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勵志文章:20多歲,你迷茫又着急

勵志文章:20多歲,你迷茫又着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3K 次

20多歲,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車,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勵志文章:20多歲,你迷茫又着急

你那麼年輕卻窺覷整個世界,你那麼浮躁卻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斷催促自己趕快”成長”,卻沉不下心來安靜的讀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響前進的號角,卻總是倒在離出發不遠的地方。

成長,真有你想象的那樣迫切?

一、別急,千萬別急

上週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憊去跟朋友見面,暢談至凌晨兩點。回到酒店已近三點,同屋的同事竟還未睡,點根菸,對着65層下的舊都夜景發呆。他非健談之人,光頭,一副藝術家模樣,氣質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無非公事,更無多話。不知道怎麼提到了當今青年人的”心態”和選擇,竟就聊起來,再也收不住。

他18歲出來闖蕩,沒念過大學,今年38歲,是一本著名雜誌的設計總監。如果這是一個老套的”勵志”故事,我可能再無興趣聽下去。但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代人是怎麼想的,我反感幾零後幾零後的區分和標籤,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齡人聊不來。人是靠價值相互認同的,而不是年齡。現在你們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車子、票子,但就是你們同齡人,也不全是這麼想的吧?我點頭。他繼續道,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悶,真的,都是這麼過來的。兩年前我纔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兒子兩歲了。我覺得一切挺好。25歲時我在一家體制內單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經驗,呆不下去了,要走。領導請我喝酒。他一口悶了一杯酒,跟我說,你還年輕,別想那麼多,彆着急,做該做的事。就這一句話,我受用至今。我年輕時愛玩、浮躁,總有各種誘惑撲過來。我就記着老領導這句話,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現在了。他繼續道,你要說”奮鬥”什麼的,我從來沒有,就是一步步來。房子、車子這些東西,說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實做該做的事,到”時間”都會有的,不可能沒有。別去想它。別去管別人怎麼做,相信自己的判斷。守得住,慢慢來。

他說,守得住,慢慢來。

一個月前,我剛來,抱回家十幾本往期雜誌。匆匆翻完,絕望的陷進沙發裏,給老師發短信:文章何時能寫過四大主筆啊?差距不是一丁半點。他回,別急,你年輕。我說,我都24歲了,還看不到一點希望。他回,才24歲。我們最年輕的也30出頭了,別急。

才24歲。他連說兩次,別急。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裏寫,我們總是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卻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

他指英語,也說”人生”。

說來說去,還是急。

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說,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就到那個人身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或不只關乎職業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人們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長卻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歷怎樣的階段,現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23歲那段時間,我很沒出息的愛翻閱名人履歷。每知曉一個佩服、羨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歷——幾歲碩士畢業?何時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學,因爲顯而易見,不是每個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確信自己是幸運兒中的一個。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對自己在外形和才華上的優勢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嚴肅的話題,閱讀跟這個世界奧祕有關的書籍,向着古往今來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們在出版物上閱讀我的文字,在媒體上談論我的名字;我向往聲名、金錢、漂亮姑娘的長髮,我反覆閱讀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爲另一個同樣驕傲的靈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歲。

所有的名人書籍、講座都告訴我,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做成事情。時至今日,無數同齡人的文章、微博裏,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裏,還充斥着類似觀點,甚至已成爲帶有反成功學意味、帶有天然“正確性”的話語,大受“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認同。

但是,你問一個剛剛告別機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麼?他想要優異的成績、同學間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後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儘快”賺錢”、成名、成功。

有人會問,這有問題嗎?誠然,這也是“我想要什麼”,但卻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產線,試圖把所有年輕人都打磨成一樣的面孔。“想要什麼”不應只關乎俗世的職業、功名,它應該切合更深層次的命題、人本身的掙扎和探索,即——我是誰?

你是誰?想拿遍大學裏所有的獎學金,想過上物質豐裕的生活,想獲得一個高薪的職位,想在北京四環內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誰?

爲什麼那個願意在一切可能的物體上塗塗畫畫的傢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職員,只因大家都說,自由畫家的生活沒有穩定保障?

爲什麼那個立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姑娘,進入了國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記者收入不如國企高?

你是誰?我是說,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你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你、干涉你的聲音,忘掉全部大衆傳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經輸出給你的價值判斷,你又是誰?你軀殼之內那個砰砰亂跳、嗡嗡作響的他、她、它,是誰?

世事多舛,你來何干?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朧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麼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麼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着迷的這件事情,沒錢途、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的對他(她)說:Fuckoff,thisismyownlife.

不爲什麼,因爲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我曾把幾年來寫過的一些文章發給丹青老師看。他很高興,回信說,文辭再沉靜一些就更好了,但就這麼慢慢寫起來吧。他沒有說,你要在筆頭功夫上多努力,他日成爲著名的記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歡這件事,就慢慢做吧。

去哪裏,不重要。

三、爲什麼要讓人生“畫地爲牢”

朋友問我,以後想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嗎?我說,不知道。他詫異,你不是混傳媒圈嗎?我亦詫異,爲什麼要在20歲出頭的年紀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定義呢?定義即枷鎖,即畫地爲牢。難道這個年紀,不應該是盡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觸角,去觸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並觀察豐富、蘊藏無限可能性的世界麼?

下了定義,即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你怎知日後不會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奮的事情?你才20多歲,20多歲,20多歲。我爲什麼不能去做職業旅行家?爲什麼不能去做NGO?爲什麼不能在碼了幾年字後,突然迷上了攝影?爲什麼不?

閱讀名人傳記,好處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參照自己的生活;而負面效果卻可能更致命——“從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頭梳理自己的人生履歷,花些心思,會看到一條似乎清晰的軌跡和路線,進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這樣的路一步步走來的,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成爲這樣的人啊。如果你寫過申請學校的PS,可能有類似體驗。但,這或許是欺騙性極強的“假象”——回望過去履歷難免會總結、歸類,拎出一條主線來並不困難。很可能,你從一開始並不是想成爲這樣的人,甚至並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樣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興趣走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