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孔子的名言趣事是什麼

孔子的名言趣事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孔子的名言趣事

孔子的名言趣事是什麼

有一次,孔子他們被兩個小國家圍困,長達七天都沒有吃到東西。後來較爲富裕的子貢拿自己的錢財好不容易換來了很少的一點米,就讓顏回給大家拿來煮粥喝。子貢無意間經過煮粥的房間,竟然看見顏回拿着滿滿一勺粥在喝。子貢很不高興,就去了老師那裏。他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窮困而敗節。”子貢又問若是顏回會如何,孔子說顏回絕對不會改變的。子貢這才告訴老師他看到的事。

於是,孔子爲了向大家證實,帶着衆弟子來到粥房。孔子說:顏回啊,我想要先用這得之不易的粥來祭祖,你來操辦吧。顏回搖頭道:不行啊,老師。這粥在煮的時候,房頂上有一塊泥落了進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經把污染了的那塊粥吃了,這樣還可以省出一個人的飯。但是這樣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聽了,看了一眼子貢,就離開了。

所以,孔子和他學生也是一般人,聖賢文化都是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中體現的。如果聖賢所宣傳的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事,那麼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儒學就是用來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處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平民和實際的學問。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歡的自然是顏回。顏回何以成爲他的得意弟子?從《論語》裏關於顏回的記載,我們可以做個小小的分析。

首先,顏回是個聰明而勤奮的學生。聰明人一般都會受到老師喜歡,自古皆然。孔子曾經讚揚子貢,說他是“告諸往而知來者”的.聰明人。但孔子問子貢他和顏回誰更強十,子貢自稱不如,說顏回是聞一以知十,而自己不過聞一以知二。孔子聽了也說,我贊成你說比不上他。側面反映了顏回的聰明。顏回的聰明不僅是天資問題,而且因爲他非常勤奮。在顏回英年早逝之後,孔子談論他時,還惋惜的說,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斷的進步,沒有見過他停滯不前。在和季康子等人談論時,孔子也屢屢說起顏回的好學。

但聰明的學生在老師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險的人。青出於藍尚且不論,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國之楊修,玩弄知識是非常危險的。但顏回並不驕傲。他尊敬老師,恪守學問之道。在尊敬老師方面,孔子都感到驚異。孔子曾經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沒提出過什麼不同的意見,像個愚笨的人。但觀察他私下和別人談論,才發現他對我的見解發揮得很好。這種尊重老師,不輕易從知識上當面辯駁老師的做法,大概在顏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顏回之所以尊重老師,是他佩服老師的學問。他曾經感慨道:老師的思想和學問,我擡頭仰望它,愈望愈覺得高,我研究它,愈鑽愈覺得深。看見它好像在前,一忽兒卻又好像在後面去了。老師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我,用文獻典籍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節約束我的行爲,使我想停止學習也不能。我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想攀登上去,卻感到沒有路可上去。這無疑是對孔子學問、教學的最高讚美了,這種發自內心的讚美,自然贏得了孔子的由衷喜愛。所以孔子說,顏回對我的話是無所不喜歡。並且有點遺憾的說,顏回非助我者也。但一個老師,能夠找到在學問上“狂熱”追隨自己的人,無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學問之道上,《論語》記載了這麼幾件事。首先,顏回談論自己的志向時,明確表示,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種謙虛的態度,使他遠離了聰明帶來的危險。孔子在和魯哀公談論學生中誰好時,讚揚顏回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不犯同樣的錯誤(不遷怒,不貳過)。那時顏回已經死了。孔子還把顏回和其他弟子比較,說他的思想能夠長期不離開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時間想到仁德。顏回曾經問孔子什麼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經典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點頭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話切實去做。”

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歡,其中可能含有孔子愛憐的成分。顏回一生學問雖高,但並無政治成就。孔子說顏回賢德,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其中顯示出的不僅僅是顏回的賢德,而且有他的窮困。孔子因此憤憤不平的說,顏回的道德和學問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卻那麼貧窮!顏回也曾經向孔子問怎樣治理國家(問爲邦),表現了他有意在政治領域一展才華的抱負。誰知天不予人,竟讓他英年早逝!孔子回憶起來,自然充滿了悲痛和愛憐之意。

但是這些都不是孔子喜歡顏回的最重要原因。實際上,孔子真正喜歡顏回,是因爲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樣,顏回也是比照老師而行事的。

對孔子而言,他的思想與行動是一致的。而在弟子中,大概只有顏回才能做到。比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固窮的做法,只有顏回能夠與他相比。在政治理想上,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只有我和你能這樣了。這簡直是孔子看到了跟隨自己一身的影子!所以他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學習多年卻不以做官爲意,這種人太少了)時,簡直就是在說自己和顏回!顏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師不僅是師生關係,更是知音關係。孔子出遊列國時被囚禁在匡地,顏回落後了,後來趕到時,孔子不無欣慰與憂慮的說,我以爲你死了呢。顏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師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在顏回死後,孔子表達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論語》記載道:“顏淵(即顏回)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孔子說,我不爲這個人悲傷,還爲誰悲傷呢?在安葬顏回時,孔子又以一個知音的角色出現了。顏回的父親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較富貴的禮節安葬顏回。但孔子不同意,因爲按照禮節,他和顏回都恪守的禮節,這是不可以的。最終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禮埋葬了顏回。孔子心知這違背了禮節,於是說,顏回把我看成父親,我卻不得把顏回看成兒子,這不是我的本意啊。當年孔子的兒子孔鯉死時,也是薄葬的。說明孔子並不以不厚葬爲無禮。而弟子的行爲恰好違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顏回還活着,一定會反對這種行爲。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和顏回從德行上給我們做出了師生的最好榜樣。如今,我們惟有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