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孟子簡介及名言

孟子簡介及名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87K 次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孟子簡介及名言

2、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4、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5、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6、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

7、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8、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9、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義與利不可兼得,則捨生取義者也!

10、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1、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1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1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16、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17、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8、人皆可以爲堯舜。

19、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20、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21、吾善養浩然之氣。

22、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23、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24、雖千萬人,吾往矣。

25、養心莫善於寡慾。

26、夫志,氣之帥也。

27、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28、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9、無恆產而有恆心者,爲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3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33、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34、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37、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3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9、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

4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4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46、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8、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49、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50、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5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2、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53、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

5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5、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5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7、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58、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59、盡心知性,儘性知天。

60、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61、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62、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包廚也。

6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6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65、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66、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67、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68、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70、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7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7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74、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7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7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78、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79、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開端;羞惡的心,是義的開端;恭敬的心,是禮的開端;辨別是非的心,是智的開端。

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漢族,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上,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爲偏激。加封爲“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爲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