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楚漢之爭竟然是路線選擇的博弈

楚漢之爭竟然是路線選擇的博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秦朝覆滅之後,是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最後以貴族英雄項羽的自刎和一介平民的劉邦登基而告終。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劉項之爭,稱之爲平亂誅暴的統一戰爭。事實上,楚漢相爭並非是誰當皇帝的爭鬥,而是“兩種路線”的鬥爭,一種選擇指向類似於戰國的諸侯模式,另一種選擇則是建立大一統的帝國。
  
  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史學界多有公論。若以“兩種選擇”立論,則有別樣的視角。以項羽爲代表的貴族,楚地是他的精神家園,也是他一切榮耀的根基。爭鬥的結果,貴族項羽只是想重新恢復楚國的榮光,而平民劉邦要的卻是整個的天下。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被丞相趙高推上王位。此刻,他祖父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已經存在了十五年。子嬰登基時,沒有像他之前兩任君主那樣稱“皇帝”,而是改用“秦王”的稱號。因爲他接手時疆域已經大大縮水,原來的六國都已經叛亂,名義上屬於子嬰的,其實只有關中一帶屬於原來秦國的部分。他已當不起“皇帝”的稱號了。
  
  項羽殺掉了子嬰,並主持了瓜分天下大典。項羽將秦代統一的疆土分成十九個諸侯國。
  
  人們常常把楚漢相爭當做一場諸侯的爭霸戰——在漢代以後的爭霸戰中,爭戰雙方懷着同樣的目的,都想獲得整個帝國,稱帝登基。因而,人們想當然地認爲如果項羽獲勝,也會像劉邦一樣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西楚帝國”。
  
  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中國大一統的觀念是在漢武帝時期才正式形成的。在秦代滅亡之後,項羽以及大部分的軍事將領並沒有想要建立統一的集權國家,大部分人的理想是:廢除皇帝,回到諸侯時代,由各個諸侯管理自己的國家。
  
  在這種局面下,作爲反秦實力中實力最強的項羽,順應了時代的想法,將天下分裂爲十九。項羽的政治藍圖,是重新建立另一個諸侯時代。
  
  那麼,爲什麼當時的人們不想建立統一的帝國,反而紛紛盼着回到從前的諸侯國模式呢?因爲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帝國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現在的世界作比方,人們已經習慣了世界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各國等衆多國家和地區,如果有人宣稱要在地球上建立統一的帝國,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這種國家以前沒有出現過,在人們的印象中,組織這麼大的國家,其複雜度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組織能力。
  
  秦代以前,整個華夏地區就是一個小型的地球,人們早已習慣了各國的存在。對於他們而言,這種分立的狀態只不過被秦始皇中斷了十五年而已,而這十五年是不成功的。與後世認定秦代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起點不同,秦代的幾年內,人們反思的卻是秦的建立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狂妄嘗試,它的失敗是註定的。
  
  不僅在中國要註定失敗,哪怕放眼全世界,秦代以前都很難找到一個如此龐大的中央集權制帝國。
  
  人們往往被古代埃及輝煌燦爛的文明所迷惑,以爲那是一個古代的大帝國。其實,在大部分時間裏,古代埃及法老的統治只侷限在尼羅河兩側幾千米到十幾千米寬的河岸上,遠小於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古國也只侷限在兩河流域的狹小平原裏,在沙漠和沼澤之間,面積只有一萬五千平方千米,小於古埃及。波斯帝國是最接近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遺憾的是,當波斯王的征服帶來更多土地時,他們仍然很難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推行同樣的集權官僚制度,只能因地制宜,派遣總督,或者聽任當地統治者繼續管理。
  
  那麼,爲什麼幾大帝國在創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時失敗了呢?
  
  答案是:要建立統一的國家,需要經歷兩個步驟。第一步,用軍隊進行武力征服;第二步,用文官進行政治征服,建立統一的制度。不管是波斯帝國還是亞歷山大帝國,都完成了軍事征服,卻無法完成政治征服。
  
  在軍事征服的過程中,獲勝者往往是那些能夠調動一切財政資源爲戰爭服務的一方;而在政治征服時,卻又要調動主要資源服務於政治和民生,建立制度,發展經濟,使人們在新的框架下安居樂業,不再想着回到過去的制度。
  
  但是,如何將軍事征服轉向政治征服,人們很難把握。當軍事征服剛結束,由於慣性,大量的軍隊仍然存在於四方,他們的利益不容忽視,如果迅速把財政權從他們手中移開,會造成軍隊的不穩定;如果繼續讓軍隊掌握過多的資源,又無法建立起後續的政治結構,最終會產生資源分配上的嚴重不平衡。於是,依靠軍事打下來的帝國,又在軍人的紛爭或者財政危機中分崩離析。
  
  在秦代,這個問題同樣是它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楚漢之爭竟然是路線選擇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