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網絡行動真的能改變世界嗎

網絡行動真的能改變世界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9K 次


網絡行動真的能改變世界嗎

網絡行動真的能改變世界嗎

作者:沈小貓



2015年12月嚴重的霧霾天氣裏,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呼籲刷屏了:

既然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就請給所有學校包括幼兒園安裝可去除PM2.5的新風系統或空氣淨化器,並定期更換濾芯。

往前幾個月,微信朋友圈出現了“人販子一律判死刑”帖,讓網民做出承諾,建議國家修改販賣兒童的法律,買賣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點贊,只求擴散”更讓這一話題迅速發酵,在網絡和傳統媒體引發了熱烈討
論。

美國白宮在2011年開通了一個請願網站。一項請願只要在一個月內收集到10萬個簽名表示支持,政府就會審議相關請求,並做出迴應。中國網民就朱令案、Gmail解封、豆腐腦應該是甜的還是鹹的等等大事小事進行了踊躍的越洋上訪。

以上幾例儘管時間、地點、人物大相徑庭,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可歸爲網絡行動。這個詞泛指各種利用互聯網來推進或影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保護等公共事務的行爲。

互聯網時代,“行動”的門檻變得前所未有的低。點個贊,籤個名,轉發一項倡議,參與一項討論,只要在網絡上對某個公共話題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說是“行動”的一種。正因爲它包羅萬象,這一現象也出現了衆多別名,比如“懶漢行動主義”“點擊主義”“鍵盤俠”等等。種種別名雖各有側重,卻都難免帶有嘲謔甚至譴責的意味。



嘲謔的原因之一,是網絡行動的動因往往經不起推敲。

給一篇文章點贊前,你真的仔細讀明白了嗎?分享一條捐款鏈接之前,你真的搞清楚錢捐給誰和怎麼花了嗎?就某個話題大發宏論之前,你真的瞭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嗎?在參與熱火朝天的網絡罵戰之前,你真的抱着開放、理性的心態,爲理解對立面的觀點而做出真誠的努力了嗎?

可惜,對一部分網絡行動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互聯網空間,參與公共事務的行爲本身具有了自我標榜的意義。特別是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半公開的空間,給了普通人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可以構建一個更積極、更“高大上”的自我。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狀態(針對所有好友)和私人消息(只針對特定好友)的內容和語調有明顯不同。

前者往往比後者傳遞了更多積極正面的情緒(也就是說,在社交媒體上“裝”是一種必然)。轉發、點贊,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共參與行動,是一種建構自我形象的過程。當個體的虛榮心和表現欲得到滿足以後,網絡行動往往止步於此。

而在匿名的網絡社區,參與網絡行動的動機則更加多樣。匿名性給了我們一層虛假的保護膜(可以說,真正的匿名性在互聯網上並不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可爲所欲爲。媒體研究者Joseph Reagle稱,匿名評
論是網絡世界的“下只角”,在鍵盤後面是各種人性的陰暗面。

殊不見,公知大V的微博留言裏,俯拾皆是掐架的、泄憤的、寫段子的、傳謠言的、佔沙發的、打醬油的、搞行爲藝術的、做小廣告的……鍵盤一點,便是刷存在感的方式。

推薦閱讀:

微信改變了什麼?死在了朋友圈裏的我們!