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比讀什麼專業更重要的是過什麼樣的人生

比讀什麼專業更重要的是過什麼樣的人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站在大學的全新起點上,每個新生都異常關心自己的將來——讀什麼專業、對口什麼職業、就業前景如何……校長們則寄語學生:比起這些,有一些更重要的問題值得深思。比如,你準備過一種怎樣的人生?
  
  每年新生入學,長達一個月的新生教育都緊扣這樣的議題: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大學四年的生活。如孔夫子所言:“立世先立身,爲學先爲人”,大學是治學之所,但不是“職業培訓所”。大學承擔着服務國家的重任,着力培養拔尖人才、創新人才,而人才不僅僅是智者,也應該是胸懷天下的仁者。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很多校長在歡迎新生的同時不忘諄諄告誡:爲學先爲人。別讓你的大好青春,浪費在急功近利和投機主義上。
  
  警惕醉生夢死、退縮、投機主義這三種人生觀
  
  ——北京大學原校長王恩哥
  
  對於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爲功”的精神。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沒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樑,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雖然時代已經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並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傳承和弘揚北大精神,積攢和激發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萬象、制訂人生規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瞭,自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於一隅,處理好“專”與“博”的關係,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典。未來幾年是大家打基礎的階段,既是打學問的基礎,也是打人生的基礎,這個基礎要寬一點、厚一點、深一點纔好。
  
  久久爲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爲急功近利所驅動。
  
  愛因斯坦說過,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更像一條狗
  
  ——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
  
  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導師。這個導師可以是學校的老師,也可以是親戚、朋友、同學。因此,在嚴格的意義上,真正的“自學成才”並不存在。韓愈還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與此對應,學生們來到復旦大學自然就是爲了“悟道”、“受業”和“釋惑”。
  
  你們都會歸屬於某個專業學科,因此你們當然將要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這或許可以認爲是學生的“受業”。
  
  然而,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曾經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育: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給學生某些學科專業的一部分知識,古代書苑中的哲學家給弟子傳授的卻是智慧。
  
  當時,愛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體驗呼籲:“僅有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他成爲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道德有深切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粗,但是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講粗話的人。
  
  反觀當前,現代職業極度分化、多元化,導致高等教育過度專業化。各類具有明確職業指向的專業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讓教育的意義變得越來越窄。學校設定的教學內容只是爲了就業這個唯一的目標,這似乎是爲了適應和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爲社會提供一種即時的服務,但這樣的教育其實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嚴重違背了“以人爲本”的教育基本原則,因爲人不應僅僅是社會當中的一個部件。
  
  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畢業生的職業和所學專業的對口比例逐年下降,而且已經降到很低了。換言之,你畢業後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是跟你學的專業有關的。這就迫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新的思考,並做出相應的改變。
  
  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綜合性的大學,比如復旦大學,必須有別於通常的職業學校。大學不能淪爲金耀基先生批評的那種“職業培訓所”。
  
  因此,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你們來到復旦大學當然要認真地學習足夠的專業知識,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也是卑微的。恰如愛因斯坦一貫的觀點,純粹的專業技能學習並不能保證你學好專業,有時反而會“扼殺文化生活和專業的精神基礎”。
  
  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作爲復旦大學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以名利爲人生目的,將蠅營狗苟、迷亂一生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
  
  南京大學孕育誕生了一批甘於奉獻、不爲名、不爲利的傑出校友,他們誠樸雄偉,有“敢爲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壯志,無譁衆取寵之心。他們以奉獻作爲人生的目的,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爲了科學探索的需要,心甘情願奉獻一生,他們贏得了世人的敬重。
  
  程開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爲了國家的需要不斷改變專業方向,直至長期堅持在戈壁灘上工作。我們請教他是什麼鼓舞着他這麼做、是什麼支持着他堅持不懈,程先生向我們反覆強調了奉獻精神。他說:“作爲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素質就是奉獻。只要國家需要,就要義無反顧。”
  
  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可貴的南大精神,需要我們去不斷地發揚光大。我想,不同的人生追求決定着不同的人生態度。以享樂爲人生目的,將庸庸碌碌、空虛一生;以名利爲人生目的,將蠅營狗苟、迷亂一生;以奉獻爲人生目的,將通往成功、快樂一生。很多事物看似平淡無奇,卻不可或缺。那些在基層一線、平凡崗位無私奉獻,做出不凡業績的人,纔是可親、可敬又可學的。在現實生活中,甘於奉獻的人們纔是快樂的、幸福的。
  
  能夠考入名校的學生,大多是高中裏的“學霸”。在今年的開學典禮上,很多校長卻對“學霸”們敲起警鐘——比起考試成績,大學更看重的是學習的興趣和研究的潛力。
  
  思考和質疑比爛熟於心的知識更彰顯獨立人格
  
  ——清華大學原校長陳吉寧
  
  做清華人,首先要養成獨立的人格。獨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來自獨立的思考、大膽的質疑和批判性思維。
  
  同學們,你們都是以高分考進來的,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們熟知的知識和認知都是對的。從現在起,你們要學會質疑,要善於質疑,要勇於挑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敢於質疑和挑戰,就邁出了“不唯書、不唯上、不從衆”的第一步。人文學院王步高教授在一次課上講到岳飛《滿江紅》的真僞問題,一位學生提出:“河南話裏沒有入聲韻,岳飛是河南人,《滿江紅》是押入聲韻的,所以這首《滿江紅》值得懷疑。”王老師雖然不同意這名同學的觀點,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質疑精神。
  
  在大學裏什麼是好學生?好學生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把已有的知識爛熟於心,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過程。當你們今後進入社會,在面對他人的質疑和指責,不被理解、不被欣賞的時候,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才能始終堅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滿信心地去迎接挑戰,始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做清華人,就是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坦率地講,你們以往的高分,大多來自應試教育環境中對於特定問題尋找標準答案,而大學需要的是自己主動去尋找問題。文小剛教授對我說,清華大學學生找老師往往是因爲學習、生活上遇到了困難,而不是因爲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積極主動才能發現問題,消極被動只能讓生命慢慢耗盡。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說,中美兩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就是主動性和激情,他見過最好的學生都是會主動提問的學生。這種主動性不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人生的態度上。
  
  只有充滿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積極主動地投入和行動,你的大學生活乃至人生纔會更加精彩。

比讀什麼專業更重要的是過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