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廉潔小故事大全

廉潔小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廉潔小故事大全

廉潔小故事大全

白居易怒打行賄人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爲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爲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裏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着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說:“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爲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着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衆。”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衆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衆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爲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爲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爲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爲這意味着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爲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以廉爲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爲寶,而我以不貪爲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爲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爲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爲“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爲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裏,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爲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珅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珅有意戲弄王傑,拉着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懸鵝子示衆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着去看那隻已經風乾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佈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爲,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爲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陳居官甘清貧

清初,陳居官至閩浙總督。他爲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着粗袍布履。他在臺灣任職期間,把自己應得的三萬兩銀子全部用於修復炮臺等公務。任閩浙總督期間,應得的銀兩也分文不取。他常說:“貪取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人之所以貪污妄取,都是因爲奢侈揮霍,取用無度,不能節制。我初任知縣時,一錢不取也不至於缺衣少食,就是因爲重視節儉。”康熙皇帝稱讚他爲“清廉中之卓絕者”。

李以俸外爲贓

清朝人李(音jiào)剛做官時對家人說:“爲官者除公家俸祿,任何所得都是不應該的。你們切忌貪取一文一物。”縣衙內有兩株桂花樹,他對家人說:“這也是公家的財物,不可採摘。”有一次外出,僕人在路旁摘了一個桔子,李斥責他壞了規矩,命令他照價賠償。李做了三年知縣,因爲上司向他索取賄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辭去了官職。臨行時,老百姓戀戀不捨,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貪慾

康熙年間,任湖廣總督的郭琇爲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蘇吳江縣令時,戀於遊玩山川,處理疑案不慎,還有貪污問題。江南巡撫湯斌準備上書彈劾,郭琇猛然驚醒,他求見湯斌,發誓痛改前非。被獲准後,郭琇回吳江讓人用清水把縣衙內外和自己的居處洗刷一新,顯示他洗心革面的決心。他說到做到,從此日夜辛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任御史、總督時,他不僅自己清廉不貪,而且膽量過人,敢於揭發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徑。那些結黨營私、背公納賄之徒都非常怕他。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間的剛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