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張桂梅人物簡介

張桂梅人物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遼寧岫巖人,中共黨員,畢業於麗江市教育學院,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

張桂梅人物簡介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張桂梅“七一勳章”。

早年經歷

1957年6月,張桂梅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滿族農民家庭。在張桂梅還很小的時候,她的母親就病逝了,十多歲的她跟隨參加“三線建設”的姐姐來到雲南省中甸縣(現香格里拉市)。

工作經歷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

1975年12月,張桂梅在當地參加工作,成爲中甸林業局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

張桂梅隨丈夫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

1996年8月,張桂梅自己要求調到了地處邊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

1997年,張桂梅因爲在教學工作出色,被調到華坪縣民族中學,並請她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

2001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後,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11年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

個人生活

情感

1994年末,張桂梅的丈夫因癌症去世。

健康

1997年4月,張桂梅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十一年前,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原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紮下了根。

爲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日積月累,張桂梅先後捐出了40多萬元。令她引以爲豪的是,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2006年,雲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座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爲了54名孤兒的母親。

爲了孩子們,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纔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2公斤的腫瘤。她把生命獻給了這片貧瘠的土地,除了孩子們,她別無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

2007年,張桂梅成爲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衆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餘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爲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人物事蹟

記住窮困

1975年底,張桂梅初中畢業隨姐姐從東北牡丹江來到雲南中甸林業局支邊。她先後在林場、黨校任團支部書記、政治教員,又到局機關當文書、團支書、婦女主任。1983年調到子弟學校當中學教師後,她就深深地愛上了“釋道、解惑”這一神聖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自己的學問與當好一名稱職教師距離不小。198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三年緊張、快樂的學生生活,不僅使她在學識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夥子。1990年,一對戀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結良緣,開始了美滿的婚後生活。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幸福屬於張桂梅的時間卻是那麼的短暫!丈夫患上了癌症。她爲了給丈夫治病,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能借錢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這段日子裏,張桂梅深深地體會了借錢的艱難、領會了沒錢的困難,也嚐盡了求醫的艱辛!深深懂得了,一個人困難的時候,是多麼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1995年2月24日,是張桂梅悲痛欲絕的日子──中年喪夫!隨後的一年多,她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精神晃忽,幾乎崩潰。爲了解脫,她終於做出了離開喜洲的決定。

她選擇了無親無故,比喜洲邊遠偏僻的華坪,去踐行自己的諾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行善助學

張桂梅到了華坪縣中心中學,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沖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區的老鄉教育了她,她的行動也感動了鄉親。一次,一位傈僳族的家長來爲孩子交書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鈔票放在了張老師面前,滿是皺紋的臉不好意思地說:“就這些了啊──有了錢我還會送來!”看着這位兄長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滿着求知的飢渴,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羣衆對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羣衆的需要就是老師的光榮使命。報名表上,大多數學生是傈僳族,還有其它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家庭條件很差。

來自永興鄉的一個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換洗,性格內向,總是呆呆地坐着,經常發出長長的嘆息聲。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潑與歡快,功課一門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裏,慈母般地和她交談。終於,她流着眼淚向老師傾訴了壓在心底的祕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師,但因病早已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辛苦苦支撐着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後怎麼辦?”張老師鼓勵她要勇於戰勝困難,表示一定會全力幫助她。張桂梅馬上翻箱倒櫃給她找了兩套衣服,還把丈夫最後一次給她留下的花襯衣拿出來給小姑娘穿上,並且幫她交了書費。姑娘生病,張桂梅掏錢領她去看病,細心的照顧和關心,使小姑娘激動地喊出了:“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慢慢地,這位小姑娘恢復了少女的天真與快樂。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一級的學校。

一天早上,一個傈僳族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張桂梅耐心地詢問,孩子才掀開了被頭,說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什麼也沒想,說:“你起來,我去給你拿錢。”回到宿舍,翻開自己的錢包一看,傻眼了:裏面只有二十元錢了!張桂梅沒有多想,都拿給了孩子。她對孩子說:“你先用着,我會想辦法。”從此,這位小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學業。[2]

張桂梅的身體,早就是一部帶有重病卻日夜不停地在運轉的機器。1997年4月她就已經把醫院寫有:子宮瘤(腫瘤已經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診斷書悄悄地揣進了懷裏。那時,她任四個班的課,還有四個月就要升學考了。學生們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爲自己住院而受到影響!有一次,張桂梅去上課,上課的鈴聲還沒響,幾個學生在踢罐頭盒子玩。突然罐頭盒子飛來,她無力躲閃,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當時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來。學生們嚇得趕緊把她扶起來:“老師,對不起!我們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卻說:“不用了,把我扶進教室,我們把這節課講完。”就這樣,堅持到7月,把學生送進了考場,張桂梅才住進了醫院。97年7月24日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對她的姐姐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腸子都粘連貼到了腹後壁上!這疼痛是非常劇烈的。

等張桂梅從昏迷中甦醒過來,醫生囑咐:“張老師,事業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請你今後多保重!”並要求她,最少也要調養半年後才能工作。可是,手術後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設的民族中學,擔任1個畢業班的語文、政治教學,還擔任班主任、學校婦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組組長。

張桂梅的敬業風範,已經成爲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

勇挑重擔

華坪縣民族中學女教師張桂梅,是1996年8月從大理市調到華坪任教的。當時,她放棄了進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選擇了中心中學(當時中心中學因沒有教室而實行一個學校兩個分點教學的辦法,初一、二年級12個班在原七中校址、初三年級8個班在原六中校址)。

到中心中學後,她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的精力。由於課時有限,她只有找別人休息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考試等。每天早晨7點她第一個走進教室,晚上10點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星期六、星期天,當人們都在休息娛樂時,卻正是張老師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她所任教班級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後院,相隔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總是前後跑動着輔導,堅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用中午、下午、晚上,總之,抓住所有時機或全體或個別給學生補課、談心。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當時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誰都知道,在學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環。除了抓學生的學習外,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動向都得班主任親自抓,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班風、校風的好壞多取決於班主任工作的認真細緻與否。張老師調到民中後,就主動承擔了畢業班15班的班主任工作表該班語文、政治兩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承擔了學校婦女工作、語文教研組研討工作及一些校務工作。

愛生如子

民中的學生基本上來自邊遠貧困山區,家庭普遍困難。冬天來了,學生還穿着單薄的衣服,坐在教室裏瑟瑟發抖,張老師爲他們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還用自己不高的工資爲貧困學生購置避寒衣物。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發高燒,張老師得知後,立即趕到宿舍。當她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蓋着薄薄的氈子時,心情十分沉重,她當即含着熱淚把丈夫逝時留下的唯一的紀念物——毛呢大衣,送給了這位學生,並且連夜把學生送到醫院,替學生付了58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聞訊趕到醫院時,張老師還守候在病牀前。這時她臉色蒼白,神情憔悴——她守候學生己整整10個小時,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張老師沒有子女,但她這顆拳拳慈母心,又何止讓一位學生家長感動呢!

還有一個男生,常爲沒有生活費而發愁,學習下降很快,成了班上的倒數幾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幾次提出退學的要求。可只有兩個月就畢業了,看着這些缺少文化的貧困山區的孩子中途輟學,怎不叫人痛心?於是,張老師從自己的工資裏每星期拿出30元錢給這位學生,幫助他完成初中學業,學生很感動,成績也有了明顯好轉。

爲了給長期不能回家的學生改善生活,她就請12名同學上飯館。豬蹄湯,回鍋肉,學生吃得好開心,可結帳時,個個傻了眼:“張老師,我們不知物價這麼貴。”她卻說:“只要你們安心學習,比什麼都強。”

民中學生大都來自高寒山區,他們遠離父母,家庭經濟又差,外面的世界對他們的誘惑可想而知。由於學校圍牆殘缺,又無校門,要讓學生健康成長,張老師只得全天跟着他們,早晨6點半她起牀就敦促學生上早操,然後上自習、上課,每天中午都親自檢查督促學生午休。她用整個身心來呵護他們,愛他們,她既在學習上嚴格要求他們,又在生活上關心他們,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既嚐到母親般的慈愛.也得到老師嚴格的薰陶,培養學生吃苦、勤奮的精神。同時,也嚴格要求她自己,她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形象來爲學生樹立榜樣。漸漸地,她和學生消除了年齡界限,交上了朋友。學生信任她、喜歡她,把她看成是學習上的好老師和生活中有大姐姐。她調到民中以來一年半的時間,共資助學生2500元。她的學生從未出現過違犯學校規章制度的事,是全校紀律最好的班級。

傲笑病魔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爲癌症),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這幾個月裏,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複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牀,晚上批閱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

手術後,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後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於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癒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臺。

由於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說:“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然拒絕了。她說:“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臺”。領導、同事們說:“我們需要你活着,華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請你服從安排吧。”衝着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臺,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

看了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爲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爲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動力之源

病魔奪去張老師丈夫的生命後;她隻身一人來到華坪,爲了讓她儘快從痛苦中強作起來,各級領導都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她自患病以來,每一次病情的變化都牽動着無數人的心。領導們噓寒問暖,多次督促她上醫院發治療,張菊蘭副縣長多次看望她,還每月捐資100元,資助她的孤兒學生蘭娟。領導的關心,使張老師徹夜難眠,激動不已。

1998年2月,縣政府還專門派出小車,由民中校長李建國親自陪同她到攀枝花檢查病情。7月22日,她第2次被送進手術室,當時在麗江學習的李校長就守在電話旁,幾次打來電話,直到她被送出手術室,他懸着的心才落下來。8月2日,是她第二次手術出院的日子。新上任的教育局長徐嘉澤要派專車接她回來,她不依。徐局長在電話裏動了真情:“張老師,你就聽我一回吧,你要拒絕派車,我終生都會不安吶……”出發前,細心的徐局長告訴司機,車要開慢、開穩,可不能顛了張老師;她讓停就停,讓走就家走,一天趕不回來,可以開兩天、三天……徐局長多次勸她休息,保重身體,還要爲她減去一門課,可她就是不同意。

1998年3月24日,38名縣政協委員到民中視察,聽說張老師的事蹟和病情後,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沒想到在商品經濟大潮泛起的今天,面對以金錢來衡量勞動價值的現實,還有這樣無私奉獻的人。”全體委員當場向張老師深深地三鞠躬以示敬意,自願捐款6230元給張老師治病。4月,縣婦代會召開,婦女代表們被張老師的事蹟所感動,再次向她伸出友誼之手,自動捐款6043元充作她的醫藥費。會議結束後,縣委書記李汝勤率領縣婦聯等有關部門的領導看望張老師,並把捐款交給她。

政協委員的捐款張老師分文未要,全部轉捐給了學校維修破爛的校舍。於是,李書記下了死命令:“婦代會的捐款必須全部作爲張老師的醫藥費開支,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捐給任何組織部門。”張老師說:“是華坪給了我再次振作的機會,是華坪人民幫助我渡過難關,我捧着的何止是6000多元錢,而是華坪人民一顆顆滾燙的心哪!華坪人民的情義,領導們的情義我收下,並將永遠珍惜,但錢我不能收。”最後她把這筆錢又轉捐給了學校,改善了辦學條件。

1999年1月26日,麗江地委委員、地委祕書長王漢富代表地委、行署專程看望她,並給學校2000元表示慰問。

97年9月,張老師調到民中工作後,校領導在工作上給予她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給了她細緻入微的關懷;同事們紛紛仿效,關心她,照顧她,每到逢年過節,同事們總不忘把好吃的給她送來;她身體不好,同事們給她送來滋補品,還長期幫她洗衣熬藥。她沒有家,校領導說:“民中就是你的家,我們就是你的親人。”她沒有子女,學生說:“我們是你的親兒女,你就是我們的好媽媽。”這份殷殷真情,世間少有,張老師感動地說:我沒有爲黨、爲人民做出什麼貢獻,黨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麼深厚的愛。誰說我沒家?我的家就在華坪,我的親人就在華坪,我的愛也在華坪!爲了回報華坪人民對我的厚愛,我願爲華坪教育的再度輝煌獻出自己的生命。

成果初現

張老師調入華坪任教時,正值華坪教育滑坡後開始回升而備受關注之際,全縣人民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華坪教育的出路在哪裏?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在會議上大聲疾呼:“重振華坪教育雄風的時候到了!”現實的嚴峻,領導的焦慮,羣衆的呼聲,對張老師觸動很大,她決心爲華坪教育竭盡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紹外地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帶頭真抓實幹,可慰的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績。

1997年,中考,她接手僅1年的政治獲全縣二等獎,其中一個班名列全縣第二名;10月,她被學校評爲教學質量一等獎:12月,全縣初三語文競賽,她的一名學生獲一等獎。

1998年,1月,全縣統測,她教的語文從接手時的第13名躍入第5名,政治從接手時的第30名躍爲第1名;3月,輔導2名學生參加全省初三語文競賽,分別獲一、二等獎,被縣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5月,被縣教育工會授予師德標兵;中考,所教語文綜合成績全縣第4,政治全縣第2;9月,教師節,獲縣教育成果重獎,被地委、行署命名爲優秀教師……更可貴的是,張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爲民中教職工樹立了榜樣,使民中全體教職工形成了以“敬業爲本,奉獻爲榮”的職業道德新風尚。人們說,民中是個團結奮進的集體。不錯,民中的領導住在學校,以校爲家;民中的黨員帶頭捐款捐物,資助貧困學生,民中的教師搶補課,卻從不收取分文報酬。僅97至98學年,全校教師就累計義務補課5000多節。教職工們說:學校的光榮就是我們自己的光榮,我們個人的成績就是學校的成績;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捨棄的呢?

縣委副書記陳裕善說:“只要有了張桂梅教師的精神,華坪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就沒有做不好的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民中在她分設二年半的時間裏,就碩果連枝:

1997年秋季學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學生獲獎率居全區全縣第一。

1998年1月,全縣29個科次統測,民中有21個科次居全縣前5名。中考,在麗江地區108所中學中,綜合成績名列第6;在全縣13所中學中,名列第一。12月,全區初三英語競賽。獲優勝集體3等獎,有8名學生獲獎。在1999年1月全國舉行的“天元杯”化學競賽中,全縣只有兩名學生獲獎,他們都出自民中。學校雖然圍牆殘缺,又無校門,可學生卻從未出現過打架鬥毆,人身傷殘,輟學出走等事故。這樣的集體,還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

1999年2月,華坪縣教育局黨委和中共華坪縣委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全縣教職工和全縣人民向她學習,縣委還授予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並獎給她1000元。張老師把1000元獎金當場就捐給了縣慈善機構。縣委、縣婦聯和縣中醫院還專門安排或邀請她去作事蹟報告會,聽者無不爲之動容,淚溼衣襟。5月又獲省勞模光榮稱號。事蹟先後在省、地、縣報刊多次報道。2000年“三·八”婦女節,在麗江地區四縣巡迴作事蹟報告會,到會者無不爲之感動。

在鮮花和榮譽面前,張老師更加感激學校、縣委,政府、麗江地委、行署領導對她的關心,給她的高度讚譽。更加堅定不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她送走15班後,手術未痊癒,又主動接手了起始班級19班,克服了生源素質低等諸多困難,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學生又以新的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在1999年7月全縣的期末統測中,所教學科語文、政治名列全縣第一。

99年中考,民中全體教師在她精神的帶動和鼓舞下,經過頑強拼搏,又上一個新臺階。中考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全區第二。特殊條件下招收的小學提高班,參加畢業班水平測試語文、數學雙雙榮獲全縣第一名。僅99學年,學校黨支部就被評爲縣級“先進黨支部”,受到縣委的表彰獎勵;學校婦女組織被評爲“三·八”紅旗集體。受到縣婦聯的表彰獎勵;黨校團委被評爲“先進團委”,受到團縣委和團地委的表彰獎勵;學校還分別被評爲“文明”學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衛生工作先進集體”、受到縣委政府的表彰獎勵。

張老師用她的實際行動和所取得的佳績,明確回答了華坪教育的出路問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子。華坪教育的出路——在於埋頭工作,真抓實幹。從她的身上;令人看到了華坪教育振興的希望,看到了華坪教育崛起的曙光!

未來設想

張桂梅現在正在籌建一所貧困女子高中。這些年她親眼目睹了許多農村女孩初中畢業後不能繼續上學,過幾年就嫁人的情況,希望能爲她們建立起一所免費的高中,來這裏上學的女孩子不用交書費,不用交學費。希望讓山裏所有的女孩子能繼續接受教育,接受高中的教育,更希望知識可以改變她們的命運。現在政府對這個工作非常地支持,也將把這所學校的老師納入編制,給開工資。但辦個高中不是小事情,單靠市委市政府,單靠我幾個人是做不成這個事情的。這個事情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

所以,她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網友,能獻出愛心,爲貧困女子高中盡一份力量。建這樣一所高中。計劃爲這個高中建起一座綜合樓,這樣才能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室。

慈善之星

2002年春節,張桂梅的肺部也有了病竈。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兩次大的手術都安排在放假期間去做,沒有因爲病耽誤一節課。她的工資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全部用來接濟學生。她把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之內,甚至把藥停了,拿出錢、物資助學生。除了民中三個班的教學工作,她還辦起了孤兒院,院裏收養了50多個孩子。不僅如此,她自己還撫養着5個貧困學生。從2001年起,她一邊在民中教書,一邊義務但任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管理着50多名孤兒的衣食住行。5年來,爲了照顧好這幾十個孤兒,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成倍的心血。

剛建院的第一天收了三十六個孩子,從兩歲一直到小學五年級,年齡相差這麼大,滿院子哭聲震天,哭鬧得左右鄰居睡不着覺,哭的院裏的老人直朝着她罵。

她努力地培養與孩子們的感情,細心的照顧他們。可是,孩子們多數都聽不懂她說的是什麼,給他們洗澡,他們一邊哭,一邊用民族話罵她是豬。初來時,孩子們的衛生習慣很差,每個人的頭上都有蝨子,不會上衛生間,大小便都到處亂解。早上起來一看,滿院子都是屎尿,牀上、褲子裏也是。她包裏的錢經常不翼而飛,孩子爭吵、打架,管理難度非常大。

有一個小男孩,父親的死給他留下了陰影,使他小小的心靈充滿了偏執和仇恨。總認爲這是別人的錯,社會的錯,對誰都不滿,在他眼裏誰都是壞人。他用石頭把衛生間堵死,把拖把放在衛生間的門上,一開門,拖把就會砸在你的頭上,還把尿尿在水桶裏;在學校他拿小石頭專門打女孩的頭,班主任找到了張桂梅,說孩子太難管了,讓她處理。孩子一見着張桂梅就哭了,孩子真的把她當成家長了,用眼淚訴說着他的委屈。她只說了一句,跟我回家。回去以後,她讓他洗澡換衣,安頓他睡下,什麼話也沒再說他。母愛的力量使孩子很快變乖了,以後這樣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還有一個小男孩,剛來的時候胳膊上就長着一個雞蛋大的血管瘤,老是說他的胳膊疼,張桂梅把他領到了中醫院,醫生說要做手術。可是,兒童之家們沒有這筆費用,張桂梅也沒有錢。怎麼辦呢?醫生看出她很爲難,就去同領導商量,結果免費做了手術。

有一個小女孩,本身就是個棄嬰,撿回她的那家又發生了不幸:父親得了麻瘋病,母親已不知去向。父親死後,跟着姐姐過,姐姐的生活也很貧困,況且又不是親姐姐。鄉政府把她送到了孤兒院,剛來又髒又不會躲車,又因爲父親是麻瘋病,孩子們也不理睬她。孤兒院的老師領她去醫院檢查了幾次。她自己也似乎明白了一點什麼,生活得不快樂,後來孩子跑了。鄉政府打電話同張桂梅說:怕她再跑。張桂梅同意先給鄉政府送回去。但是,孩子走後,張桂梅的心裏總是忐忑不安,又把孩子接了回來。回來後,孩子進經常流鼻血,臉也發黃,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到病因。過了不久,從她的鼻子裏爬出一隻大馬蝗。如果不是在孤兒院裏,營養好,照看得好,這條小命還會在嗎!張桂梅從心靈深處對自己進行了檢討。

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名叫蘿蔔頭。他太小了,晚上需要照顧,張桂梅抱着孩子一起睡。孩子小,嘴饞,沒有東西吃就要哭鬧,他要吃什麼,張桂梅就給他買什麼。這些費用無法上賬,張桂梅心甘情願地自掏腰包。孩子特別依戀她,她時常把孩子背出背進。孩子總在她身上一邊蹭一邊喊着“媽媽!媽媽!”偎在她的身上纔會睡着。她睡不着,也不敢翻身。她明白了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個家,一個真正關愛他們的媽媽。

張桂梅用真情感動了孩子,感動了鄉親,感動了同事,感動了領導,感動了全國,也感動了華僑。人們紛紛向兒童之家捐款、捐物。

更令人感動的是,去年,全國教育工會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工會女職工工作經驗交流大會,請張桂梅到會作報告。當聽了張桂梅講到,她72歲的姐姐病危,在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過面的妹妹,給她寄來了500元錢。這時,正遇上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不起住院費,張桂梅爲學生交了住院費。家裏人因此非常生氣。報告結束時,與會的領導紛紛解囊,一下子就爲她捐了一萬多元錢。捐贈者明確表示:一是要張桂梅圓回鄉之夢;二是專項用於治病。2005年10月25日,張桂梅被工會的同志“押”上了直達哈爾濱的飛機。在一片哭泣聲中,家人傾訴了對張桂梅的愛恨加交的衷情!現在,捐贈的餘款仍由雲南省教育工會的鄭紅林大姐爲她保管──張桂梅只有“乖乖地吃藥的權利”!

張桂梅啊,你一片赤心愛人民;人民何嘗不愛你!?

2002年麗江市慈善會授於張桂梅“慈善之星”光榮稱號。各種新聞媒體紛紛宣傳報導,中央電視臺還專程邀請她進京錄製了節目。報告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

張桂梅成了國內一顆真正的耀眼的明星。

在華坪縣第八次婦女代表大會上,出席會議的縣領導和代表們在會議大廳裏籌錢,有的身上僅留車票錢,有的乾脆頃囊而出。張桂梅身上沒錢,正向與自己較熟的代表借錢,代表團的團長過來對她說:“張老師,爲了你的病能早點治好,大家正在爲你捐錢呢!”張桂梅的雙眼被淚水充盈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整整十年,年年有獎。張老師十九次獲獎;勳章一年比一年多,規格一年比一年高;獎金一年比一年多──

有5000元的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

有3萬多元的獎金,她捐給了災區,捐給了比她更困難的人,捐給瞭解放前就入黨的農村困難的老黨員。

剛剛獲得的雲南省“興滇人才獎”的獎金30萬元,她決定捐給政府,用於一所貧困山區學校的建設。

何止是獻出獎金,就是每月領到的工資,張老師都只留給自己100元的生活費,其餘都統統用於慈善事業──她刻薄自己到了“兩年沒吃一頓肉”!

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級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她身上套的。

榮譽越多,勳章越多,張桂梅對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覆叮囑她:“張老師,爲了孩子們,你也應當善待自己!”

最近,張桂梅又起草了一份《關於創辦華坪縣貧困女子高中的設想與計劃》,在計劃中,她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華坪縣今後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質的女孩──高素質的母親──高素質的下一代”良性循環。

張桂梅的身體雖然兩次經過大手術,現在肺部也有病竈,但她行善助學的義舉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張桂梅卻說:榮譽是人民給我的,應當讓它爲人民造福。

大山女孩的守護者

她爲大山女孩勇鬥矇昧思想。華坪縣曾經的教育條件非常落後,再加上當地人“重男輕女”的保守思想,女孩低齡輟學嫁人現象很普遍,而這又造成了“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張桂梅不信邪,下定決心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她挨家挨戶走訪或因貧困,或囿於“讀書無用”、“重男輕女”觀念桎梏而在初中畢業後失學女孩的家庭,說服她們的親人允許其繼續到華坪女子高中求學,不索分文。多少女孩原本註定要隕落黯淡的人生因張桂梅而獲得救贖。

她爲大山女孩甘願付出生命。“我想讓山裏的孩子,也能走近最好的學校。”這是張桂梅創辦華坪女高的初衷,她爲此付出的幾乎是生命。創辦學校初期,她爲了籌措資金,不惜放下作爲優秀人民教師的體面,在麗江街頭“化緣”,常常需忍受不知情者的無視、責罵甚至羞辱。在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她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餘種疾病。6年前,因胳膊疼得擡不起來,已停止授課。如今的她,是校長,也是校工。“我們這裏面是用命換來的。”她這樣回答記者關於“付出”的提問。

她爲大山女孩架設追夢彩虹橋。張桂梅創辦的華坪女高如今在當地乃至全國都頗具名氣。作爲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尤其作爲大山裏的女子高中,它的成績令人欽佩、動容:從2011年到2019年,華坪女高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均爲百分之百,一本上線率從首屆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當年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浙大、廈大、川大、武大……”建校12年,已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張桂梅用自己的生命爲華坪女孩架設起了一座追夢彩虹橋,讓她們得以跨出泥濘的人生沼澤,平安和順地闊步走向大山外精彩的世界。

她爲大山女孩不求一絲回報。“我們這裏有一個規矩,就是跟學生說,你畢業了,就不要再回學校了。”她爲華坪女孩幾乎奉獻了生命,卻從不以恩人自居,絕不對她們道德綁架。她一心只求生活在大山的華坪女孩能夠安心求學,毫無負擔地追逐各自心儀的理想,繪製五彩斑斕的人生畫卷,將來爲社會、爲國家服務。“不管怎麼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們後面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張桂梅之愛華坪女孩,不求一絲回報,只爲之計深遠。她是華坪女孩的守護者,更是大山女孩的守護者。[2]

她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爲當地教育脫貧作出重要貢獻。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長期拖着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用實際行動兌現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爲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鬥的絢麗人生。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3]

送考

2021年6月7日,華坪女高150名高三學生在校長張桂梅的陪伴下奔赴高考考場。[15] 自2008年建校以來,華坪女高已把1804名大山女孩送入大學。

張桂梅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倡導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注重言傳身教,傳承紅色基因,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爲廣大學生自覺追求;她堅韌純粹、甘當人梯,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爲“張媽媽”。

她吃穿用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

“在中國,也有千千萬萬的人爲女童和婦女教育事業默默耕耘。有一位名叫張桂梅的女教師,她紮根雲南貧困山區40多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來已幫助1600多位女孩圓夢大學校園。張老師被女孩子們親切稱爲“張媽媽”。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們的追夢人生。”(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彭麗媛評)

張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邊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她堅持每週開展1次理論學習、重溫1次入黨誓詞的組織生活,發揮黨員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她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爲學校留住了學生,爲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吃穿用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她以堅韌執着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中共中央)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感動中國)

63歲的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滇西深度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爲幫助困難家庭孩子通過知識擺脫貧困,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女孩圓了大學夢,創造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她義務擔任福利院院長近20年,成爲130多個孩子的“媽媽”。

2020年6月29日,麗江市設立張桂梅教育基金,支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健康持續發展、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生部分學習生活補助等。

頒獎致詞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