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經典格言 > 曾國藩格言

曾國藩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1、甘苦自得。

曾國藩格言

2、勿過多憐憫。

3、處事宜決斷。

4、禁大言以務實。

5、心至苦,事至盛也。

6、責己厚而責人薄耳。

7、有其功,必有其效。

8、擇衆論之善者而從之。

9、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

10、事前加慎,事後不悔。

11、譽望一損,遠近滋疑。

12、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13、國家之強,以得人爲強。

14、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5、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16、人要爲善,先要明善始得。

17、富貴氣太重,亦非佳象耳。

18、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19、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20、受非分之情,恐辦非分之事。

21、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22、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3、薦賢不可示德,除奸不可**。

24、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25、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6、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27、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28、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

29、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

30、銀錢則量力資助,辦事則竭力經營。

31、遇憂患橫逆之來,當稍忍以待其定。

32、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33、無恆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34、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35、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36、惡莫大於毀人之善,德莫大於白人之冤。

37、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38、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39、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40、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41、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42、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43、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44、人之所學,不可爲人所容,爲人所容則下矣。

45、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46、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47、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48、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

49、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慾,俱可以殺身。

50、夫知之而不用,與不知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

51、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爲主。

52、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爲小人所忌,亦爲君子所薄。

54、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55、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56、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57、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58、久利之事勿爲,衆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

59、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

60、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爲?何必藉助於人?

61、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衆斷之貴獨。

62、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於世,勿悖於道。

63、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

64、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65、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66、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67、沽虛譽於小人,不若聽之於天。遺貨財於子孫,不若賙人之急。

68、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69、治軍之道,總以能戰爲第一義,能愛民爲第二義,能和協上下爲第三義。

7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71、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72、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73、世間極佔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佔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74、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遊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75、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當,又要簡捷。

76、今人計較擺佈人,費心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77、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78、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79、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

80、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衆之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