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大開眼戒影評

大開眼戒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7.62K 次

大開眼戒影評(一)

大開眼戒影評

現實生活中,只要生活在社會羣體中,人人都帶着一個面具,社會階層越高的人戴的面具越厚實。當你努力跨越自己當前的社會階層,試圖邁上一個更高的台階時,必須經歷嘲諷、羞辱和刻薄,哪怕到自己臨終時好好回想一下,那只是一種自己意識形態表現出的自我感受而已。當你達成暫時的目的後,也會將之前所受的各種磨難用最美化的詞來表達,那就是成功人士掛在嘴邊的——“經驗”,其實,經驗就是之前的失敗和教訓,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一直認為湯姆克魯斯僅是個偶像級的演員,沒有什麼過於出眾的演技,長得也並不美國(一直認為美國男人的腮幫子和下巴是進化的最合理和最漂亮的),但至少下巴還算是偶像級的,加之身高的不足,很難想象他能躋身偶像級中去,説起他的演技也無法拿出一部值得留存經典範疇的影片出來,逐步淡出和沒落也情有可原了,建議和本阿弗萊克學學,演不優擇導擇編,轉向幕後,或許將有新的一片天地。

妮可在本片中的表現要好於湯姆,其中綜合評分兩人的演技也是妮可要比湯姆更高(至少個人認為是這樣,擁躉別用板磚來拍)。

關於劇情不多説了,整個一部剖析當代社會中思想和現實間矛盾的作品,主題很深,如要仔細看也會看的很累,如隨便翻閲,那估計也看不太明白,影片的節奏很慢很慢,象歐洲片的敍事風格,配樂是一大亮點,很多時間的配樂都是單音節的,如同一陣陣敲醒劇中人的鬧鈴一般,震人心魄。

本片主題是隱晦和灰暗的,這階段看了太多讓人不太爽的影片了,得去找些輕喜劇來過渡一下心情。


  大開眼戒影評(二)

如果要從庫布裏克諸多的電影作品中找出一部來追憶他,你會選擇哪一部呢?我想,應該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大開眼戒》吧。早在庫布裏克拍完《2001太空漫遊》,正準備做拿破崙夢的時候,他就已經接觸到了亞瑟-施尼茨勒的《狂想曲:夢的小説》,不過這個夢最終因為他在劇本上的深思熟慮,而往後無限期推延了,變成了庫布裏克電影夢中的最後一個。

1960年的時候,庫布裏克就説起要拍一部“可以真正傳達出這個時代,在心理和性觀念方面感覺的時裝劇。”不知道他怎麼就相中施尼茨勒的中篇小説了,用他自己的話説,也許是“很難再找到一個作家,可以對人性理解得如此貼切,他對人們是如何去思考、行動、身份認同等問題,都理解得尤為深刻。作者甚至擁有全知視角,很敏鋭,還有尖鋭。”

1994年11月,庫布裏克找來了在劇作和小説方面都很出色的作家弗雷德裏克-拉斐爾,跟他一起改編《大開眼戒》的劇本,拉斐爾被看重的原因,跟他編劇了約翰-施萊辛格的電影《親愛的》,並摘得1965年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有關。剛開始的時候,拉斐爾覺得小説的時代感很強,於是就告訴庫布裏克,如果想要把這個發生在維也納十九世紀晚期的故事轉移到現代的紐約,會比較困難。庫布裏克問他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拉斐爾説,自施尼茨勒完成小説以來,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比如相互之間的妒忌、吸引、忠誠以及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等等,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對庫布裏克來説,自然不是個問題,因為他對改編的理解從來都是拿別人的瓶子裝自己的酒。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拉斐爾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不過,時間和地點的改變仍然給拉斐爾帶來了很大挑戰。拉斐爾説:“訣竅就是重新勾畫所有的元素,而不是僅僅將德國元素用美國語言翻譯過來就萬事大吉。每一寸空氣……傢俱,所有被提及的東西都要進行改動,就好像是移植,如果植物的經脈被弄壞了,枝枝椏椏的東西弄得再好看也是白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人物進入到生活中。只要這一點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都會跟着進入到生活中。我很高興的是,雖然要做到這一點難度非常大,但是會讓其他工作變得簡單一些。”

拉斐爾在庫布裏克家裏跟他一起寫了四稿劇本,有時候他們也通過電話或者傳真聯繫,這樣的合作一直從1994年秋天持續到1996年。拉斐爾後來抱怨説,庫布裏克想要把劇本方面的工作全部歸到他自己的名下。但庫布裏克也有自己的理由,儘管他對拉斐爾辛辣的風格非常欣賞,但對人家寫的對白卻絲毫不感興趣。對於庫布裏克這種僅僅將劇本看作拍攝計劃的導演,做出這樣“自私”的舉動,也算是情有可原。

而且顯然,《大開眼戒》在庫布裏克手中,重點早已轉移到了打光和色彩的使用上。在攝影師拉里-史密斯的幫助下,《大開眼戒》中的任何視覺元素,從傢俱、小裝飾到窗户的顏色等等,都是經過精雕細琢的。“斯坦利(庫布裏克)會告訴美工師和佈景師,他需要什麼樣的枱燈、椅子或者裝飾,而且他一般會傾向使用最好的材料,只要是能用塑料、水泥或者是磚塊來做佈景的情況,他絕對不會使用紙或者木頭來代替。”

作為一個天才的攝影師,庫布裏克自然不會在拍攝過程中放棄對攝影的干預,他的攝影小組説,“他對每一格畫面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會盡量付諸實現。他十分堅信,任何一種情緒的表達都可以跟顏色發生關聯。在《大開眼戒》中,他讓我們知道了紅色、藍色和綠色的燈光能夠傳達的信息。”庫布裏克一般都會回頭看看前一天的拍攝,在腦海中調整一下色彩搭配,然後把詳細的計劃書寫在攝影表格上,交給攝影組,他甚至能夠告訴攝影組,應該怎樣去混合這些色彩,這讓工作人員萬分欽佩:“一般的導演都會等着我們先把東西畫下來,再告訴我們,這裏要黑色,那裏要紅色,但斯坦利卻要求我們怎樣調和這些顏色。”

庫布裏克和史密斯還嘗試了用燈光製造特殊效果,換句話説,他們用了很多在燈光師看來遠遠低於正常照度的燈光。通常,因為客觀原因採用這種照明,都會被認為是下下策,但是在本片中,庫布裏克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燈光師們在沒有按照標準辦事的情況下工作,往往都會緊張,“所以一開始,我們對他的做法都感到吃驚不已。但是等我們看到了最終效果和負片的質量後,就明白了他到底想要什麼。如果你仔細去看那些夜間戲,就會發現,曝光和景深處理得都很棒,就連那些完全黑暗的區域,都黑得十分正點。”

主鏡頭的拍攝從1996年11月一直持續到1998年1月31日,順利將《大開眼戒》推上了大電影公司拍攝用時最長電影的寶座,之前這個位置一直被《阿拉伯的勞倫斯》霸佔。很多人都認為這跟庫布裏克的導演方式有關,他那些長鏡頭和複雜的機位切換,很容易讓人把他跟偏執狂式的完美主義聯繫起來。“我們偶爾會拍攝很多條,”史密斯説,“通常都是邏輯運籌方面的問題,跟演員表演的問題關係不大。斯坦利不會為了個人喜好,或者想要把演員搞抓狂,就去一條接一條地拍。他反覆拍攝一般都是因為很細微的東西,比如煙灰缸放錯了地方等等。沒辦法,他就是長了一雙善於發現細枝末節的敏感眼睛。”

這一點得到了湯姆-克魯斯的證實,作為演員,他自然更有是否被“迫害”的發言權:“庫布裏克從來都不浪費時間,他不是個放任自流的人,他只是掌控着自己的時間,一方面他花很長時間尋找精彩的故事和他感興趣的事情。但在片場他卻是十分放鬆的,而且很幽默,外界對他有很大誤解。”

外界對庫布裏克的誤解不僅僅在工作方式上,而是全方位的。《大開眼戒》為了獲得一個R的定級,在那場性的饕餮盛宴上,使用了大量的CG角色,用來降低真人表演的搶眼度,不過MPAA似乎並未買賬,幸好,也沒有人願意或者敢於在大師去世後拿着剪子去褻瀆他已完成的作品,所有的報道都表示,本片在全球公映的版本就是導演最終剪輯版。

電影拍完後,庫布裏克告訴家人和商業合作者,這部作品是他最好的。華納前製片約翰-凱利在庫布裏克去世前幾天跟他聊過天,他説:“庫布裏克非常激動!我從來沒有聽他如此激動地談論過一部電影。”

導演本人沒能等到影片首映,他錯過了又一個輝煌的票房。雖然在美國批評家那裏,觀點依然兩極分化,但就像馬丁-西科塞斯説的:“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如果你回頭去看看庫布裏克所有影片在剛剛上映時引起的反應,就會發現,誤解對他來説就是家常便飯。然後當我們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後理解了《2001太空漫遊》或者《巴里-林登》、《閃靈》等之後,這些誤解就像從未存在過,以後也不會出現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