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高爾基個人簡介

高爾基個人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高爾基個人簡介

高爾基個人簡介

導語:高爾基在小學課本里就出現了,大家對他的印象想來也是很深刻的。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高爾基個人簡介,希望你們喜歡。

高爾基個人簡介

一、高爾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俄語: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着名作品與小說有:《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散文:《海燕》。

二、人物成就

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

三、人物經歷

馬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今俄羅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他的筆名(“高爾基”在俄語中是“苦難、痛苦”的意思)。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1868年3月28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父親在高爾基3歲時去世。高爾基後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

 11歲開始走向“人間”,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麪包工人等。19世紀80年代在喀山參加持民粹派觀點的知識分子祕密學習小組,1883年開始過流浪生活。

高爾基從小就有強烈的讀書願望,他在學校時,成績很好,獲得過最優秀獎,然而貧窮使他只上了兩年學。

爲了養家餬口,他四處奔波,幹過各種的工作,但他始終沒忘記過讀書,他常常冒着危險找書看。爲了躲避老闆的監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書。他用罐頭做了個油燈,收集主人燭盤裏的殘油,躲在貯藏室、板棚等處苦讀。實在找不到油燈,他就在月光下看書。

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裏,高爾基發奮自學,從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爲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主要作品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

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着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

高爾基的成名作爲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成爲世界無產階級作家描述個人成長,奮鬥經歷的經典作品。

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讚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衝突的人物。

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高爾基的創作轉向了戲劇,1901~1905年,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等劇本。特別是《小市民》《底層》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面貌,表現了他們爲自己權利而鬥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它們的上演,在當時俄國的劇壇上引起了轟動。

1906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着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爲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列寧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他(高爾基)又被列寧稱爲“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1901年他親自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並創作了着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徵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鬥,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鬥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讚。

1905年革命失敗後,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 []。儘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徵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間》(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後的十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欠佳,僅寫了關於列寧及一些作家的獨具藝術風格與重要文獻價值的回憶錄及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1922~1923)、《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1925年回國之後,從1931年起着手創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着《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遊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佈雷喬夫等人》(1932)、《託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五、高爾基之死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祕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祕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爲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爲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着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意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斯大林。作傢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裏,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裏。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馬爾羅去那裏訪問他。在蘇聯祕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祕密警察圈子裏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後,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祕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祕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於斯大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爲虐政的工具。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並已闢爲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爲“彼什科夫小屋”。他是個很偉大的人,爲了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