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參加讀書會個人心得體會5篇

參加讀書會個人心得體會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導語:讀書,有時想一個人孤獨地讀書,有時想跟知心伴侶分享着讀,有時想邀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讀,有時想集結一羣同好大夥兒來讀。讀書會就是一種在於拓展視野、宏觀思維、知識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動。今天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參加讀書會個人心得體會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參加讀書會個人心得體會5篇

單位的讀書活動開展以來,自我在不知不覺中已讀過許多書籍,並寫出了讀書心得體會。此刻駐足回首,感慨良多。

首先,真實的感受到魯迅以往說過的那句話的含義,“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自我平常總是感覺很忙,但卻說不來都忙了些什麼。尤其是想要做些什麼事的時候,總感覺沒時間去做。單位的讀書活動讓我明白,只要自我努力去做,時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有的。當自我猶豫不決時,坐着發呆時,時間就已經被我們無聲無息的浪費掉了。

其次,感受到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以前也讀過不少書,但都是隨着自我的喜好選擇書籍,更談不上用筆記錄下自我的讀書心得體會。由於單位的讀書活動要求大家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我就需要對自我要讀的書進行慎重選擇。每月選出來的書都是對提高個人素養有幫忙的書,在寫過讀書心得體會之後,更是感覺自我的心靈得到一次洗滌。再次,對自我的工作和生活指導意義很大。經過讀《把信送給加西亞》、《誰動了我的奶酪》、《職責勝於本事》等書籍讓我明白工作中要有職責心,要以完成工作目標爲目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困難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也讓我發自內心的體會到職責心和工作中的進取主動性的重要性。《顏氏家訓》告訴了我提高個人修養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付諸行動。讀書活動讓我發現自我身上還有許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提升自我。

第一,不管有沒有單位要求,要堅持每月讀一本好書。要持之以恆養成良好的習慣,活到老學到老的思維深入內心。

第二,把自我從書籍中體會到的優良品德貫徹到工作和生活中,並且不斷提高自我的本事。

第三,平常也要多讀一些報紙、文章類的東西,能夠使自我的知識面更爲廣闊。學習要成爲一種習慣,進取主動的去學習,不能一向處於被動狀態。

在這次我們小學舉辦的讀書活動中,我深刻的感知到大家需要去讀書的必要,從書中我們能獲取更多的精神食糧。那是在現實的世界中不能夠得到更多的補充的,因此有了很深的一個體會。

活動中,我覺得搞得最好的一個地方就是讓大家有足夠多的書供學生看,可以讓大家感受到濃濃的書香,爲此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而且大家一同讀書,也是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幫助大家更深的理解書籍。我尤其喜歡去沉浸在書海中,這次的讀書活動,我接觸到更多種類的書,我以前雖然讀過很多書,但是跟學校的比,那真是沒有可比性的,,學校活動搬出來的書,讓我眼前一亮。我很喜歡這一次的活動,因爲很多人都對讀書的興趣還比較淺,經過這次活動,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去看書的。

在活動的舉辦中,其實也是有些人不怎麼去看書的,都是路過就走的那種,我更加明白學校舉辦這次活動的原因,因爲在學校圖書館看書的人不是很多,那既然都不怎麼去圖書館,那就搬到外面來看書讀書,這樣氛圍一來了,就有更多人蔘與進來。確實是這樣,開始我還覺得沒什麼人,後來人就多了,本來有些不怎麼讀書的人,都慢慢的被氣氛影響,開始去拿起書讀,這樣一來書就有人去讀了,大家一起讀書,還是比較有樂趣的,畢竟有時候一個人看書,遇到看不懂的地方,都沒人去解答,也沒人去討論,確實是畢竟無聊的,這下在活動中,讀書人一多,那種感覺一上來,就會覺得讀書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了。

從這次的活動,我對讀書的興趣只增不減,而且活動中除了能看書,還能購買書,這我覺得是很棒嗎,因爲這樣我看不完,就可以帶回家了。這樣的活動,我覺得很有增加的必要,因爲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有益的。小學生本來對書本的興趣就不是很大,但是經過這種活動的氣氛渲染,學生自己也會加入進去,所以我覺得意義很大,不僅增加了大家對讀書的興趣,而且還讓很多有同樣喜歡讀書的人匯聚到一起,進而影響其他的人,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通過此次活動,我更加喜歡讀書了,看到更多的人投入進讀書的世界裏,我感到很開心。

“習慣鑄造人格”,若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鑄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歡讀書,現讀書已成爲我養成的良好習慣,我願意將我的讀書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我喜歡讀書獲得的快樂。因爲讀好書就像與名人聖賢促膝談心,聆聽教誨,何不充實?讀書如與知音閒聊神侃,心不設防,口無遮攔,何不舒暢?與作者思想碰撞,偶有靈感之花,茅塞頓開,何不驚喜?俗話說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覽羣書如得知音無數,有知音的理解與共鳴,何不滿足?讀書者足不出戶,天下大事無一不曉,如何不聰?

如何讀書才能樂?必須是不爲功名利祿而讀,若你是爲升官發財而讀書定是無樂可言。快樂的讀書應是“乘其興之所適”。古人云:“讀書太樂則散漫,太苦則枯燥乏味。”這兩者都可能導致精神偏枯如癡,失去讀書的真樂。讀書不能盡信書,也不能沉迷於書中不能自拔。書,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認識,情緒各有偏頗。如有的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談闊論、天馬行空。如果長期沉迷於某一類書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書能移性情,故君子應博覽羣書、相互參照,以免偏聽不明。情志誤譴。讀書若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有樂必有苦,正所謂好書難覓、知音難求。這何嘗不是一種痛苦呢?讀書之所以苦,是因爲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卻往往晦澀難解、意深難測;又因爲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譁吵鬧,讀書的冷板凳難坐;還因爲與遙遠的知音無緣對話或相見恨晚,書友天南海北難相聚。讀書成了一種孤獨。

讀書使我結實了許多知音,從書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閱讀是人生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和我們的生命相伴始終。不管你願意讀還是不願意讀,都應該讀。讀書是一個人在房間裏的旅行,或說神遊,或說白日夢,一切全取決於自己。讀書是一種休閒,一種娛樂的方式,在書的海洋裏暢遊,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能淘到一本自己心儀的好書,在書房裏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鹹,是一種高雅的享受。宋代朱熹寫過一首《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作者把打開的書頁,比喻爲一方清水池塘,塘中水清如鏡,能映出天地萬物美景,問池塘清水何來?原來這是源頭活水。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讀書之趣正在於此。

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因爲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情操觀、價值觀。讀書的過程是吸收、貯存的過程,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經常在讀書中悟,在生活中悟,日積月累便會有收穫。讀一切可讀之書,重點觀照那些經典,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因爲其中的智慧思想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是最值得後人學習與吸取的。知識性的東西會隨着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越有學習的價值。經典要精讀,這樣才能吃透;但不必苦求強記,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時間長了自然有益。讀書要邊讀邊寫,把讀書時的所感所想、或對書中的困惑,隨手記下來。當你的個人學識修養,包括對社會的認識、人性的感悟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你的氣質自然和別人不一樣。

閱讀可以爲自己創造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人有自己的事業不夠,還要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好,如閱讀、音樂、體育、收藏等,在你工作不順心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在家裏、在書房裏,從閱讀中得到溫馨、得到慰籍、得到欣賞、陶醉和補償;在出現莫名其妙的逆境時,你可以看看書、聽聽音樂、找朋友打打球,寫兩篇有人生感悟的打油詩,聊以自娛,當你有了以閱讀等興趣組成的多元世界,你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熱愛是讀書的最高稟賦。當你發現讀書是自身的需要,只有讀書才能打發寂寞的時光從而獲得心靈的愉悅時,那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讀書要成爲一種自覺和習慣,一生不斷領悟讀書的樂趣。家中收藏圖書的書房,是你心靈快樂旅遊的海洋、是你與偉人對話的窗口、是你前進道路上的加油站、是你送給孩子的精神食糧、是你與愛人一生相愛的見證。因爲有了熱愛,你就無所謂刻苦,因爲有了興趣,你有了不竭的讀書動力。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讀書這件事情,對非從事文學專業的人而言,越來越成爲一種奢侈。所以讀書更多的要從興趣出發,更自由的是隨心所欲,那是尋找內心親近的靈魂的衝動。孩子的讀書興趣尤其要保護,讓孩子的閱讀從功利的應試教育下解脫出來,保護孩子那因爲“愛”而產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只要有愛,什麼都可以成爲學術和職業,既然不知道孩子將來會做什麼,那還不如暫且讓他堅持按自己的興趣讀書,讓孩子讀自己感到“好玩”的書,選擇所愛,且堅持所愛,一切好玩的東西皆可能成爲未來“吃飯的傢伙”。

人生需要清醒劑,要使自己保持清醒,唯有讀書。當你感到倦怠、不思進取時,讀書會令你奮起;當你忘乎所以、傲慢自得時,讀書會提醒你謙遜冷靜;當你遭遇坎坷、舉步維艱時,讀書會指點你:“過了今天就是明天”;當你面對誘惑、感到迷惑不解時,讀書會告訴你,無欲則剛,只有一身正氣,方能固守清白!

萬物復甦,春風煦暖,又是一個讀書的季節,書香瀰漫……爲迎接“五四”的到來,學校爲廣大共青團員舉行了盛大的讀書會。作爲一名共青團員,加了這場盛會,並從中受益匪淺。

在所有讀過的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歷史書。看似與共青團員扯不上什麼關係,卻是我潛移默化的領悟到一些道理。同時極大的拓寬了我的知識面,這本書就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平日裏,當我們感嘆歷史書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之時卻又因其艱澀難懂,枯燥無味而退避三舍,不願探究。而當年明月以幽默風趣的文筆讓我們輕鬆的瞭解了明朝歷史。在他的筆下我們清晰的看到了明朝的每一個階段和衆多的文人志士,如朱元璋,朱棣,于謙,劉伯溫……而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爲”,這句話用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家,父輩們都是佃戶,靠租種地住的地維持生計,生活自然過的相當艱難,卻也相當平靜,那時的朱元璋還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做皇帝,原因很簡單:沒必要。他只要做個普通人,平平靜靜的過完一生。但現實不饒人,元朝末期,統治者仍以爲自己是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的後人,變得驕縱昏庸,再也不能創造金戈鐵馬時代的繁榮,取而代之的是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破敗景象。元朝江山,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受害最大的往往是最下層的勞苦百姓,朱元璋便在其中,他的父母先後餓死,他卻無錢下葬,只得草草埋下。他本人爲了生計跑到寺廟當了和尚。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能淡靜的當個和尚活命也好啊,可是事與願違,當他發現自己連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時候,他再也無法忍受了。失去雙親之痛和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讓他產生了對元朝的恨。他要爆發了!他要去討伐這個讓他失去摯愛雙親,自己也不能活命的時代!從此他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有輝煌,也有悽慘,尤其在開國之前,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絕非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的。當他面臨“苟活”與“反抗”的抉擇時內心痛苦的掙扎;當他置身於死敵陳友諒所設的幾乎可以徹底消滅他的圍攻時,他心中極度的恐慌和質疑;當他一次又一次穿上鎧甲去面臨一場場不知結果的戰爭時……種種艱難造就了他剛強的意志。當然,他之所以取得成就還與他天生的領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密不可分,以至於作者當年明月成他爲“軍事天才”。所以朱元璋稱得上是英雄。所謂英雄者,雄才大略,敢爲人之所不敢爲,敢當人之所不敢當,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或許我們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耀眼輝煌,但是他身上的的精神在當今時代仍值得我們學習。或許有人會說:和平年代,何來金戈鐵馬,橫戰沙場,稱雄一方?我想,我們要學的不是難以複製的形式,而是最具價值的精髓:精神。

作爲共青團員,尤其如此,要時刻記住自己的使命,在實踐中充實自己,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心態,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在這其中,我們定會遭受坎坷和挫折,而這些挫折帶給我們的往往是一些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失望,難過紛至沓來,讓人不得安寧。但請相信:我們在成長,成長之中必有不如意,正是這些磕磕碰碰,我們纔會明白: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多麼的不容易,因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分付出,決不輕言放棄!

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帶來的感觸,我被朱元璋的精神所感染和折服,同時也爲自己能夠看到這樣一本好書而慶幸。

書像滲透過來的陽光,時時刻刻帶給人溫暖,充實和快樂。我讀書,所以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