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三篇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三篇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三篇

導語:淡薄功利,輕裝前進;不計付出,堅韌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名人勵志故事,下面大家快來看看吧。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三篇

篇一:

44歲兩萬一千元創下華爲

1988年,深圳。同樣是從國營單位離職的王石,已經靠倒賣玉米,科教儀器發了大財。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更名爲“萬科”,正式洗白。同年12月,萬科發行中國大陸第一份《招股通函》,發行股票2800萬股,集資2800萬元,正式涉足房地產行業。此時的王石不會想到在深圳灣畔一個雜草叢生的地方,另一位中年創業者纔剛剛搭起兩間簡易房舍。

歷史有着驚人的戲劇性,與萬科第一批上市不同,後面這家公司後來也成長爲千億規模,但至今未上市。而另一個截然不同是,跟萬科吃定國內市場不同,這家企業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他們從開始就沒享受到什麼特別的“政策紅利”。這名後起創業者叫做任正非,而這個公司叫做華爲。

1988年,王石37歲,已成爲上市公司董事長。而只十幾公里之外的簡易房裏,剛籌集了兩萬一千元的任正非正準備創業,這一年他已經44歲了。

英雄莫問出處。話雖這樣說,但遲暮真是英雄的天敵。44歲,任正非不但老了,而且被開除,被離婚,從部隊轉業幹部到國企高管,最後到一擼到底,幾乎成了孤家寡人。歷史總是要通過這樣決絕的悲情成就一段佳話,後來無數的傳記這樣記載那段故事,“1987年,任正非因爲工作失誤離開南油公司,被逼着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1987年,也是一個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1987年,宗慶後靠借來的14萬元承包連年虧損的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銷部,並開始蹬三輪賣冰棍。1945年出生的宗慶後,這一年剛好42歲。

1987年,兩個日後引領中國經濟轉折點的人一個剛從清華畢業,趕赴MIT攻讀碩士學位。一個即將從杭州師範畢業。他們恰好都出生在1964年,這一年,他們都恰好是23歲。

去MIT的張朝陽遇見了尼葛洛龐帝,他們是最早投資中國互聯網的人。杭州師範畢業的馬雲創辦了海博翻譯社,開始了曲折的試錯過程。

1987年,44歲的任正非被迫辭職,離開了轉業後分配到的南油公司。是下面這段文字激發我研究1987年的深圳,1988年的中國和這兩年的任正非。“一個44歲老男人,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絕,還揹負還清200萬債。妻子又離婚,他一個人帶着老爹老孃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錢創立了華爲公司。已過了衝鋒勢頭,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誰都比他強的一個人,逆襲成功。用27年把華爲帶到通訊行業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類似,今天你在哪裏呢。”

翻閱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傳,基本上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據的。但後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當時是有一點點資本的,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也並非孤家寡人,他從南油退出時已經官至副總經理。而且他處在管制最爲寬鬆的深圳,當時他跟王石一樣,靠倒賣產品差價獲得第一桶金。而且他們都趕上深圳最適合創業的年代,1988年,那不過是中國的“五月花號”把全中國最不安分的人都帶到了這個國境線最南端的小漁港的時候。

爲了說明一個人的傳奇其實並不必附會他的苦難過去,並非苦難越多越能襯托一個人的成功意義。44歲的任正非,並不比70多的褚時健缺乏勵志性,那些觸底反彈的故事只要讓人們明白觸底不一定會跟着反彈就夠了,而不用一直強調底有多深多長。

任何人,如果災難足夠長,困難足夠多,命運足夠慘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謂活下來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運氣,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後代人寫歷史,不應老盯着人的意志和主觀能動性,這會教壞年輕人,因爲大部分走投無路的成功說到底不過是靠了運氣之手在背後推了一把而已。

一個和諧的社會,要靠製造歷史並活躍在當下的上一代來鼓勵,比如林肯最好的鼓舞對象是1800年代的年輕人,而任正非,王石,宗慶後,馬雲,鼓舞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的故事曲折離奇且經過了足夠的時間考驗,遠比你看到現在任何互聯網+的一夜暴富的傳奇有參考價值的多。

若成功太容易,它的深刻性和參考性就可能不足。同樣是成功者,陳天橋和史玉柱可能恰好只是在對的時間抓住了對的行業。“恰好”是統計學裏的概率問題,不可能人人學會。

倒是任正非這種不屈服和不放棄能成爲年輕人的精神動力。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每一個有追求但身陷囹圄的年輕人,在最無助的時候想想任正非,你應該還沒有他那麼慘吧,至少你還有青春,還有寬鬆的社會環境,還有再來一次的可能。

相信歷史總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個時候,能不能問自己一句,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份,當時的你在哪裏?跟誰風雲際會?

篇二:

烏雞變鳳凰的傳奇

55歲的烏蘇拉·皮耶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保姆,卻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成爲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衆集團的老闆娘。

大衆汽車老闆娘:烏雞變鳳凰的傳奇2010年秋天,巴黎天氣漸涼,蔓延的寒意卻被大衆集團的派對拒之門外。烏蘇拉·皮耶希終於對派對失去耐心了,她輕輕地拉了拉丈夫的袖子,然而他正在跟記者大談遺囑和孩子們。她的丈夫已經73歲高齡了,是執掌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衆集團近20年的費迪蘭德·皮耶希。

億萬富翁的妻子

丈夫沒有讓她等得太久。他轉過身來看着烏蘇拉:“我在給他們解釋你的位置,你聽到了嗎?”烏蘇拉可不想聽這個,她說她想去用晚餐了。但這位大衆的掌門人卻回答:“打個賭吧,你離不開我的。”

這對億萬富翁夫婦就跟普通夫妻沒什麼兩樣——深情款款,十指相扣。

烏蘇拉繼續她的小動作,拉着費迪蘭德的袖子。“烏蘇琪。”老人用暱稱喚她,“我只是在解釋,你在基金會中擁有的一些決定權。”

烏蘇拉微笑着說:“那是三四十年後的事情。”

費迪蘭德做出創立基金會的決定,似乎正在給他自己和繼承人之間造成某些隔閡。他將自己的股份轉入了兩個信託基金:費迪蘭德·卡爾·阿爾法和費迪蘭德·卡爾·貝塔[]。當他活着的時候,兩個基金由他說了算;如果他去世了,必須由管理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以及他的12個孩子來共同管理。

費迪蘭德說,建立基金會的目的是爲了確保“所有與汽車品牌有關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外界的人看來,繼承人對此沒有熱情是肯定的。有德國媒體報道說,一些繼承人在考慮將父親告上法庭,尤其是那些感覺備受冷落的非婚生孩子,他們認爲沒有得到與合法的兄弟姐妹一樣的待遇。但費迪蘭德認爲自己得到了“大多數繼承人的支持”——至少有7個孩子支持這一決定。

同時,他指定了現任妻子烏蘇拉在基金會中擔任副主席。如果費迪蘭德去世,烏蘇拉不改嫁,她就將成爲這兩家基金會的主席。這位億萬富翁還決定,在今年4月19日的大衆集團年度股東大會上,力保妻子加入大衆公司監事會。

看來,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女人,極有可能掌管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給他平靜的生活

在費迪蘭德的生命中出現的時候,烏蘇拉的身份還只是他孩子們的保姆。她可謂是繼《音樂之聲》女主角瑪麗亞之後,第二個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奧地利保姆。

1956年,烏蘇拉出生在奧地利的布勞瑙,長大後成爲一位家庭教師。25歲時,她看到皮耶希家族在招聘家庭教師兼保姆,便拿到了這份工作。

在費迪蘭德眼中,這是一個漂亮樂觀的女孩,她與孩子們相處得很好。

“我被她開朗、自然的氣質吸引,沒多久我倆就擦出了火花。”費迪蘭德說,他喜歡跟烏蘇拉在一起時那種平和的感覺,不像之前那種慌張焦慮的家庭關係——那時,費迪蘭德正與表弟的妻子糾纏不清。

烏蘇拉還是家庭教師時,與費迪蘭德一家人在山上的小屋度過了聖誕節。費迪蘭德喜歡在山上練習四驅車。當費迪蘭德沉浸在對車的“感覺”中時,總興致勃勃地對烏蘇拉講有關車的一切。“他總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回憶令烏蘇拉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笑對人生,跟我一樣,是個蠢傢伙。”

兩年後,他們在奧地利的沙爾丁登記結婚,並在1984年9月舉行了簡單低調的婚禮。一向刻板的費迪蘭德還玩了一次浪漫,他把黑色的奧迪用200朵黃玫瑰裝飾了一番。

就這樣,烏蘇拉嫁給了比自己大19歲、有9個孩子的費迪蘭德,搖身一變成爲億萬富翁的家庭主婦。

費迪蘭德有一個女兒——只比烏蘇拉稍小一點——對她說:“你怎麼會嫁給我父親呢?你是個這麼快樂的人。”

這正是烏蘇拉讓費迪蘭德着迷的地方:“我的烏蘇拉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持着樂觀的性格。在工作允許的情況下,我的情緒也會被她帶動起來。”

只要不出差,費迪蘭德就儘量與妻子在一起。烏蘇拉還幫助費迪蘭德克服了誦讀困難症。費迪蘭德說:“我也能像她那樣讀一些長文章了,還能找準什麼是最重要的。”

費迪蘭德毫不吝嗇地在自傳中提到她,寫他教她開車,寫與她一同去出海航行的生活點滴。

成長爲女家長

烏蘇拉在費迪蘭德的生活中,一直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費迪蘭德被稱作是“含着汽車模型”出生的“富三代”,他的外公是保時捷的創始人費迪南德·波爾舍,但費迪蘭德不姓保時捷,他退出了家族內部的權利鬥爭,來到大衆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1988年,費迪蘭德是奧迪公司主管產品開發的副董事長,但他與當時的奧迪CEO沃爾夫岡·哈貝爾針鋒相對。51歲的費迪蘭德覺得自己已準備好接任奧迪公司董事長的職務,因爲他認爲事實上也是自己在經營這家公司。可哈貝爾的合同卻延長了一年,這讓他氣得發狂。“我的總裁總不在公司內,他總是隨身帶着高爾夫球包。”

費迪蘭德打算去日本本田汽車公司做工程師,在得知哈貝爾的合同延期的當天,他就寫好了一封給董事會的信,但烏蘇拉偷走了那封信。“如果你想去日本,或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我都會跟你一起。”烏蘇拉說,“但要在孩子出生以後。”當時烏蘇拉已有身孕,孩子5個月後纔會出生。烏蘇拉的緩兵之計讓費迪蘭德冷靜下來,他找到董事會,表示自己接下來9個月只管理研發,將其他事務交還給總裁。

3個月後,公司出現了赤字。費迪蘭德最終留了下來,而烏蘇拉的角色也在慢慢改變——她也開始涉足商海,甚至連大衆集團的CEO馬丁·文德恩也認爲她是“最有權威的以及最有企業思維的女性之一”。

烏蘇拉陪着丈夫出席各種公衆場合,聚光燈下兩人的手總是緊握在一起。雖然烏蘇拉仍然保持着她樂觀的笑容,但她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保姆了,她變得更像一位大衆集團的女家長,有着非常好的舉止和社交技巧。

費迪蘭德還在喋喋不休地講着基金會的事情,說他的方法是非常好的選擇,烏蘇拉說道:“孩子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一點的。”費迪蘭德看着自己的妻子,告訴旁人說,他的烏蘇拉不像寶馬的女繼承人喬安娜·匡特,有點像弗裏德·斯普林格——最初是阿克塞爾·斯普林格的家庭保姆,後來嫁給了他。在丈夫去世後,弗裏德接管了阿克塞爾·斯普林格出版社,目前年盈利近29億歐元。

烏蘇拉馬上機智地回答道:那是因爲你對她們瞭解不多。

11點半後不久,這個汽車帝國的活動接近尾聲,費迪蘭德微笑着讓妻子挽着他的胳膊,她的老花鏡在紅色緞帶上晃來晃去,他們共同走向舞臺前的樓梯,就像一對普通的夫妻那樣,享受着巴黎的秋天。

篇三:

尺度與比例

樑思成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學教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並多年活躍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

1928年,樑思成學成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瀋陽創辦了建築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東北大學建築系草創之時,樑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組織者,又是僅有的兩名授課老師。樑先生特別注重啓蒙教育。開班第一課,他先在黑板上一筆畫了一隻小狗,問大家這是什麼?大家齊聲答狗。又在小狗的旁邊畫了一座與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問學生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狗窩。他又在狗的旁邊畫一個大的屋子,再問學生是什麼,學生都說是房子。樑思成笑了,說“狗窩”和“房子”,一個是狗睡覺的地方,一個是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尺度”的含義。

與“尺度”同樣有趣的,是樑先生在講到更加抽象的“比例”這一概念時,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嬰兒和一個成年人,然後又在成年人旁邊畫了一個和成年人同樣大小的嬰兒,問同學們兩個誰是大人誰是小孩,同學們照實回答,樑先生笑着說,“這就叫比例”。並說建築也和人一樣,各種建築有自己的特點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讓人看起來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縮小了的大人。

大師就是大師,兩個難以用語言輕易講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談笑間烙印在每位同學的記憶深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