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衆的一致點贊。如下是勵志網爲大家整理的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1】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衆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製片人。節目播出後,董卿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製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爲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爲製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瞭解,在已經結束的錄製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採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說:“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採用了 星素結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着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爲《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製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後,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說,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衆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讚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說,“對於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裏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2】

如今,在“央視一姐”的頭銜之外,她又被賦予了“才女”和“網紅主持人”等新標籤。

變化:當製作人獨處的時間幾乎沒有

做了製作人後,董卿坦言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她有個習慣,手機從不帶進臥室。可最近這個多年的習慣被打破了,她需要通過手機和很多人保持聯繫,獨處的時間也幾乎沒有了。

2016年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視導演劉欣提起《朗讀者》的節目創意,當時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觀點。節目播出後引發的熱度超出了董卿的預料。她預期的受衆羣是50後、60後、70後和80後,讓她沒想到的是90後和00後成了《朗讀者》的主力觀衆。《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的兩天內,自媒體上與之相關的超十萬閱讀量的文章已經數不過來。第一期節目嘉賓濮存昕讀的《宗月大師》出自《老舍散文》,節目播出後這本書上了微博熱搜榜單。有些此前拒絕過節目組邀約的嘉賓如今也改變心意了。

在策劃階段,董卿請來很多人,同行白巖鬆、作家劉震雲和導演陸川都在她的名單裏,她當時就像祥林嫂一樣見誰就說。那時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點睡早上8點起,總是睡不着:“我緊張。醒來一睜開眼就想節目的事,想着嘉賓、讀本、故事、後期……第一次錄製的`時候,我還是害怕得跟導演說我上不了臺了,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力氣再說話了。”

“要麼在臺上主持,要麼在臺下爲臺上的主持做準備。”這是董卿一直以來的工作狀態。籌備《朗讀者》一年裏,臺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團隊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臺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裏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個人待在書房,想象着全國觀衆就在她的面前,“親愛的觀衆朋友們”她開始大聲練習,“音量之大,估計樓上樓下的鄰居都早於觀衆聽到了我的串聯詞。”董卿說:“這些話在我嘴巴里滾了上百遍,上臺纔有那個底氣。”

不錄節目的時候,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董卿一定在辦公室,讓工作人員能找到她。選讀本她要求所有導演必須在會議上大聲朗讀篩選出的文章,兩分鐘後在座的人可以隨意打斷,如果大部分人覺得聽不下去,這篇文章就被淘汰。

董卿淚點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開《朗讀者》嘉賓斯琴高娃的讀本,想到了作家張潔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書,她花了半個小時翻看了書裏的幾個章節,“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嘩啦的,整個人都不好了。”那天夜裏她熬到四點才睡覺,第二天錄製,九點她起牀化妝,化妝師嚇壞了,“臉沒法看了,眼睛腫得睜不開了。”後來她跟同事說:“如果這個人物是想打動情點,但我丁點反應都沒有,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演員趙文瑄只在電視上見過董卿,印象比較深的是董卿和劉謙搭檔的魔術節目。錄製當天,他第一次見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貓)帶給他的改變,“不知道怎麼搞得,就哽咽了。”他說自己以前參加電視節目,也不是沒有主持人想要讓他談傷感話題,但他總是刻意迴避太過洶涌的感情流露,那天當董卿坐在他對面時,他打開了情感閥門。

有些觀衆奇怪的是,《朗讀者》爲何不打嘉賓朗讀篇章的字幕。這也是董卿的提議,“當時有人提議在嘉賓朗讀時打字幕,我嚴詞拒絕。我說一定要把讀本展現在屏幕上,用一種特殊的包裝方式,讓觀衆能一行行讀下來,讓他們變相閱讀。”

轉身:自認前20年使命已經完成

董卿1994年進入主持行業,當時浙江電視臺招聘主持人,她被錄取。兩年後在父母的建議下,她通過考試,成爲上海東方電視臺的主持。1996年央視春晚在上海開設分會場,當時董卿負責場務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2002年董卿入央視,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終央視選擇了董卿出鏡春晚。

這些年觀衆習慣了各種晚會上的董卿,她也習慣了這樣的自己。2012年是董卿到央視整十年,她覺得該是時候改變了。一年後她選擇暫時離開,去美國南加州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回國後,開始《朗讀者》的籌備。

“你爲什麼要做《朗讀者》?你做主持人駕輕就熟,所謂的行業地位也擺在那了。”周圍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來最忠實的觀衆——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在這些綜藝節目中,我用燦爛的笑容,得體的語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飾喚起了大家的一些記憶,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經結束了。”董卿說,她知道是時候開始下一個階段了:“再過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臺機器在院子裏,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說文字裏的故事。
 

第七期朗讀者觀後感【3】

母親的恩情

唐朝有個詩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

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孟郊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視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遊子吟》。

最動聽,最感人

A B C D E F

“爲你讀文”四月主題預告

雲中誰寄錦書來?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的悵惘,多麼浪漫,多麼真摯!

曾經有哪些書信讓你潸然淚下,哪些書信讓你開懷大笑?

哪些書信讓你牽腸掛肚,哪些書信讓你不忘初心?

讓我們一起用誦讀和墨香,來暢讀心聲、感悟真情,

四月主題“讀信:雲中誰寄錦書來”,期待您的參與!

無論您是誰,無論您在哪裏,只要您熱愛朗誦,熱愛文學,

就是我們要等的人!

這裏不僅能滿足您一展才藝的心願,

更有機會成爲《語文週報》的特邀朗讀嘉賓,

您的好聲音會被加載成二維碼,

隨着我們的報紙走遍全國各地,

在每一塊大地上播撒下愛與美的種子!

您只需錄好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