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導讀:聞一多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是堅定的民主革命戰士,他以短暫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氣,譜寫了一首“最完美、最偉大”的史詩。他是一個天生的詩人,一個民主的鬥士。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故事一

聞一多是湖北省浠水縣人。他在私塾讀書時,由於手不釋卷,廢寢忘食,還得了一個“書癡”的雅號呢!有一次,聞一多在室外看書,一條大蜈蚣沿着天井邊緣爬到他的腳邊,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腳了。從旁經過的嫂子看到這種情景便驚叫起來:“蜈蚣咬你的腳啦!”聞一多以爲是開玩笑,毫不在意,仍埋頭讀書。幸虧侄兒眼疾手快,抓過一把笤帚把蜈蚣掃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兩腳。

這一下可惹惱了聞一多。他“呼”地站起來,責怪侄兒不該“胡打亂鬧,擾亂他讀書”。家裏人看到他那認真的樣子,都哈哈大笑起來,指着那條被踩死的毒蟲說:“要不是這小鬼,你的腳早腫起來了!”

聞一多低頭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說:“一條小蟲,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說着,又捧著書鑽進屋裏讀去了。

【感悟】

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聞一多讀書時的專注。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故事二聞一多教子的故事

曾經跟聞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採風的馬學良先生曾經回憶起和聞一多教育子女時的“腳皮”事件。

那時每天記錄完畢以後,回到宿營地,稻草鋪在地上,聞一多先生老叫馬學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獻。他們點着蠟燭,整理完才睡覺。聞一多先生總是支着一隻腳,挑腳上的水泡。挑完了,他把挑下來的腳皮,用一個小袋子裝進去。馬學良很不解,從水泡上挑下來的腳皮可謂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爲什麼聞先生卻視之如珍寶呢?後來,馬學良才知道聞一多先生這些腳皮的用處:等到它們集到滿滿一袋的時候,就將他們寄給自己的夫人和孩子。爲的是讓孩子們記住聞先生所受的苦。這苦既是國難當頭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個真正學者所必須具備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燈紅酒綠奈我何”的優良素質。

聞立雕是聞一多先生的次子,小時候很貪玩,放學回家常常不做作業。有一次被父親發現後,他撒謊說老師沒留作業。父親看出他的心虛,過來就要拿鞋底子打他,他就嚷嚷,然後就是父親的追趕、孩子的躲閃、母親的勸說……這種場景在聞家經常發生。立雕很頑皮,不滿意爸爸這種“體罰”的方式,所以經常帶領弟弟妹妹“討伐”父親。有一次,聞一多先生忙着起草一個聲明,家裏那些孩子在一邊吵吵嚷嚷,父親可能是心裏太急了,就打了小女兒兩下。看着妹妹哇哇大哭,小立雕當時不知道哪兒來的一股子勁,“騰”地跑進屋子裏,衝着父親大叫:“爸,你是講民主的,怎麼在家不講民主呢?你怎麼動手打人呢?”喊完以後,他自己也嚇了一跳,緊張地等着“暴風雨”的爆發。心想這下非要好好挨一頓揍了。過了一會,沒想到父親沒有發脾氣,沉默了一會,似乎在思考着。後來,父親很少打他們了。幾十年過去後,聞立雕回憶起這件事,覺得父親是一個無私無畏的人。他說:“他服從真理,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敢於承認錯誤甚至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父親雖然對孩子們很嚴厲,但是他對孩子又愛得比誰都深。小的時候小立雕不光貪玩,而且還貪吃,把胃都吃壞了,得了胃病。有一天他胃病又犯了,不能回家吃飯。父親不放心,就讓保姆拿着自己養身體用的牛奶到學校去看兒子。小立雕貪吃,聽說是牛奶,拿起來咕咚咕咚就給喝了,之後才知道那是父親自己沒捨得喝牛奶而留給他的。牛奶是喝了,可胃病還沒有好,父親很着急,拿着藥跑到學校去找兒子……年少執拗的立雕不願意喝藥,和父親在校園裏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父親在這場爭吵之後,脾氣似乎更好了,而立雕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愛的力量。

故事三 聞一多先生軼事

1938年2月19日,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在韭菜園聖經書院臨時大學召開出發誓師大會,會後即告別了三湘大地。出發之前,每人發給軍裝一套,綁腿、草鞋各一雙,油布傘一把,限帶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須的生活用品。步行團的最高軍事領導,是由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推薦的原東北軍少將師長黃師嶽。

聞一多、曾昭掄、李繼侗、袁復禮四位教授與學校派出的指導員黃鈺生共同組成輔導委員會。

細雨似乎永無停止地下着,爲了行走方便 ,大家將油布傘往背後一擱,不撐了。棉衣溼透了,到宿營地攏一堆火烘乾,第二天再穿。

走到桃源縣小丘陵地帶時,淡淡的薄霧在一望無際的山丘、桃林間飄忽。學生們不由問道:"聞先生,當年陶淵明寫的那個《桃花源記》,是不是就是這裏?"聞一多莞爾一笑:"那是一個古代的傳說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見所聞。不過,在陶淵明時代,這裏已經是相當偏僻的地方了;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比這個世外桃源還遠十萬八千里呢!"在這二百多人的行軍隊伍中,聞一多始終是極其獨特的一員——他不穿軍裝,不穿短襖,一路上總是套着那件灰布長衫。

無論隊伍走到什麼地方,人們始終看得見後頭跟着一位穿長衫的教書先生。

這年聞一多剛好四十歲。他的經歷,在他那個歲數的知識分子中間,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時期他是清華的學生領袖之一,1922年赴美國留學,回國後成了著名的"新月詩人"和大學教授。

這次參加旅行團,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學生問他:"聞先生,像您這樣的大教授,怎麼放着火車、輪船不坐,和我們一起受這份罪?"聞一多笑笑說:"火車我坐過了,輪船我也坐過了。但對於中國的認識,其實很膚淺[]。今天,我要用我的腳板,去撫摸祖先經歷的滄桑。國難當頭,我們這些掉書袋的人,應該重新認識中國了!"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第2張

故事四 聞一多先生的家風故事

聞一多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是堅定的民主革命戰士,他以短暫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氣,譜寫了一首“最完美、最偉大”的史詩。毛澤東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2009年,聞一多先生當選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躬心似水 筆耕世業

聞一多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聞廷政是清末秀才,長於詩詞曲賦。聞氏家族幾代同堂,家裏辦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學習《三字金》《四書》等傳統教材外,還學習國文、歷史、博物、修身等新課程。“清白乃躬心似水,筆耕世業是家風”,聞家家訓要求聞家子弟清白做人,樸實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學文化知識報效國家。聞一多從讀私塾起就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習慣,一捧起書本就如癡如醉,廢寢忘食。他熱愛祖國文化,尤其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門,不是看書就是讀詩、研究詩。

在清華學校讀書時,聞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們找到一起,教他們背詩作詩。誰作得好,還給誰發獎品,獎品是他自己用的筆、梳子之類的小物件。

據聞一多次子聞立雕回憶,聞一多提倡“詩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時間,就教妻子和孩子們學詩,用詩歌感染和薰陶家庭成員。聞一多講詩歌出神入化,生動傳情,不僅把自己融化到詩情詩景中,而且把孩子們和夫人,有時甚至連做飯的趙媽,都吸引進去了。至今一提起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聞一多的子女們就會倍感溫馨,沉醉在無比幸福的漩渦之中。

勤儉持家 立德修身

上世紀40年代,在昆明聯大當教授的聞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養家,妻子多病,家裏孩子多,生活難以維持。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補貼家用。久而久之,手指頭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有一段時間,家裏飯桌上只有一鍋豆渣燉白菜,偶爾吃到一點豆腐,大家都興高采烈地稱它做“白肉”。在昆明的那些年,聞一多先生一家不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有一段時間,一家八口擠在普通農舍的樓上。晚上,小孩們打地鋪,白天捲起鋪蓋,騰出地方吃飯和讀書寫字。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看望聞一多,看到他們家的居住條件這樣艱苦,不禁爲之動情。聞一多卻念起了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冗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聞一多感慨地說:“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詩,只有親身體驗之後,才能領會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懷。”

言傳身教 德澤後人

在良好家風的薰染下,聞一多的後輩們都清白做人,樸實做事,成爲各自領域的專家。他們中既有學者、教授,也有研究員。無論身在何方,身處哪個崗位,他們都不忘祖輩的教導,家風、家訓的傳承已深入骨髓。有一次,聞一多次子聞立雕和夫人回浠水參加聞一多紀念活動,夫人誤將賓館房間與自己所帶茶盒一樣的小盒帶回了北京,發現後,聞立雕專程去郵局將茶盒寄回了賓館,並附言表達了誠摯的歉意。

聞一多長孫聞黎明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有一次,一名學者前來拜訪他,不小心將一把雨傘忘放在他的辦公室,時隔數月,聞黎明先生輾轉多次,託人將小雨傘送還那位學者手中。

正如聞一多的三子,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聞立鵬所說:“我的父親對我影響非常深遠,他用他自己的言行教導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

關於聞一多的故事大全 第3張

故事五籤真名的故事

一次,聞一多先生寫了一篇聲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通電,其文辭強烈,如刀如槍。聞先生寫完後就讓他的學生季鎮準拿去請西南聯大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師和他的一位朋友簽名。

這兩位曾受教於聞一多先生,他們看了電文,有些猶豫。簽名吧,要擔很大風險。不籤吧,老師的面子又不好駁。想來想去最後簽了個假名。

聞先生知道後,深爲不滿,厲聲說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簽名,要籤就籤真名,我們不要假名。"這二位受聞一多先生光明坦蕩釣襟懷和無所畏懼的鬥爭勇氣所感動,終於簽了真名。

故事六 聞一多先生“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着舊袍,手裏捧着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故事七 臧克家與聞一多先生結緣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成立後第一次招生,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你爲何考青島大學》和《雜感》。兩題任選一個。

山東諸城籍考生、26歲的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短小精悍,但富有哲理。

青島大學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對臧克家的文章十分賞識,從中看到了臧克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文學潛質,於是便判給他98分的高分,爲第一名,將數學考試考了“0”分的臧克家錄取入青島大學。

要知道聞一多平素批閱試卷極嚴,在他手下的學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個60分已很不容易了。臧克家起初讀的是外文系,因爲記憶力差,他想轉入國文系。

當他走進聞一多的辦公室時,看到不少想轉到國文系的學生全部被拒絕了,心中不禁有些膽怯,沒想到聞一多一聽到他的名字便高興地說:“你來國文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