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詩歌 > 愛國詩句 > 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

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1、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杜甫

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

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3、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

4、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5、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李百藥

6、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7、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丘遲

8、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管子》

9、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訴衷情》

10、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11、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牀頭鏗有聲。——陸游

12、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于謙

13、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岑參

14、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15、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16、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屈原

1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8、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19、待罪居東國,泣涕常流連。——曹植《怨歌行》

20、爲君既不易,爲臣良獨難。——曹植《怨歌行》

21、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蘇曼殊

22、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高適《塞下曲》

23、漸老念鄉國,先歸獨羨君。——簡長《送僧南歸》

24、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

25、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宋·陸游

26、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7、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唐·李白《塞下曲》

28、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

29、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

30、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屈原《國殤》

31、歸來報名主,恢復舊神州。——《送紫巖張先生北伐》

32、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屈原《國殤》

33、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35、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三國·曹植《雜詩六首》

36、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龔自珍《漫感》

37、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之藍關》

38、國破山河落照紅。——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39、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朱彝尊《賣花聲·雨花臺》

4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4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令狐楚《少年行》

4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3、梅似雪,柳如絲。——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44、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王維《少年行四首》

45、相對向、斜陽悽怨。——梁啓超《金縷曲·丁未五月歸國旋復》

46、但願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文天祥

47、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8、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張祜《集靈臺·其一》

49、愛國不分先與後,徘徊終久誤前程。——朱蘊山《贈**舊友》

50、宮中羯鼓催花柳,玉奴絃索花奴手。——蘇軾《虢國夫人夜遊圖》

51、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黃遵憲《贈樑任父同年》

52、十二闌干,故國三千里。——王庭筠《鳳棲梧·衰柳疏疏苔滿地》

53、憂國恥爲睜眼瞎,挺身甘上斷頭臺。——《**烈士詩抄.熊亨瀚詩》

54、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吳潛《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55、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56、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

57、四牡何時入,吾君憶履聲。——張九齡《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58、四海翻騰雲水路,五洲震盪風雷激。——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59、我死國生,我死猶榮,身雖死精神長生,成功成仁,實現大同。——趙博生

60、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61、蓋世韓彭,可能只辦,尋常鷹犬。——元好問《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於南》

62、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63、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64、六朝舊事,一江流水,萬感天涯暮。——張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題陳氏山居》

65、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66、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

67、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中華史上名。——近代·何香凝《贈別廖仲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