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76K 次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南海縣佛山鎮。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爲懷、救死扶傷的著名中醫。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鬱成疾。次年農曆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黃飛鴻於公元1847年7月9日生於佛山鎮,跟隨其父黃麒英於佛山、廣州街頭賣藝。是故黃飛鴻自五歲開始習武,早得父親傳授,習得虎拳、鶴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爲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黃飛鴻的絕技有:雙飛鉈、子母雙刀、五郎八卦棍、 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等。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情感生活】

父:黃麒英,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 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樑坤),1886年病逝。

妻:羅氏,1871年迎娶,婚後三月羅氏病逝。

妻:馬氏,約1896年續娶,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逝。

妻:岑氏,約1902年續娶,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逝。

妾:莫桂蘭,1915年續納。

黃飛鴻結過四次婚,除元配外皆爲續娶。由於前三名妻子均早逝,黃飛鴻認爲自己克妻,發誓不再續絃。後來娶最後一名妻子莫桂蘭時,就定她爲妾,實際上莫氏是黃飛鴻當時唯一的配偶,果然莫桂蘭並未早逝,直到1982年11月3日方於香港逝世。

黃飛鴻有四子,1923年兒子黃漢森在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因醉酒爭執被護勇隊小頭目“鬼眼樑” 張禺七暗算慘死。受此打擊,飛鴻不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技。

關黃飛鴻的電影及電視中,十三姨(尤其是是關之琳版本)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觀點認爲十三姨是虛構的,也有觀點認爲“十三姨就是黃飛鴻的第四個妻子莫桂蘭”。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生平經歷】

黃飛鴻自五歲開始習武,早得父親傳授,習得虎拳、鶴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爲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

1863年,十七歲起留在廣州第七甫爲銅、鐵行工人授武。之後爲三欄行(果、菜、魚欄)工人武術教練。1868年起在西關回瀾橋附近設跌打醫館。

從此偕徒在在佛山及廣州一些場館中、如在佛山政橋盧九叔的蟀場任“睇場”(現場保鑣)。

1886年父麒英染疾去世後,黃飛鴻於在廣州仁安裏設寶芝林醫館。

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政治長期動盪不安,黃因教武率徒關係,多任各種娛樂場所的“睇場”(現場保鑣)工作。

1919年廣州精武體育會成立,黃飛鴻獲邀請表演。

1923年子黃漢森被暗算慘死,黃飛鴻於是不再傳授其餘諸子武術。

1924年8月,發生廣州商團事變,廣州國民政府鎮壓商團時燒燬西關一帶,寶芝林也被波及;黃飛鴻深受打擊,鬱悶成疾;於同年12月(亦有去世時間1924年3月25日之另一說法)在廣州方便醫院去世,享壽76歲。身後事頗爲蕭條,家人甚至無錢買棺,多虧有心人出資纔將其埋葬於廣州白雲山下。其妻莫桂蘭與黃的兩名兒子,及黃飛鴻徒弟林世榮、鄧世瓊移居香港,開館授徒。

黃飛鴻的絕技有:雙飛鉈、子母雙刀、五郎八卦棍、 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五行拳 、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等。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有流傳說黃曾經爲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任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更隨劉赴臺灣抗擊日軍,之後又任廣東民團總教練。惟正史從未見及此段敘述,劉永福自己亦從未提及認識黃氏,遑提二人交情深厚云云,此疑爲後人杜撰。

【影視形象】

黃飛鴻傳人林世榮的徒子徒孫,不少人成爲電影中人,其中較爲人熟悉的有武術指導劉家良,其父劉湛便是林世榮之弟子。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便已拍攝了接近八十套以黃飛鴻爲題材的電影。當中黃飛鴻一角,除了兩套爲白玉堂,俱由關德興擔當;而反派幾乎全部由石堅演出。故港人常稱關德興爲“黃師傅”之後成龍、劉家輝亦有演過少年時期的黃飛鴻。

1991年徐克拍攝李連杰版黃飛鴻電影非常成功。之後徐克與李連杰繼續合作,拍攝續集《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黃飛鴻之西域雄獅》。1993年徐克又與趙文卓合作,拍攝《黃飛鴻之王者之風》,1994年拍攝《黃飛鴻之龍城殲霸》。1993年李連杰亦與王晶導演合作拍攝《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另外徐克還監製《少年黃飛鴻之鐵猴子》。

以黃飛鴻爲主題拍攝的電影已經超過百部,形成黃飛鴻系列影視,“黃飛鴻”三字之所以在華人世界廣爲人知,主要因爲這些影劇,但其中劇情多爲虛構。

黃飛鴻的個人簡介 第2張

【武功成就】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爲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爲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採--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爲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採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幹,暢通血脈爲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爲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爲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採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採--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爲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工字伏虎拳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採爲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祕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樑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閒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爲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徵契丹,後至五臺山爲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爲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爲訣。風格樸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爲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嶺南武術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爲己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閒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爲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爲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爲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寶芝林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羣,醫術亦相當精湛。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裏設“寶芝林”醫藥館。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爲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爲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英勇殺倭。

醫術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羣,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裏設“寶芝林”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黃飛鴻有一個叫伍銓萃的弟子,是文人出身,1892年中了進士,他曾經送給黃飛鴻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而黃飛鴻在創辦跌打醫館時就取了兩個開頭的字和最後一個字作爲醫館的名稱。

寶芝林和黃飛鴻在醫治跌打損傷方面有一套,當今流傳的寶芝林傷科跌打酒(牛大力1兩,千斤拔1兩,半風荷 1兩,寬根藤1兩,田七5錢,金耳環5錢,以上諸藥浸酒1斤5兩,15天后可用)。相傳是由陸阿採所傳,而黃飛鴻本人也先後研製出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藥,1888年,著名的黑旗軍統領劉永福受傷後多方醫治不愈,黃飛鴻治癒了他的傷病,黃飛鴻不但因此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書寫的醫藝精通的牌匾,而且被劉永福聘請爲軍醫官和技擊總教練。寶芝林和黃飛鴻的醫術聲名在外和黃飛鴻本人的醫德也有很大關係,他不但不藏私,還向社會公開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涼茶驗方,希望有助於勞苦大衆。

舞獅

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分爲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誇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着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採青”難度較高。採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採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爲高難。後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採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黃飛鴻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採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羣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獅子本來生活在地上,卻非要讓它爬高上低,在幾根飛鴻八星陣的柱子上又跑又跳,玩出驚險的花樣,把人嚇得氣也不敢出。還美其名曰百業興旺,步步登高。

1911年,已經65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但在一次表演中不小心將布鞋舞掉,飛出身外,正好擊中了在臺下觀看的19歲的莫桂蘭,爲表達歉意,黃飛鴻事後專門登門道歉,卻沒想到這次的舞獅成就了黃飛鴻與莫桂蘭的這樁老少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