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作文 >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對美好夢想沒有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下文是整理收集的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1】

十六大報告中莊嚴宣告:“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生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小康社會”,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渴望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夢想。最早的小康源於《詩經》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爲一種社會模式的代名詞,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爲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此後,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作爲一種社會理想,走進了百姓的平常生活中。

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在設計中國現代化進程 中,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創造性地賦予小康社會以中國式合作化的內涵。經過黨和人民的艱苦奮鬥,到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實現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跨越。在黨的十六大上,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前頭的中國共產黨以吹響了向新世紀目標前進的號角,使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的含義更深遠、豐富了。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目的了小康水平。可是,總體上的小康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多遠?

當東部與西部之間的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當農民的生活不當之處於低水平,當還有孩子輟學在家時,我們所想的小康與現實生活所達到和呈現出來的狀況的距離似乎還相距甚遠。其實也就說明了總體上的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2000年底,我國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達到中下收入國家的水平。而2002年,我國的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有水平。可見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總體上的小康只能說是剛剛跨過小康的門檻,並且是一個偏低於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門檻後延伸的路上,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提高外,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由此而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以使人們衣食無憂,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費到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上來。想象起來,這似乎是一個童話中的生活,可它就離我們不遠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將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發展,將惠及十幾億人口。可目標明確,前途無限美好,並存道路一帆風順,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靠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同甘共苦,堅持不懈,爲了小康社會,也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做爲一名大學生更應該學好自己的專業,提高自身素質,爲祖國的騰飛做一顆“啓明星”,照亮祖國前進的道路。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2】

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共5集,內容分別是“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築夢天下”。總體而言,這部政論片條理清晰,論理精闢,深入淺出,全方位地解讀了中國夢的內涵與實質,拓寬了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是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中國夢、充分了解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前中國的一個重大話題,受到海內外的熱切關注。闡釋中國夢,既關乎理論上的精確闡釋,也關乎實踐上的具體抓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也經常縈繞人們的心際。比如,中國夢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夢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實現中國夢,需要仰仗哪些力量支撐?中國夢對於世界而言意味着什麼?……於是,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被適時推出,對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而深刻的“解疑釋惑”。

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另一個口號比“中國夢”更令人眼熱心動、勾魂動魄的了。當我們聽膩了那些鏗鏘有力而又高蹈雲天的口號,忽然來了一個略帶“小資情調”而又活潑清新的說法:中國夢。她像一聲春雷,旋刻之間滾過神州大地,也滾過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頭,讓你感到春天的溫暖,也讓你感到生機和活力。 “中國夢”彈響了每一箇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那根沉睡了百年的琴絃,不能不讓你從心底涌起感動。

爲什麼“中國夢”一經提出,就迅速被接納併成爲巨大的精神導向?因爲她契合了人們心內的渴望。我不願把“中國夢”這麼一個極具想象力和詩意的字眼,理解爲幾個枯燥的數字,“中國夢”不是GDP,不是“翻幾番”,甚至也不完全等同於“全面小康”的藍圖,在更爲深遠的層面, 她是中華民族的一聲嘆息,它是一種期待, 更是一種呼喚,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千年不衰的力量源泉。

沒有夢的民族註定是精神灰暗的民族。夢就是火之焰,就是水之波,她是自由象徵。而自由源於民族的激情和自信。“中國夢”不但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新躍進,也是中華民族新的自我認知。 是的,人人都具有做夢的.權利,人人都實現夢想的自由。

中國的百年強國夢走的極其辛苦,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犧牲了無數的生命之後,纔有了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夢想是更加富裕,全面奔向小康,在前進之餘,我們應該思考下歷史,回憶下百年來的經歷,記住歷史,才能激勵自己,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加順暢。

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徵文【3】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提出“學生作文也是一種體驗,一篇好作文應是學生的一種獨特體驗”。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爲題材,是寫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學生對周圍生活的世界深刻體驗離不開課外學習活動的經歷及其在經歷中的心理體驗的過程。着眼於學生課外學習生活的豐富性、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更易於接受等特點,我們對構建課外多元化體驗性作文教學模式進行了了初步探索。

一、體驗校園學習生活

小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不僅是其一天活動時間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天生活中最豐富的部分。他們對同學、老師、集體的感情,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成功與失敗等均有着深刻的體驗。校園學習生活是學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儲備庫,也是學生學會寫作文的重要實踐訓練基地。

(一)引導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中體驗,蒐集作文素材。

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感興趣的各種實踐性學習的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參加學校的活動,他們在活動中親身經歷了各種情況、作出了各種試探性研究、設想的成功與失敗、活動中與同伴的合作學習,學習活動中產生的矛盾心理等都是他們一吐爲快的內容。

(二)搭建多個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

搭建一個成功的平臺,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充公利用校刊、板級板報佈置中設置作文角等陣地,給他們一次次作文發表的機會,以激勵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同時,這個平臺也是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全校的學生學習了身邊的優秀作文,極其真實性地體驗別人的寫作方法和技能,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三)強化常規訓練,培養良好的課外讀寫習慣

我們從抓課外閱讀和日記兩方面入手,並把這兩方面列爲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常規工作,分高中低年級段制定課外閱讀和寫日記的要求,致力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讀寫習慣。

1、課外閱讀。我要有句古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自然也就會寫作文了。課外閱讀量的增大不但讓學生儲備大量的詞句,而且讓學生在閱讀匠過程中領悟、體會了遣詞造句的技巧,謀篇佈局的寫作方法等,鼓勵學生之間充公交流自己的課外讀物;提高班級書刊的作用率等。

2、日記。通過寫日記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洞悉觀察力。鼓勵學生寫學習日記、觀察日記等,不侷限於傳統的日記格式,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以自己喜歡的又能讓別人看得懂的形式寫日記,定期舉行優秀日記展平評活動。

二、體驗家庭親情生活

家庭是學生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學生真情實感最爲直露表白的場所。我們採取下列方法,讓學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感人肺腑。教師作爲中介,以習作或日記的形式傳遞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書信。作爲孩子,學生在信中表達對父母長輩的親情是建立在對他們細微的觀察、體驗的基礎上,一字一句的運用是再準確不過的。從而使他們躍過了輩份的鴻溝,實現相互理解與溝通。

三、體驗社會生活

社會是廣闊而大有作爲的天地,社會實踐活動是作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百味,學會愛心奉獻社會。在“關愛老人”、“情繫四川災區”等活動中,通過走進敬老院,通過愛心捐贈活動,讓學生體會愛的溫暖,這對於作文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可以想;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可以談;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可玩,可以幹;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的生命不會被稻草塞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的歌聲可以在宇宙中飄蕩。”孩子們的創作只有在寬鬆的環境中才能得以正常的發揮,只有來源於他們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真正讓他們有所想,有所感,而後文思涌動,寫出一篇篇佳作來。讓我們爲孩子們營造一方自由的天空,讓作文迴歸生活,讓作文走進真實,讓孩子們在“作文”這片領域裏自由馳騁,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作文,想說愛你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