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蔡志忠: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蔡志忠: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物理和數學課程這麼複雜,我希望能用漫畫的形式來幫助人們理解其中的奧妙。”在中國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的眼中,能與漫畫結緣,一起探尋人生真諦、實現文化的傳承,是他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5歲,他隻身來到臺北,成爲一名職業漫畫家;29歲,他成立自己的首家卡通動畫公司,製作的影片榮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動畫電影獎;63歲,他榮獲“金漫獎”終身成就獎。今年71歲的他已在49個國家出版超過300本書,全球總銷量超過4000萬冊。自2018年開始,蔡志忠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名爲《圖說中國經典》的系列叢書。不久前,他帶着新書來到北京,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對教育的思考。
  
  把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環球時報》:您曾表示,您在四歲半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蔡志忠:1948年,我出生在臺灣的一個小村莊。在我們鄉下,每個大概三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自己將來會幹什麼,農夫的小孩那時已在田裏幫忙,鐵匠的小孩在拉風箱,拉車的小孩在幫爸爸喂牛……只有我對未來沒有打算
  
  我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村裏人說我長大隻能去撿牛糞。於是我從三歲半到四歲半一直躲在爸爸的書桌下——在書桌底下襬個墊子,再把椅子拉進來,那裏就成了“別墅”,好讓我能躲起來思考未來。在我4歲時,爸爸送給我一塊小黑板,教我寫字。這塊小黑板讓我發現了我的人生之路——我會畫畫、愛畫畫。只要餓不死,我就要畫一輩子。
  
  當時並沒有專門畫畫的職業,最接近的便是畫電影招牌。於是,我四五歲就自己搭車去彰化市、雲林市專門畫電影招牌的地方“偷師”,那些畫師也成了我的偶像。我9歲的時候,漫畫在臺灣流行,那時的漫畫都是原創的,我便立志當漫畫家。
  
  《環球時報》:您從小喜歡畫畫,這也成爲您一輩子的事業。現在的家長都熱衷給孩子報各類才藝班,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學,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蔡志忠:每個人都拿着一張人生的登機牌,目的地不同,如果你要去東京,那你爲何要羨慕去巴黎、塔希提島的人呢?爲什麼別的孩子在學,自己的孩子也要學?孩子想學什麼就讓他學什麼,千萬別勉強孩子,因爲學習本應是一件快樂的事。一個人要選擇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把它做到極致,那無論做什麼行業,都沒有不成功的。
  
  感謝父母讓我選擇做自己
  
  《環球時報》:談到當下的教育,很多人最大的感受便是——焦慮。您認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蔡志忠:焦慮源於沒有目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卻不知道目的地。每個人要先想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在家庭教育中,作爲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魚還是鳥,弄清楚這一點,你才知道哪裏是孩子的天堂。若魚在天空中游,鳥在水裏飛,那麼二者皆無生路。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我們家跟傳統的中國家庭不太一樣,我們家沒有問句。比如,中秋節有人送來一盒月餅,我不需要問媽媽:“我可以吃一塊嗎?”即使我把整盒月餅都吃了也沒關係。我5歲時想要去彰化看電影,我會直接告訴媽媽我的計劃,而不是徵求她的同意,我只需要確保坐白天的最後一班車趕回來就行。我這輩子從未被父母打罵過。
  
  上初二時,我畫了4頁漫畫寄給臺北的集英出版社。出版社的編輯不知道我的年齡,便直接寫信邀請我去爲他們畫漫畫。接到信的那天下午,我便向父母作別,父親確認我找到工作後,便斬釘截鐵地說了句:“那就去吧。”次日清晨,我便拎着皮箱來到臺北。
  
  後來,我被評爲“十大傑出青年”,上臺致辭時,我說:“今天能得到這個獎,完全要感謝我的爸爸,他沒讓我去上數學補習班,也沒有逼我替他實現他未實現的願望,而是讓我選擇做自己。”
  
  《環球時報》:您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您在對子女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心得是什麼?
  
  蔡志忠:沒有條件的愛!但有很多父母是用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我太太曾是電臺的導播,工作很忙,我的時間相對自由,所以女兒小時候大部分時間是我帶的。她小時候徵求我的意見時,我都會告訴她:“你有大腦,能自己做決定。”我認爲假如我替她做決定,有一天她或許會後悔。從她兩三歲時開始,我就讓她自己做選擇,讓她去嘗試。
  
  我的父母選擇讓我自由地做自己,所以我也把這一理念傳給我的女兒。父母應該在孩子能站起來時,放手讓他自己走;在孩子有思考能力時,讓他自己做決定。
  
  拉開弓,幫助箭實現夢想
  
  《環球時報》:據說您的女兒曾在數學考試中得過0分,您真的一點兒也不着急?這種“放養式”的教育方式是否受過質疑,被認爲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蔡志忠:我的女兒在臺灣讀小學時,英文考100分,美術考100分,數學考38分,我真的一點兒也不在乎。她有一次數學考了0分,我就對她說:“你太厲害了,就像走過一千米的雷區一個雷都沒踩到,你是我的偶像,我請你吃牛排。”許多人問過我:“你這樣對你女兒,她將來會變成什麼樣?”我都回答“不知道”,但我心裏清楚她這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她會過得很開心。父母,如果真正愛自己的孩子,那就要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
  
  在女兒小時候我就問她長大後想做什麼,她說一定不當漫畫家,因爲她覺得每天坐在書桌前畫畫非常無聊。她說她要當設計師,我很好奇她想要設計什麼東西。她說爲什麼漢堡一定是圓的,三明治總是三角形的,我建議她可以着手蒐集這方面的資料。所以她很小就有獨立意識,上初中後便要一個人去國外旅遊,她媽媽不同意,但我們進行自由投票,兩票比一票。隨後,她便自己計劃行程,遊覽了日本的東京等城市。
  
  待到她高中畢業,有多所美國大學發來錄取通知書。當她詢問我該選舊金山的大學,還是洛杉磯或者紐約的高校時,我只告訴她,去哪所大學不重要,在裏面能學會什麼才重要。隨後她便獨自前往這些學校探訪,最後用了5年時間,分別在兩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所以我認爲,父母如果真的望子成龍,不應要求他去做什麼,而是該幫助他完成他的夢想。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能做的,就是盡力拉開弓,幫助箭實現夢想。
  
  《環球時報》:所以,在您看來,父母與子女的理想關係是怎樣的?
  
  蔡志忠:紀伯倫在他的《先知》中這樣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從女兒兩三歲時起,我就告訴她:“你是我的女兒,我是你的爸爸,這是不可選擇的。就算你犯100萬次錯誤,也不會改變我是你爸爸這一事實。就算你考100次0分,我也依然愛你。無論你遭遇什麼樣的麻煩,請你在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一定是全球70億人中最願意幫助你的人。”
  
  採訪結束前,蔡志忠先生說:“作爲父母,如果你都不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那還能指望這個世界上有誰去理解他、支持他呢?”

蔡志忠:父母是弓,孩子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