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演講稿 > 蔡康永北大勵志演講稿

蔡康永北大勵志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6K 次

以下是應屆畢業生演講稿網站爲大家整理的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2010年在北京大學的勵志演講稿《自由的精神與流浪的探索》,他在演講中與大家分享了他關於人生和電影的一些看法,他認爲,失敗的人也應該有美好的人生。

蔡康永北大勵志演講稿

謝謝各位北大的同學對我這麼好,我前兩天從上海過來,飛到北京,人到不是自己居住的地方會喜歡觀察,平常不太容易進行觀察的狀況。可是到陌生的城市會觀察,我在從上海飛到北京的過程當中欣賞到一些事情,關於現在世界長的這個樣子,到底是不是它該有的樣子,爲什麼會講這些事情呢?

起因是在於我在上海的黃浦江畔,在江邊跟一羣雜誌的記者拍照的時候,突然黃浦江上慢慢駛過來了一艘船,上面有一個很巨大的廣告板,正在播印一個時尚的廣告。我就看了說,這麼好的江景,爲什麼會有廣告插在我眼睛裏?這個事情如果發展下去,每個人想在船隻上做廣告,整條黃浦江都會被廣告蓋滿了。我說這樣的黃浦江就看不見了,就能看到廣告而已,雜誌的記者問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如果四五百艘船上的廣告都是你演的,我說那樣看起來還不錯。

我頓時理解到我的虛榮心還那麼強

講到虛榮心這就是我來北大的重要原因,我考不進北大,作爲一個乾癮,北大作爲這麼偉大的學校,我以前沒有機會考。相信以我的能力沒有辦法考上,來演講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剛纔楊健會長帶我參觀校園的時候,我其實有幾個北大校友詢問過,到底未名湖裏死過人沒有?因爲我喜歡的幾個清朝的作家和詩人,好像有人投毒自盡的。

我問了北大的校友說是不是投毒,他們只能死一點小的作家,真正的大的作家到別處去作家,我當時想北大真是非常有光榮的傳統,連死都非常講究

逛校園的時候我很讚歎美麗的北大校園。對我來講是很好玩的一個感受,因爲我從小讀到故事、蔡元培這些人的事情,我真的沒有想到有一天跑到北大來跟大家講話。

講到剛纔世界該長什麼樣,延續我在黃浦江上的感受,我跟記者講,我說其實賣東西給你的人,也就是這些廠商,他們做廣告做到了一個地步,就是他們剝奪了我們享受原來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景色的權利。

我記得前幾個月到雲南,去年到雲南幫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主持了一個開幕典禮。我站在雲南的麗江看那麼好的山水的時候,我的眼睛大概只移動了四十分鐘,看到一個某某地產公司在此大展宏圖。

就在上海市,這些大都市本來也都有美好的天空,也許有個廣場有個漂亮的建築物,忽然會出現很多的廣告版,穿得很少的男生和女生賣給你內衣和內褲,並不是不美麗。我覺得世界顯然不應該長成是這個樣子的,可是講到做電視的人說這話,太可笑了,因爲我們是做這種事的人。

前一則新聞正在播非洲的饑荒,下一則新聞說全世界的最大火鍋在這裏,你會產生一種錯亂的感覺,怎麼不拿火鍋裏的東西喂非洲的飢童。這些錯亂的感覺嚴重地干擾着,你就很難想象一羣人曾經活在沒有手機和網絡的年代爸爸媽媽約會如果約好了某年某月的幾點鐘,完全美好的愛情第一次約會,其中有個跌傷不能赴約,他們是沒有手機打的,他們忍受腳的痛苦狂奔到現場發現他的女朋友不耐煩的走掉,一場美好的愛情就結束了。

人類曾經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我們現在把這些視爲理所當然的時候,我懷疑世界可以不是長成這樣。我今天要講的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回原來該有的感覺,如果有人死掉了我們會難過,有人成功我們會開心的話,那個感覺不會像現在這麼容易被我們所熟悉的媒體操縱到冷漠的地步。我們可不可以得到比較乾淨的天空和廣場,重新感受到沒有被商人用全部的金錢壟斷的狀況。

學電影的學生要看很多“神經病”的電影

不妨談一下這個事情,爲什麼我這麼喜歡講這個東西,世界可以長得不一樣,我們的人生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我自己的教材有兩種,一種是書,一種是電影。我後來在大學學的英美文學之後,我就不學創作了,我想去學怎麼拍電影,我進了一個叫UCLA的學校,在好萊塢的隔壁,專門拍電影。那個學校出過一個很厲害的導演,比如說拍教父的導演,還有很多有名的人物。

進那個學校學拍電影的時候,爲什麼電影會成爲我生命中重要的教材?是因爲我在電影裏面看到了很多,我其實在人生裏面看不到的東西,我們學電影的學生要看很多神經病的電影。比方說紐約的藝術家拍過一個電影,八小時看一個男人睡覺,那個鏡頭一直特寫對着那個男生,觀衆想說會醒過來,很可惜他在八小時之內沒有醒過來,觀衆生生地看了八個小時。

他也拍過《摩天大樓》拍12個鐘頭,看兩個鐘頭發現沒有什麼事情,喝咖啡回來看還是《摩天大樓》,我們看過很奇怪的電影。我看過一部很誇張的電影,只有45分鐘,只有一個鏡頭,不斷地看到一扇窗戶推進拉遠,等45分鐘你以爲窗戶外面冒出一隻鬼來,讓你覺得物超所值。,到45分鐘結束,到窗戶口,電影就完了。這是我們看到電影史上,令人厭煩的要死的,具有實驗精神的影片。

喜歡《艾麗斯漫遊奇蹟》,談主流社會電影

可是我也看到了很多很棒的電影,我後來很不主流的個性,跟我從電影裏學到的東西蠻像,有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夢的小孩》,那個電影講的是一本童話書的主角,那本童話書叫《艾麗斯漫遊奇蹟》,知道這個故事的可以舉手下?

我當時看這個片子的時候,電影開始的時候,拒於千里之外的傲慢的小女孩已經變成80多歲的老太太了。紐約哥倫比大學要頒發一個獎給老太太,她被過去的回憶困擾着,讓她心碎,現在竟然自己變成一個老太婆,孤單地坐船到哥倫比亞大學替他領這麼一個充滿諷刺的獎。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一件事情,就是路易斯卡羅是我們以後人簡單稱之爲戀童的人。愛小孩子的人,剛纔講的故事聽起來很順耳,我用戀童的話,忽然會覺得很恐怖,他愛的是不應該被愛的小孩。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好玩的感受就是,你要相信愛情,還是你要相信社會的規範,如果你看完一部電影被它打動,覺得路易斯卡羅的愛情是真的。因爲這個愛情產生出來的《艾麗斯漫遊奇蹟》是很不錯的作品,放在道德這個天平上,戀童這個是不被允許的,他爲她拍了很多照片,那些照片絕對不是平常會看到小孩子拍的照片,充滿着愛情跟慾望所拍攝出來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