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不是工作太累,是你每天演給別人看演得太累!

不是工作太累,是你每天演給別人看演得太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你厭倦了工作,卻寧死也不敢改變

不是工作太累,是你每天演給別人看演得太累!

作者:趙曉璃(職場作家、生涯規劃師)

摘自公衆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在職業生涯中,厭倦一份工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面對這份厭倦本身,有些人寧死也不做選擇。

這些人的心智模式是這樣的:

渴望改變——求認可——糾結不改變——繼續熬着——事情變糟糕——自卑——更不敢改變——糾結而無力。

其實,這個世界哪有什麼完美的選擇?

問題在於,你遲遲不敢改變,你似乎一直都在等待一個“好的機會”,卻在最後發現,由於常年的糾結無力,最後你連最差的那個選擇也等不到了。

知道嗎?在痛苦面前不做選擇,纔是對自己極度不負責任的最壞的選擇。

1、僞裝成不是自己的人,只會面目全非

職業定位理論中,最常用的莫過於尋找興趣、能力、價值觀結合的部分,纔是真正適合你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裏面,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過分看重“他人認同”,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在表演一個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角色。

很可惜,如果決定這樣出演這一生,你的職業發展將註定庸碌無爲甚至一塌糊塗。

A在老家的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做着在外人眼裏簡單不過的的出納工作已有五年多,她早已厭倦了這份工作,甚至懷疑自己快要抑鬱了,很多次她都動過辭職的念頭,可是她的父母不理解她,不支持她辭職,總覺得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應該珍惜。

然而A卻悲哀地發現,倒不是說這份工作不好,只是自己真心對這份工作沒有熱情和興趣,她陷入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痛苦中,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她甚至一度想到了死,但又怕父母傷心。

她找到我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曉璃老師,我該改變嗎?”

我反問她:“你覺得呢?再不改變,你還有勇氣活下去嗎?”

“不能。”說着,A的眼眶裏噙滿了淚水:“曉璃老師,我感覺自己好懦弱呀,我怎麼寧死也不敢去改變啊?”

2、表演型人格,或是你疲憊的根源

A告訴我,她從小到大都是家裏的“乖乖女”,隨着她的敘述,我似乎找到了癥結所在,那就是——

她從小到大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爲了讓他人滿意。

這樣的案例在現實中並不鮮見,只要你仔細留意便不難發現,在傳統環境下長大的普通青年,往往都有這個問題——

童年時,爲了獲得父母的關注與認可,我們在班裏假裝自己是個好學生,這樣期末就可以領回來一張閃閃發光的獎狀;

少年時,我們繼續在父母面前假裝自己是個乖孩子,背地裏打遊戲看漫畫聽搖滾,只要不被家長髮現就好,只要他們繼續認爲我們是個乖孩子就好,後來終於有一天,你爸媽發現原來你竟然背地裏抽菸喝酒打羣架,偶爾還會爆粗口;

成年之後我們在領導面前繼續裝好員工,每天早早地來到辦公室,其實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進入工作狀態,甚至一整天都沒幹幾件正事,臨到下班時開始處理白天的事,拼命表現只爲了能夠讓領導看見,你似乎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領導認爲你非常努力就夠了。

終於有一天,你聽說單位裏不少同事都升職加薪了,卻沒有你的份,你怒火中燒,大罵領導有眼無珠,感慨自己生不逢時,遇人不淑。

你內心裏的臺詞是這樣的——

“我都這麼累了,你也該看見了吧,你憑什麼對我不滿意?憑什麼不給我漲工資?”

其實如果換個說法可能更貼合實情,那就是——

“我每天演的這麼累裝的這麼辛苦,在心裏罵過這份該死的工作無數次了。看在我辛辛苦苦演戲的份上,沒有功勞怎麼也該有些苦勞吧?!”

職場就是這麼殘酷。

你越裝,你越累;

不僅累,而且還會越來越窮。

3、表演型人格,正在拖垮你

你之所以長期糾結無力,是因爲你一直在假裝做着別人希望你做的工作。

比如前文提及的A,據她的描述,數字、運算、推理、分析等都是她從小到大非常厭惡的東西,她最喜歡的恰恰是一些文藝的事情,比如唱歌、跳舞、繪畫,然而由於家庭普通,父母告訴她,女孩子學這些以後很難在這個小城裏找到體面的工作的,老老實實學好數理化,這樣走遍天下才不怕。

就這樣,A這些年來一直在拼命地表演,多年之後,她總算把活潑好動的自己按照父母的意願裝成了一位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會計,她一度僞裝的特別成功,連自己都要相信這輩子恐怕就是個會計了,可自己卻越來越不快樂了,也再也沒有開心地笑過了。

“傻姑娘,你知道嗎?你永遠沒有辦法僞裝自己成爲一個並不是你的人啊。”我憐惜地說。

小寧突然淚如泉涌,哭了。

4、要成長,就要和表演型人格鬥爭

(1)學着區分兩種期待

所有人給你的期待,你要試着去分析,有哪些是給你的,還有哪些是給他們自己的。

比如,A的父母希望她在事業單位做會計,裏面包含了給A的期待——希望她能夠有一份社會認可度高的職業,早日戀愛成家,體會家庭的幸福;

當然,這裏面也有一部分是父母給他們自己的——希望別人提到自己女兒在事業單位上班,老兩口會覺得面子上有光,另外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意味着,A可以按照他們的設想完成結婚生子的大事,讓老兩口成功地抱上外孫/外孫女,自己會有成就感。

(2)任何時候,別忘了你總有選擇權

A看到這兩個部分的期待時豁然開朗,她認識到,對於父母給自己的期待,如果按照現在的局勢繼續發展下去不做任何改變,A根本就沒心思談戀愛,她連自殺的心都有了,現在還知道顧及父母感受,如果後期父母步步緊逼,滔天的痛苦將這最後一絲防線衝破,那麼A真的就生無可戀了,最後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去把你真實的想法告訴他們。”我鼓勵A:“你不說,父母還以爲你沒有想法沒有感受,甚至他們會誤以爲你欣然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你真實的心聲,別怕,姑娘,哪怕會有衝突會有痛苦,也是在爲你自己療傷,等痛過去了,傷就會好了。而如果你一直置之不理,害怕陣痛,一個小小的傷口可能因此化膿感染,最終會危及性命。”

(3)你認爲重要的是什麼?

其實,職業諮詢和心理諮詢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理學老師一般會建議我們“追隨內心的聲音”,因爲作爲諮詢師的我們比誰都清楚,不論是你自己想對爸爸媽媽好,還是對老公好,第一步都是要照顧好自己,因爲這一切都是通過“自己”實現的。

一個每天上班皺眉的女兒是不可能有好心情陪父母聊天、聽父母抱怨的;一個每天都倍感痛苦的母親是永遠不可能教育出快樂幸福的孩子的;一個無奈哀嘆的妻子也不可能給老公帶來悉心的陪伴與照顧。

一個對自己都不好的人,哪還有氣力對別人好呢?

(4)不選擇是最糟糕的選擇

父母期待你早早地實現穩定、快快結婚生子;

上司期待你迅速獨當一面、爲他分憂解難;

諮詢師期待你能夠找回自我,活出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些都是不同人對你的期待,但你總有選擇。

你可以選擇收到他們的期待,滿足他們;

你也可以選擇收到期待,不滿足他們。

不過,你永遠阻止不了別人對你的期待,因爲那是別人的自由。

如果你說,我永遠無法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我寧死也不敢改變,我還是一邊忍受煎熬一邊趕快結婚生子,這也是一種選擇。

在這個選擇做出之後,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你必須同時放下對自己的期待:你期待自己活得精彩,你期待自己有更好的人生,你期待自己能擁有與衆不同的生活......

又或者你選擇不滿足他們:“我理解他們的期待,但我對自己的期待更重要。”

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就必須承擔父母的失望與壓力。

但是你總有選擇。

最怕的就是,你什麼都不選擇,只是渾渾噩噩地混着,到頭來血肉模糊。

我希望有一天,當你面對他人的質疑時,可以微笑着說——

謝謝你,但我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

4、演還是不演,也是你的選擇

很多時候,工作本身就在那裏,讓人疲憊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的心智模式。

誰都決定不了你演誰,你可以本色出演,演好你自己;你也可以愛演誰去演誰,你都有選擇權。

不過你需要記住的是,即便是演技再高超的演員也要按劇本來,不能想當然地任性而爲。

永遠都不要質問“爲什麼父母會這樣想”、“爲什麼我會這樣”。

我特別喜歡古典老師的一段話,那就是——

事實上,父母親和你一樣,都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由於時間更長,他們比你更堅定;

而你,已經是這樣了,關鍵是下一步,你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