記者身份採訪他時,他會很客氣;但當你以一個網站小老闆的身份面對他時,他的口氣馬上就不一樣了-多了一些威嚴和其他因素。所以陳海要求自己,必須儘快把京華傳媒網做大,以取得平等的對話權。

  

  京華傳媒網最初走的是一條“網上造品牌,網下掙錢”的路子。網站能夠自己造血,基本上還是依靠由網上延伸到網下的公關、出版等業務。幾年來,陳海已記不清京華傳媒網進行了多少次小規模的改版。而陳海對網站進行的最大一次改版是在2005年初。他首次正式在業界推出傳媒商務的概念,並在半年內與新華網成功實現結盟-這正式確定了京華傳媒網在業界的領袖地位。各類第三方數據統計表明,在全球傳媒類網站排名中,京華傳媒網已經位列中國傳媒類網站的第一位。

  

  “要做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京華傳媒網站一定要做到業界中的最大、最強。我們已經做到了第一,但是我們還要把第二名遠遠地甩在後面。”在做完最新一輪的改版後,躊躇滿志的陳海立下豪言壯語。

  

  “我們沒趕上互聯網熱潮,所幸的是,我們趕上了傳媒熱潮。”對陳海來説,2005年是京華傳媒網“井噴”式發展的關鍵一年。風險投資到位後,京華傳媒網將在業界進行一系列的併購與合作,打造由綜合門户網站、行業門户網站、行業平面媒體共同組成的傳媒商務旗艦。

  

  現在,成天忙忙碌碌的陳海除了經營自己的網絡公司外,還在一所著名大學讀傳媒EMBA,並且繼續在幾家有相當影響力的報刊開設財經人物專欄。“以前我是以寫專欄為主,以做網站為輔;現在我是以網站創業為主,以寫專欄為輔。”陳海開玩笑説,以前自己是寫別人的創業故事,現在他是在用行動書寫自己的創業故事。

  

  2005年的夏天炎熱而漫長,陳海的事業也同樣熱火朝天。一個專門從事創業服務的機構-“創業新天地”邀請陳海作為演講嘉賓出席沙龍活動。陳海第一次系統梳理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參加沙龍活動的還有許多著名高校創業社團的學生領袖以及一些大學畢業就開辦公司的創業者。對於這些青年創業者,陳海給出了這樣的忠告:找準定位是關鍵所在。要學會把現有的資源列在一張表上,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優勢、哪些是自己的劣勢;要用五年後的市場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場,準確評估所選項目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再決定做什麼、怎麼做。

  

  一些大學生在創業時首先想到的是資金問題,認為融資不成功就無法運作項目。“那隻能説明你創業的定位不準,所選擇的項目不夠完善。投資者都很聰明,只要有收益,他們不會不投資。”陳海的臉上綻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他指着頭向大家示意:“最好的創業資本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